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伦理观、价值观、世界观。 伦理观很多前人概括过: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仁义礼智信等,还有学者提出应该是人,人是核心的核心。我认为中华的伦理观是忠、孝、仁、义、信。忠孝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也是一种仁。子日:“仁者爱人”。“仁”左边是单立人、是个人,右边是二,两个人相处的原则就是仁。孝由此而生,父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应该孝敬父母,这个爱在父子两代人之间是以孝来体现的。继而推广到国家,封建社会对国就叫忠。那么作为个人怎么处理和社会的关系、和国家的关系、和国君的关系?就是义。所谓义者,宜也,就是适当,就是自己处于什么位置上应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那份心,就叫义,  相似文献   

2.
儒家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自古以来立人之本,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小学生学习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以儒家五常为例讨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中渗透传统文化不仅仅是靠古诗、成语和语言古诗,这些只是古典文学的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不拘一格地发现并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4.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如果说,将"仁义礼智信"与语文课堂联系在一起,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著作的学习理解这"五常",实际上语文课堂的功能远不止这些,除了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践行这"五常"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5.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勇勤。这些儒家精要为我们勾靳了做人的基本准则。守住了这些,便守住了做人的底线。这便是儒家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最美的行囊     
人们都说人生是一场旅途,而我却认为旅途一词显得太过于闲适和无力,人生应该是一场征途。当你在这条征途中跋涉时,应该把什么装进你的行囊呢?其实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有了答案——仁义礼智信。  相似文献   

7.
《论语》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学说至今仍有深远影响。通过《论语》探讨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髓,解读教育思想的本质体现,个人品行与社会道德的统一关系,社会文明教育功能和意义分析,教育基本原则与内容探讨,理想与信念教育等,对当代教育有着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今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也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中专学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把“仁义礼智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中,通过多种形式来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道德缺失原因.“仁义礼智信”的内涵出发,论述如何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结合学生实际,融入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思想,更进一步提升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养。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要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时代性要求我们关注消费文化这一世界语境的形成,民族性则离不开“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重构。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争竞日趋白热化的今天,矛盾的加剧使各利益相关者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为减少不必要的冲突,企业应吸收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并赋予其时代精神,树立和谐营销理念,改进营销方法,促进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仁义礼智信”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高校是文化的传播地,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准,而且在当代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商品经济条件下高校教师师德相对缺失的情况,我们仍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道德范畴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其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构建既具有现代高校特色又能够充分体现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范畴的师德内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留学生》2014,(21)
正如何将传统文化植根于企业经营之道?企业家怎样用好传统文化这张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国学院院长唐翼明为50余位企业家激情讲解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家精神",并指明发展方向。"中国在硬件设施上已逐步跟上国际节奏,但是在软件,特别是公民素质上,存在至少上百年的距离。"唐翼明认为,企业家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坚守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才能保持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幼儿国学教育要中西合璧唐翼明认为,企  相似文献   

13.
弘扬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六个方面可以从仁义礼智信这套中华传统五德体系的道德内涵视角来分析。以仁义礼智信五德内涵视角来分析和反思德育目标,有助于深化理解课程标准中的德育目标,同时也能为未来德育目标的改进提供参考。重视中华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分析视角,启示了德育设计中应该重视纲举目张、举一反三的思路,德育衔接应该把握住德性内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蔡磊 《文教资料》2010,(12):195-196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本文从仁、义、礼、智、信这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德育现状,并结合大学生特点,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建设性的管理方法,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渗透性。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集中体现出梁山英雄身上闪耀着的人性的光芒——"仁义礼智信",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6.
首先对"仁义礼智信"思想的内涵进行解读,站在当今高校教育的角度对"仁义礼智信"思想与高校素质教育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对当前大学生人格道德问题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进行探究,最后探讨将"仁义礼智信"优秀思想融入人才素质教育体系中的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正直     
吴淡如 《课外阅读》2009,(22):35-35
在那个咖啡厅里发生的故事,让我非常难忘。咖啡厅里只有三个桌子有人在喝下午茶。我,一个老太太,各盘踞着一张小桌子,老太太背后的那张桌子,则有三个年轻女孩在聊天,其中一个女孩点起了烟。  相似文献   

18.
在"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仁、义、礼"三个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我们可以用"仁爱、正气(义)、礼让"明确其内容,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既保留其民族原色、民族特色,又能为时代所传承、所认同、所接受;"智"和"信"是两个可以与世界文明交融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可以用"智慧"和"诚信"明确其内容,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世界文明交汇中人们普遍遵循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目标定位于少数社会楷模才能达到的高尚品德,存在要求过高的问题。德育目标定位应从强调“少数社会楷模具备的高尚道德”转变为“正直优先,兼顾高尚”,这种定位的理论依据:一是伦理学中德性论和义务论的分歧,二是教育中优秀和合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正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丰富而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她记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发生、演化的历史,她包含了"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胸襟,"与时俱进"的自我调节以及"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原则等,并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风俗习惯,渗透在中国人的血脉中。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中正逐渐被削弱。作为文化教育根据地的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正在渐行渐远:面对应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