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拉帕西尼之女》通过两个医生拉帕西尼和巴格奥尼分别代表的新兴顺势疗法与正统对抗疗法之间的冲突描写,体现出19世纪上半叶医学改革和流派之争给普通人带来的危害及霍桑对此的担忧和保守态度。  相似文献   

2.
《拉帕西尼之女》是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故事围绕着女主人公贝雅特丽丝的毒性展弃。虽然贝雅特丽丝的身体充满毒素,但是她却拥有一颗天使般的灵魂。在霍桑看来,身体的毒性只不过是一种凡人的幻觉,灵魂的毒性才是真正的邪恶。灵与肉是可以分离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霍桑的短篇小说《拉帕西尼之女》女性主义的解读,阐明较之女性作家所创作的女性以发泄、报怨向强势男权抗争相比,没有经受性别歧视的霍桑笔下的以温柔、宽容、无言的抗争更能彰显女性不屈从男性压制的自信与力量,以其自信、宽容、温柔的情怀消融人生的悲欢与世事的沉浮。  相似文献   

4.
霍桑是19世纪名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之一,《红字》是最能体现霍桑艺术风格-象征手法的代表作。霍桑的象征手法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不拘泥于传统形式。霍桑被誉为19世纪美国的最出色的象征派作家。  相似文献   

5.
康科德(Concord),位于波士顿的“美国最大的一个小地方”,在这里,霍桑创作了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红字》,在这里,爱默生、梭罗、麦尔维尔是他的邻居。Concord英文原意为“和谐,一致,和睦”,亚沙白溪(Assabeth)是康科德河的一条支流。在这篇散文名作中,我们读到的是作者汩汩流淌的笔墨中人、自然、社会的和谐之美。(回舟行于溪流之上,两岸宽广的草原也似伴舟而行,不久我们折入亚沙白溪。这一带风光绝美,在与康科德河交汇处一里以内,世上恐无出其右之处——除了诗人想象中涤荡心灵之域的神溪。林木庇佑之下,狂风也只能掀起溪上点点微澜。溪流缓缓,款款而行,似乎一点点外力,哪怕是舟人心中轻闪之念,便足以驱动轻舟溯洄而上。小船前行,曲折行入密林深处溪流与林木的私人领地,两岸林叶簌簌轻声,似与溪水窃窃私语、同入梦境。)  相似文献   

6.
小说《红字》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Hester Prynne颇具魅力的女性形象。本文从(1)AnAttaction An Adultery(2)An Angel(3)Able,Affection,Admirable三方面分析,挖掘红字“A”的各种象征意义,充分揭示Hester的美丽、善良、真诚、勇敢、坚强的人格力量,从而使红字A的原意升华。  相似文献   

7.
张娜 《文教资料》2012,(17):24-26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文学界对霍桑其人和他的作品的研究热潮从未停息。在大量关于霍桑生平和作品的研究中,又以对《红字》的研究占据最大比例。本文将从叙事学这个较新的视角出发,以叙事时间理论为支撑,分别从倒叙和预叙两种叙事技巧的运用中分析《红字》的叙事顺序。通过叙事学角度分析《红字》,对《红字》中的情节、社会、人性等主题进行再透视,解读霍桑娴熟的写作技巧如何在《红字》中精彩呈现并且进发出引人入胜的叙事张力。这部作品在今天的意义不减当初.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学习。  相似文献   

8.
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和铁凝的长篇小说《大浴女》分别是各自时代展示女性精神成长的优秀作品。用成长小说的视角来比较和考量这两部小说,会发现"成长"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某些变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对《拉帕齐尼的女儿》的传统解读中,女主人公贝雅特丽丝的死常被看作疯狂科学研究的恶果,而文中隐藏的男权主义暴力却被忽略了。本文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去重新解读这个故事,解析贝雅特丽丝是怎样被男权社会结构压制和毁灭,成为满足男性欲望的工具和牺牲品的。  相似文献   

