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林雍 《新闻世界》2012,(1):23-24
身处多媒体时代,激烈的竞争迫使记者成为24小时全天候职业。如何发掘更多、更新、更有意义的新闻线索成为能否在新闻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2.
说起来不怕你见笑,我的第一篇是由打扑克“打”出来的。这篇题为《扑克新打法——“双抠”》的稿件竟上了《解放军报》周末版。那是1991年5月,几位老同学从内地来疆出差,在招待所寒喧时,他们提出要打扑克。可在打法上各持己见。我说就入乡随俗,按照新疆的玩法打“双抠”。几个老同学头一道听“双抠”,于是乎都傻了眼。我说“我当教练,保你10分钟学会”。按照我介绍的规则,先“实习”了两把,到第三把他们便全部入门了,而且兴趣很大,那一夜竟然“抠”到了凌晨五点。临散摊,一位老同学说回去后要宣传推广这一新玩法。“对呀!何不…  相似文献   

3.
4.
5.
今年2月28日的《新华日报》以《竟有这样的劳务输出》为题,刊发了反映盱眙县部分乡镇在组织农民劳务输出中弄虚作假的报道,稿件见报后引起了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6.
从群众看问题的立场和视角去认识、分析事物,是新闻工作者增强群众观念、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大局观的必要渠道,也是记者提高新闻发现力的有效途径。用群众的视角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甚至可以让记者从广告信息中也能发现新闻——立足于群众,从群众的所急、所需、所喜、所恶去想问题、做事情,可以让我们坐享许多送上门来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8.
有位通讯员告诉我说他怀着极大的热情,一篇又一篇地往报社投稿,左等右盼,就是不见发表,看到别人一篇接一篇地在报上刊稿,真是着急。细想一下,别人所刊登的稿件,我当时也想到了,可就是……终于有一天,在某张报纸的角落出现了一块“豆腐块”或“火柴盒”。呵,我终于成功了,新闻报道原来是这样的啊。  相似文献   

9.
文勇 《新闻窗》2014,(4):20-21
《新闻学简明辞典》对新闻线索的界定是:“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信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11.
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和洞察,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效率和质量。具有较强的新闻敏感与善于捕捉新闻线索能力,是每个优秀新闻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闻敏感是对事物的一种“直觉”。线索是指临时发生的新闻事件或事件苗头,往往是突发的、偶然的、稍纵即逝的,所以需要捕捉。它往往就在你的面前,就看你能不能识别出来,有没有将它识别出来的新闻敏感。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如何培养新闻敏感及善于捕捉线索的能力呢?注重知识的积累与储备毋庸置疑,新闻敏感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  相似文献   

12.
正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都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新闻工作者,我们贯彻落实好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就是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挖好民生新闻富矿,用我们的笔记录老百姓的喜怒哀乐,用我们的笔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如何挖好民生新闻富矿,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觉得,首先要从捕捉新闻线索入手。农村有句土话:"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新闻记者要做一个"巧妇","米"从哪里来呢?中国著名记者田流说过:"记者的办公室是在社会上,群众中,不是在编辑部的大楼里"。新闻记者要想写出有份量、有价值的民生新闻,必须融入社会、融入到  相似文献   

13.
常听到一些刚入行的年轻记者或基层通讯员说:"不知道写点啥,总感觉身边的新闻很少."对此,笔者想套用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的一句名言回应:"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事新闻工作也一样,必须练就一双发现新闻的"慧眼",不断提升新闻敏感性,掌握识别事物新闻价值的能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捕捉新闻.  相似文献   

14.
郁忠华 《新闻窗》2010,(2):39-41
俄国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对新闻工作同样适用。当今,新闻工作者身处信息时代,消息源头无处不在,各种各样的信息几乎满天飞。如何在这些公共信息中刨沙拣金,从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线索.甚至采写出独家的、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有待于新闻工作者“发现”的眼睛。  相似文献   

15.
何为新闻线索?《新闻学简明辞典》上说:“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敏感的捕捉对象,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它可以给记者指示采访的方向,使之朝着一条有路可循的途径,去接近所发生的新闻。如果一个记者手里线索多,选择的余地就大,采访起来也就主动,反之,等于盲人骑瞎马,不知下步迈向何方,这种采访必然是被动的采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闻离不了新闻线索,这是每个新闻人的共识。好的新闻线索,不仅能使新闻的写作处于主动,同时也能使所写新闻更加出彩。可以说,发现并甄别出好的新闻线索加以使用,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意义十分重大。但在现实中,不少新闻人总抱怨新闻线索难找,整日为没有好的新闻而苦恼。  相似文献   

17.
有位外地记者出差路过北京,几粒黄沙吹进了他的眼睛。灵机一动,他写了篇稿件。《风沙紧逼北京城》。此稿在首都报纸头版头条刊出后,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家、普通市民的高度重视,掀起了大规模的绿化北京、节约用水的运动。古人云:处处留心皆学问。我认为,处处留心同样可以获得很多新闻。一次,笔者到部队下面的一个连队采访,由于很久都没找到可写的素材,就和连长、指导员等人玩起了扑克牌。中途,走过来一位我熟识的志愿兵,连长很自然、亲切地叫他一声“大元帅,来打牌”。我心中一动,一个连队,哪来的什么“大元帅”?顺此…  相似文献   

18.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采访、写稿,年复一年,天天如此.有人会说,哪有这么多东西可写?这对刚刚入行的记者要好一点,他们刚入社会,见到什么都觉得新奇,见什么写什么.但是,工作了几年以后,许多记者会感到,好像能写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因为,见的东西多了,对什么都不感到新奇,反倒觉得没东西可写了.  相似文献   

19.
20.
记得多年前读过一本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新闻教材,把新闻采访比喻为采矿,作者谆谆嘱咐记者不要满足于露天矿藏,而要深度发掘埋于深处的高品位矿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