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代学者对《卷耳》"嗟我怀人"中的"嗟"字的歧解颇繁而又没有给予充分有效的证明。我们采用"同文互证法""排列组合法""条件-结论法",继续对"嗟"字的受事者(部分)歧解进行较为深入的辨析,同时对"嗟我怀人"做出新的理解,以期对《诗经·卷耳》的历史性本体意义做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历代学者对《诗经·卷耳》中"嗟我怀人""我怀人"的解说歧见迭出。各种解说都只是力求自圆其说而都没有给予充分而有效的论证。可以用"归纳法"对"我怀人"的语义歧解进行梳理,用"代入效果对比法"对"嗟"的词性进行深入的辨析,则"嗟我怀人"。  相似文献   

3.
“嗟”字是文言文中用得较多的一个字,正确地理解其意义和掌握读音,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古代史学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均有很大帮助。现就其意义和读音作如下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同行。一、意义就意义而言,其用法基本上有以下两个方面,即作叹词与表示声音。(一)叹词:有单用和与其他词连用之分:1、单用:(1)表示感叹:如《易·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2)表示忧叹:如《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3)表示赞叹:如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相似文献   

4.
<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计305篇,写及草木百余种,其中有一些是可以食用的野菜。1.荇菜:《诗经》第一首《关雎》中写道:"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蒴果椭圆形,根、茎、叶、花均可食用。2.卷耳:《诗经》中《卷耳》一篇有:"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卷耳,据考证就是菊科的苍耳,也叫羊带来,一年生  相似文献   

5.
进层描写开创于《诗经》.欲知何谓进层描写,就先看一看《诗经》中的三首诗:其一、《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陟波崔嵬,我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相似文献   

6.
自《诗经》以来,以妇女为题材的古典诗歌所描绘的悲妇形象主要有思妇、弃妇、怨妇三类。思妇:这是最常见的古代妇女形象。她们或思念久役于外的丈夫,如《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诗经·卫风·伯兮》中的“我”因丈夫在外打仗,竟无心修饰容貌,弄得“首  相似文献   

7.
<正>桑"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卫风·氓》不少人第一次见桑葚可能是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其实酸甜可口、代表美好的桑葚早已被写进《诗经》:与心上人浪漫地"相约桑中",用"其叶沃若"象征女子的青春美好,"食我桑黮,怀我好音"写吃了桑葚的猫头鹰声音变得好听……《诗经》里多达21首诗都提到了桑,但甜蜜的桑葚也会让人失去自我。婚后被抛弃的女子,发出"于嗟鸠兮,无食桑葚"的劝告——不要沉湎于感情而上当!敢爱敢恨的情感态度让人敬佩。  相似文献   

8.
“嗟乎”考     
“嗟乎”,是古汉语常用的一个叹词。汉代以前,这个词儿有“嗟、咨、嗟嗟、嗟唶、嗟嗞、嗟尔、嗟来、嗟我、咨虖、嗟兹乎、嗟乎子乎”等多种写法,其中加点字是词根(以“嗟”为代表,姑且称为嗟类字),“乎、尔、来、我、虖”只是为诵读方便而添加的词尾。由于它发音特殊,表情复杂,而一般辞书及《助字辨略》、《词诠》等虚词专著对它又未作定性的具体描述,致使今人难以准确接收由它传递的情感信息。比如成语“嗟来之食”的“嗟”,众说纷纭,译法各异。有的据朱熹旧注“悯而呼之”用“唉”对译,《汉语成语词典》(甘肃版)和《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版)则解为不客气的招呼声,译成“喂”或“喛”;还有同志提出新说,认为是呵叱声。看来,有必要对这个叹词作些正本清源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由于古汉语没有标点断句,加上语言的演进变化,有些汉字,古今意义会有较大差别。比如《礼记·檀弓》"嗟来,食"中的"来"字,由于对"来"字意义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误解。我们通过训诂,结合原文,找到"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0.
《诗经·周南·卷耳》是一首优秀的爱情诗,抒写一个女子在田野上采摘卷耳,这时她想到自己远行从役的丈夫:丈夫上山过冈,辛劳奔波,马疲仆病,困苦不堪;丈夫在深情地思念着自己,举杯饮酒,聊以遣怀,……。全诗虽以女子的口吻写出,但却极少写女子是如何思念丈夫,仅首章以“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点出丈夫的处境,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写出她虽然不断地采摘卷耳而仍不能采满一浅筐来形容女子忧思之深。后三章的篇幅,则以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I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将一篇写戴安澜将军的传记作品命名为"将军赋采薇",该命名来源于毛泽东在1942年所作《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又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中的"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唐代王绩《野望》中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史记·伯夷列传》有"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诗经·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相似文献   

