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东的<有关大雁塔>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有关大雁塔>之所以长时间地被人们关注与阐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置身的诗歌传统.<有关大雁塔>体现出韩东的先锋性写作的批判姿态,即对朦胧诗的批判.韩东试图以先锋的姿态让诗歌回归生活,回到人自身最本真的体验上,但他也遭遇到了"先锋"内在的悖论,在刻意"批判"和"立新"的过程中,在语言的"牢笼"里来回奔突而忘记了"出路".故而,<有关大雁塔>,多的是一种以先锋的姿态来进行的话语批判,这跟之后韩东提出的"诗到语言为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契合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韩东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标志性诗人,重要性不言而喻。80年代早期,韩东说过一句话:"诗到语言为止。"这句话产生的影响之大,简直是新诗写作的一个革命性事件。后来诗坛流行口语写作,这句话是源头之一。韩东的诗,一直恪守着对语言的忠诚,他提倡写日常生活,直接处理现成的材料,不拐弯抹角;常常用一种闲谈的语调来  相似文献   

3.
李商雨 《学语文》2014,(1):43-44
韩东是中国第三代诗歌的标志性诗人,重要性不言而喻。80年代早期,韩东说过一句话:“诗到语言为止。”这句话产生的影响之大,简直是新诗写作的一个革命性事件。后来诗坛流行口语写作。这句话是源头之一。韩东的诗,一直恪守着对语言的忠诚,他提倡写日常生活,直接处理现成的材料,不拐弯抹角;常常用一种闲谈的语调来写,这种语调,接近生活中的口头语言,因此,他的诗歌语言显得看上去纯洁、透明。  相似文献   

4.
"诗到语言为止"是"他们诗派"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主张。其意在摆脱诗歌对意识形态的依附,使诗歌在语言上彰显自身从而获得独立性。"他们诗派"对口语及方言的使用让诗歌便于呈现真实的生活场景,使日常生活"陌生化",令人重新注意到诗歌语言符号本身。此外,口语的使用还具有消解中心的意义和生动真实的美学品质,让其诗歌与"口水诗"相区别。  相似文献   

5.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6.
韩东是"第三代诗歌"最具有代表性的旗帜人物,第三代诗歌呈现出反理想、解构崇高、强调个体生命形式和日常生活、重视口语化语言等特征。《记忆》这首诗记叙了一件恋爱往事,篇幅短小,语言口语化,细读之就能通过诗句关系分析出诗人关于逝去爱情的态度。本文将在诗歌语境中分析文本,从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和情感意蕴三个方面来逐层解读诗歌。  相似文献   

7.
韩东作为“第三代诗”运动中的弄潮儿,他对诗歌平民化的倡导在当代诗坛独树一帜。但以往对韩东的评论,更多是从精英文化的视角出发,将诗人固定在精英的位置上;相对忽略了诗人在承担着精英身份的同时,他也是民间文化的享有者。本文试图从整体文化观的角度切入,来考察诗人韩东的双重文化身份,并探讨他的诗歌、诗论在整体文化中的位置和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文学的长河中,韩东绝对算得上是一个有个性的文人。早在80年代初,韩东就以《你见过大海》和《有关大雁塔》为代表,一举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的文学地位。韩东诗歌中所表现的精神旨趣与传统文化主流意识决然“断裂”,与郭小川、贺敬之等人红色诗歌中的“国家权力话语”“断裂”,  相似文献   

9.
新书推荐     
《教育与职业》2003,(2):63-63
《爸爸在天上看我》韩东著河北教育出版社,韩东是口语诗的代表人物,本诗集收入他自写诗以来迄今为止的200首诗,创作时间跨越20个年头。这些诗中既有诗人扬名诗坛的代表作,也有他写于1990年代的鲜为人知的佳作。韩东的口语诗不矫饰,不虚假,注重真实细致的生活感觉,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口语”,而非时下热闹炒作的“口水”,从中我们既能窥视到1980年代诗歌运动的实际成果,也感受到1990年代个人写作的真诚步履。《写作之夜》史铁生著,春风文艺出版社,这是一套以“小说家”讲坛命名的丛书,史铁生以沉思和独语的形…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诗论题,也称为"前人评点赏析",就是在一首诗歌的后面列出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评价谈论对这首诗的理解。命题者在诗歌材料的后面给出一些诗评家的观点或评论,有的观点或评论属于宏观的文艺观点或诗论,有的则直接对该诗词做出具体的阐释,然后要求考生结合具体诗作发表自己看法的命题方  相似文献   

