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2~74条,对于涉嫌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特别重大贿赂犯罪、无固定居所四类人规定了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由于法律属性与功能的差异,指定居所监视居住俨然已成为区别于住所型监视居住而具有独立价值的强制措施。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具有半羁押法律属性和配合侦查的功能,并且在法律适用过程中存在执行对象规定不明晰,执行场所规定不清,强制程度难以把握以及难于法律监督等问题,提出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场所应当具备“隐蔽性、安全性、独立性和便捷性”等特点,强制程度应介于住所型监视居住和逮捕两者之间,检察院行使监督职责等观点。  相似文献   

2.
《集宁师专学报》2017,(5):64-67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在2012年的刑事诉讼法修改中被进行了重新定位。但由于立法规定过于宽泛,并且司法实践中该项强制措施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运用解释学的方法,以明确其性质,对其是限制自由还是剥夺自由,是强制措施还是侦查手段,适用对象中"特别重大贿赂犯罪"的标准,后续能否变更为逮捕,执行地点和执行主体等问题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201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了对三类特殊案件的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从法律层面上看,指定居所监视居住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从司法实务上来看,该制度已经成为侦查机关获取逮捕证据、赢得取证时间以及规避国家赔偿的重要手段,容易对被追诉人合法权益造成侵犯。为了完善人权刑事司法保障,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必须对该制度进行合理化改造。  相似文献   

4.
林豪 《成都师专学报》2013,(6):79-82,88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特别重大贿赂案件指定监视居住制度,实现了监视居住与逮捕强制措施的无缝衔接,增强了立法的科学性,但该规定过于原则。笔者认为,“特别重大”应以统一的数额标准、国家利益等方面来界定,居所应以宾馆、招待所等临时场所为限,检察监督以提请纠正权和惩戒权保障其效力的实现,以契合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这一立法宗旨。  相似文献   

5.
论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领域 ,划分为国家的指定领域和非指定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各自具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内容结构 ,二者之间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等价性、不可替代性 ,又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论述学位及学位制度的基本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位法律监督问题,即学位法律监督的主体、内容和前提条件,并对学位违法行为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7.
检警关系作为刑事诉讼法律关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对检警双方诉讼职能的发挥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刑事诉讼具体程序的设计与运行也有深刻的影响。与域外主要国家检警关系相比,我国检警关系存在立法、司法层面错位的缺限,故当下建构我国新型检警关系的思路是在注重国家秩序价值与公正价值需求中实现定位准确、线条流畅的检警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与检察机关应当互相配合,同时规定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侦查活动进行监督。然而,警检配合与侦查监督具有矛盾性:加强警检配合会削弱侦查监督;加强侦查监督则会使警检难以相互配合。我国应以提高对犯罪的有效追诉为目标构建相互配合与协作的警检关系。同时,应当完善侦查权制约机制以防止侦查权的滥用。  相似文献   

9.
监视居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所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之一, 但是其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其与取保候审之间缺乏明确的界限, 实践中执行机关限于自身力量的限制根本无法落实等等。因此, 应将这一制度加以废除, 并通过对取保候审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完善来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论我国警检关系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检关系是刑事审判前程序中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警检关系,对于国家追诉权的有效行使及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护有重要意义。本在考察我国警检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问题所在,并提出完善我国警检关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论行政权的法律监督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法律监督是对法律实施进行的监督。自人类社会设计权力的制约制度以来,始终存在权力分立与制衡以及独立设置法律监督权的两种不同思路。中国的法律监督制度诞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基础都呈现出制约权力的基本特征。从法律监督制度的制度渊源看,中国古代的言谏制度和御史制度、前苏联和现今俄罗斯的法律监督制度、西方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始终体现着独立设置法律监督权的制度设计路径。我国承担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应当恢复法律监督的本来含义,尝试对抽象行政行为、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  相似文献   

12.
法律监督是人民检察院的职责,本文通过调查法律监督的现状,分析法律监督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关于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的思考:(1)强化法律监督意识;(2)扩大法律监督范围;(3)完善法律监督程序。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立法也应当与时俱进,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问题新状况,充分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以体现立法文明的进步.刑诉法的这次修改在很多方面都体现着保障人权的立法目的,从保障人权的角度以及针对之前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将监视居住制度重新作了界定,使其更加有利于保护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合法权利,并且也使其更加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4.
15.
警检关系是刑事审判前程序中的重要内容,正确处理警检关系,对于国家追诉权的有效行使及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障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考察我国警检关系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其问题所在,并提出完善我国警检关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大量地规定了以“经常居所”为连接点的冲突规范.这些规定是适应我国对外交往日益扩大和涉外民事纠纷日益增多的需要,是我国国际私法立法现代化的结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应尽快明确“经常居所”的涵义,解决一些地方“经常居所”规定不适用问题,以充分发挥该法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或者减少其消极影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自然人“经常居所地”概念具有双重属性,其既是主体涉外认定标准的事实要素之一,又是我国重要的属人连接点,分别作用于民事诉讼程序和法律选择适用领域。该概念具有不确定性,因而其具体内涵需要在相关法律解释的指引下结合个案才能予以明确。但是由于这种界定方式的特殊性,在司法实践中,自然人“经常居所地”的认定面临着法律依据模糊和概念混淆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立法上,部分法律出现了缺位现象或呈现僵硬化趋势;司法上,许多法院忽略了相似法律概念的差异性,任意混淆错用。  相似文献   

18.
人民检察院是我国的法律监督机关。随着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正,人民检察院在刑事诉讼的立案、侦查、审判以及执行诸阶段的法律监督作用得到进一步加强。这对于反腐倡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一般意义上讲,应然的法律监督模式应当立足于专门监督、合法性监督、诉讼构造监督、事前监督与事后监督、被动监督及重点监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立法者就应当绝对排除相反类型的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20.
论不该立案而立案的法律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生活中,“不该立案而立案”的违法行为不仅大量存在,而且已经严重地侵犯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法律秩序的稳定。检察机关应依法主动监督,调查取证,纠正违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