12.
《阿房宫赋》中用了“嗟乎”“呜呼”“嗟夫”三个叹词。它们在文中除了引出下文的议论外,对表达作者不断变化和增强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三词使文章在情感表现上一波三折,将作者感叹唐敬宗李湛哀而不鉴的惋惜之情渲泄得淋漓尽致。 首先,“嗟乎”紧承对阿房宫建筑及宫内侈靡生活铺叙之后,在哀敬宗不鉴之前先对秦始皇骄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古汉语没有标点断句,加上语言的演进变化,有些汉字,古今意义会有较大差别。比如《礼记·檀弓》"嗟来,食"中的"来"字,由于对"来"字意义的理解不同而产生了误解。我们通过训诂,结合原文,找到"来"的原意。  相似文献   

14.
《文心雕龙·时序》十处引用《诗经》成辞,是《文心雕龙》引用《诗经》成辞较多的一篇。内容涵盖《诗经》风、大雅、颂三个部分,涉及《商颂·长发》《大雅·烝民》《齐风·猗嗟》《大雅·文王》等十个篇目。这一方面是刘勰征圣宗经思想的具体表现,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论证的需要,"援古以证今"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钱锺书先生在《卷耳四章·章四句》中提出了"话分两头、双管齐下"的诗歌意境,并否定孔颖达对《卷耳》这一章的《正义》与毛《传》所提出的"思妇一章而劳人三章",以此来佐证确有这样的诗歌意境。传统文学中这一意境确实存在,高中阶段的古诗文选读中就有,但钱先生似乎举例不妥。孔《正义》与毛《传》对篇中之"我"的判定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6.
正"啸"是人撮口发出的一种悠长而清脆的声音。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啸,吹声也。从口,肃声。"他认为,"啸"是吹气之声,类似于今天的吹口哨。西晋成公绥在《啸赋》里描述道:"动唇有曲,发口成音。"吟啸之风俗较为古老,最早可追溯于《诗经》。《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诗经·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这两首诗中,女主人公都是借"啸"抒发遭遇遗弃后的痛苦和愤懑之情。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褚斌杰、潘啸龙等前辈学者对《诗经》中的"梁""笱"意义,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解读与阐释,但仍有值得商榷之处。将《诗经》中含有"梁""笱"意象的4首诗即《邶风·谷风》《齐风·敝笱》《小雅·小弁》《小雅·何人斯》互相对读,以"诗"解"诗",可以给出新义。由"鱼"象征女性情偶入手,则"梁""笱"是男性情偶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第四册《信陵君窃符救赵》“得选兵八万人”的“选”字教材未加注释,一般参考书都译作动词“挑选”,将原句译作“挑选兵士八万人”。这种译法,“得”字没有着落,不妥。《诗经·齐风·猗嗟》:“舞则选兮,射则贯兮。”郑玄笺:“选者,谓于伦等最上。”《汉书·武帝纪》:“《诗》云:‘九变复贯,知言之  相似文献   

19.
《诗经·唐风》中有一首诗叫《扶杜》:“有林之杜,其叶渭渭。独行踽踽,岂无他人?不如我同父。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做焉?有杖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畏晨晨,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我无兄弟,胡不做焉?”  相似文献   

20.
我在教《诗经·采薇》一课的时候,有位学生问我:"老师,诗的第四小节和第五小节中用很多语句写车啊、马啊,还有象弭鱼服等,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我告诉他,在《诗经》中,凡是用大量语言反复咏唱的部分都是诗人的情感凝聚之处。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人读到这些段落之所以反应淡漠,是因为我们距离《诗经》的时代太远了。所以,我们不会想到在那个时代,《采薇》中描述的那辆高大的战车——"路"——就是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