11.
即将迎来甲子之年的于坚似乎终于找到了属于他自己诗歌的一种“方言”,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审美风格。在诗歌的语言上,于坚转变了先前的口语创作方式,有了文言气,旧文人气。文体上追求一种糅合,杂糅了新旧文体,想寻求一种融通。创造了一种诗的“方言”,只属于于坚的一种“诗的方言”。其中有雅有俗,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当代诗歌从书写集体之情到个人之情,从政治话语到个人话语,从整齐划一到天马行空,从亦步亦趋到“野怪黑乱”,又从“野怪黑乱”到“新的中庸之路”,这是中国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艺术“自觉”,而这次艺术自觉最终在于坚的诗中完成。  相似文献   

12.
南永前是当代诗坛上一位与众不同的诗人.他的图腾诗为当代诗歌创作题材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他对诗歌语言的探求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本文试图对他的图腾诗集<神檀树>的语言策略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3.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他在诗歌、辞赋、散文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他的诗歌中闪现出的理想主义特征,是他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抒怀,这种特征体现了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杜甫也称赞他的诗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多维度的特点:除了清迈飘逸,还有许多诗作的语言得力于乐府民歌的熏染,朴实无华;除了具有浪漫主义手法外,还经常运用现实主义手法。这些艺术特点,使李白的诗歌具有非同一般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雁翼诗歌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雁翼不仅是一位有丰富诗歌创作经验的诗人,也是一位有独到见解的诗论家。他的诗论中的美学思想体现在对诗歌美的本质、诗歌的社会功能、诗美的创造、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的深入探讨和透辟的论述中。这些观点对诗的创作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章立足建构的角度,在诗歌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读解出于坚和韩东诗歌中的积极因素.认为他们在主题表达上的"呈现"观和结构处理上的"物态化"表现艺术,为当代中国新诗的写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方式.  相似文献   

16.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是感情的产物,而感情是诗歌的根本。诗言志,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诗歌的目的,也是进一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前提。"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是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高考试题的常规题型。2011年高考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再次成为命题热点,全国有8套试卷直接考查。笔者选取相关试题解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骆一禾是一位极具建设性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对诗的思考与探寻上他提出了几个关键的核心命题。"修远"与"诗歌共时体"这两个诗学主张是骆一禾长期实践与思索的结果,实际上涉及到了诗歌创作精神和基本原则的问题。通过对"修远"和"诗歌共时体"这两方面的具体阐释,重新挖掘其价值,或许可以给当下诗坛带来某种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于"诗言志"这一命题,以"志"释"诗"自古有之,然而"志"不等于"诗",其中"言"关系两头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志"的表现形式,"言"能否"足志"曾引发不少探讨,然而终究可说"言"是不能废弃的。对于诗歌的语言应是什么样的语言,古今学者发表过独到见解,其观点可归为四种,即"韵"言、"微"言、"兴"言和"象"言,各种诠释均表明诗歌语言应是一种诗化的审美语言。  相似文献   

19.
<正>古代诗歌鉴赏题是中高考的必考点,因其对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全面而受到了命题人的重视。通过对最近几年中高考语文全国试卷的分析判断,诗歌鉴赏试题内容包括了人物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但高中生通常对诗歌鉴赏试题感觉无从下手、不易回答,而且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读不懂诗。为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归纳读懂诗歌的方法:"三看一翻"。  相似文献   

20.
刘美隆 《海外英语》2013,(21):170-171
诗人穆旦是杰出的翻译家,他曾为国人译介了大量浪漫派诗歌和部分现代派诗歌。穆旦在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一些诗作翻译成英文,这些自译作品向我们展现了他对诗歌美学的追求及其独特的诗歌翻译观:反对逐字逐句的直译;在语言运用上须发挥译者的创造性;翻译时须兼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以诗的语言去译诗,从整体把握原作精神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