10.
小说之“道”既是高悬于小说文本实践之上的神秘律令,又是深藏在小说家内心的永恒追求。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坛上,马金莲便是一个自觉追求小说之“道”的回族女作家。其小说创作从朴素而不乏诗意的生命经验出发,动情歌咏了西海固沉默宽广的大地与万物,深情礼赞着因民族信仰而皈依的神圣力量。诗性与神性的交织、心灵与命运的搏斗、人与物的相谐相生、时间与空间的杂叠相依……在她小说中汇集粘连成密度大而重、质地坚且韧的经验物和记忆物。这种个性化的小说叙事和审美之“道”为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提供了有意义的范例和面向。  相似文献   

11.
王婷 《考试周刊》2011,(14):26-27
在井上靖的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几乎都有一种美丽而孤独的气质。其代表作之一的《敦煌》中回鹘王女清冷美丽的形象和悲惨的命运,更是一种"寂寞之美"的极致体现。本文试以《敦煌》中的回鹘王女为对象,从"寂寞之美"的两种表现,形成原因及其与"物哀"的关系三个方面,浅谈《敦煌》中女性人物的"寂寞之美"。  相似文献   

12.
《接骨师之女》用一部回忆文稿、一张旧照片像接骨一样把记忆的碎片重组在一起,唤醒了诸多往昔被覆盖的故事。流散在外的母亲和在文化夹缝中成长的女儿在中西异质文化的冲突中不可避免的经历了自我身份建构危机,母亲和女儿都在回忆中找寻到前行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小说《接骨师之女》中,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通过巧妙地运用叙事技巧和精心地安排故事情节,讲述了发生在三代女性身上的故事,深刻地刻画了母女关系。本文仅以灵应盘对话、解读母亲手稿和人物失声三个重要情节的设计,分析谭恩美在小说中表现出的写作的独特性,探讨小说中的情节设计与母女关系这一主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谭恩美在其第四部力作《接骨师之女》中,又一次再现了她一贯的主题——居美华裔母女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借助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理论进行分析,便可注意到"失语"作为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文本中,母女三代人以不同的方式受到"失语"困扰。作者谭恩美将三个人不同形态的失语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历经挫折后,三位主人公各自做出努力,力图打破"失语"的困境,找回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国传统道德之首德。《女孝经》规定了女子孝道的责任范围及道德规范。唐朝以后,《女孝经》成为民间教育女子的重要修身教科书之一,对后世(特别是明清时期)女子教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分析《女孝经》中关于传统女子孝道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对现代女性孝道教育与实践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接骨师之女》是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其内容同前三部小说一样,围绕着华裔母女几代人的困境与心路历程展开。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分析文中“沉默”这一主题,并突出作者利用书写打破“沉默”之枷,为华裔女性重获话语权所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谭恩美《接骨师之女》中的女儿露丝是第二代美籍华裔移民,处在中美文化夹缝中的她感受到被两种文化边缘化的痛苦,由此坠入迷茫与困惑深渊。直到认同中国文化后,露丝才走出文化身份缺失的困境,并完成了对自我的重构。作者借此表明华裔移民应该在中美两种文化间找到一种平衡,并利用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为两种文化交流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大浴女》的主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文本中我们读到更多的是铁凝对完美人性的期待。要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每个个体具有勇于忏悔的能力。中国人向来缺少忏悔意识,作者通过对尹小跳、尹小帆、章妩、唐菲等一组人物的塑造,在相互对照中试图努力阐明这种意识的缺失,进而实现她对完美人性的追求。  相似文献   

19.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和王晓玉的《上海女性》系列是两部震撼人心的成功作品,分别典型地代表了女性深层生命意识中的两个不同方向,将这两个方向统一起来,则构成一个层面就是完整、真实、丰富的女性人格自身。  相似文献   

20.
"沉默"是"被人看不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在美国"非本土"的女作家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和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两部作品中,沉默主题背后所掩藏的是两性之间、种族之间及文化之间的矛盾。它表明女性仅仅依靠打破沉默、敞开心扉,通过交流来消除误解和矛盾是有局限性的,还需要建立女性主体,树立自我与他者之间相互主体性的观念。女性需要了解和认识自己以达到与男人、白人及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之间的平等的、成功的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