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联省运动是联省自治运动的重要层面,它是省自治运动高涨的产物,也是1922年特殊政局所造成的结果,资产阶级联省自治派是运动的发起者,政客和地方军阀是运动的附合者,他们召开了国是会议,也成立了联省自治促进会,但昙花一现,旋起旋灭。尽管这一运动具有鲜明的进步与民主色彩,但其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其失败的结局是难免的。  相似文献   

2.
张炎 《华章》2013,(20)
“联省自治”运动在民国兴盛一时。针对当时民国军阀割据和内战频繁的局面,章太炎最先提出这一方案,并得到当时诸多社会名流和西南地方军阀的支持。湖南、四川是“联省自治”运动的中坚力量,在北方军阀“武力统一”方针的步步紧逼之下,“联省自治”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想通过地方自治而使中国最终走向宪政道路的方案,对解决民国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兴起的"联省自治"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建立联邦制的尝试,由于当时政治环境的限制,"联省自治"最后沦为地方军阀粉饰门面的工具.但各省的制宪实践,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观念上的进步,都为中国近代宪政改革提供了历史积淀,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初,由于资产阶级联省自治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和进步倾向,加上吴玉章思想驳杂,在探索改造中国的方案中,曾一度对联省自治产生认同。在运动中,吴玉章起了较大的作用,其主张与当时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并无二致,但其思想中也有科学社会主义成份。随着运动的失败,吴玉章在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他的转变,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五四时期江西自治运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年代初期,中国社会上曾经掀起过一场规模很大的自治运动。参加自治运动的政治势力比较复杂,其目的各异,因此性质和作用也不同。一般说,鼓吹“自治”或“联省自治”的是两种人:一种是地方军阀政客,他们借此来对抗中央军阀的“武力统一”政策;一种是资产阶级,他们企图通过自治、联治和制定省宪,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许多省区,两种势力常常混合在一起,难以分辨。而江西由于不存在地方军阀势力,开展自治  相似文献   

6.
1920—1923年代的"联省自治"思潮与该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发展有着密切联系。该思潮的核心理念是"分权"和"自治",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时人对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关系、省自治以及省范围内的直接民权等进行了规划,这些规划中所蕴含的"地方自治"思想为当代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的联省自治运动是一次转变中国纵向权力结构的尝试,它的兴起与当时联邦制、地方自治的思潮密切相关,然而这次尝试最终并没有走向学者所鼓吹的美国式联邦制,原因在于中国并不具备扎根于关利坚土壤上的宪政文化—自由主义传统、契约精神、法治传统。这种自下而上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政权结构形式要想在中国取得成功仍需时日。  相似文献   

8.
四川联省自治是四川资产阶级联省自治人士发起的,但为四川地方军阀利用和操纵,最后被直系军阀扼杀,四川地方军阀借以自保的迷梦和四川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愿望均告落空。四川联省自治的结局说明,北洋军阀和地方军阀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的障碍,在军阀纷争的格局下,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必然归于失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新阶段,资产阶级联省自治运动的破产也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9.
在联省自治运动中,陈炯明、孙中山与广东省宪运动的命运十分密切。陈炯明主政广东时期,通过省议会,积极推动省宪运动,出台广东省宪法草案,使广东省成为当时最有能力深入推进省区自治的希望之地。但是,围绕着省区自治和国家统一方略,陈炯明与孙中山产生严重分歧,导致广东省宪运动走向消亡。陈炯明与孙中山政治思想的对立,表征着两种中国政治发展模式不可避免的冲突。陈炯明政治主张的最终失败,意味着作为渐进调和的省宪自治运动模式无法回应时代需要,而集权政治模式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早期推进现代化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中国政治发展由此实现从联邦主义到中央集权主义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与西南军阀及其联省自治宋锐乔,倪少玉陈独秀一向关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他于本世纪初就发动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与民主,启发人民的思想觉悟,但怎样解决中国现实的政治问题?怎样解决武人弄权的政治?怎样看待西南军阀及他们所倡导的联省自治?也是在不断探索中...  相似文献   

11.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政体必将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何种国家结构引发了中国思想界,政治界最早的一次剧烈的论争和选择。在论争和选择的过程中,孙中山的国家结构观是随着环境的改变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变化的,独具特色。以其编好及其修正程度为标准,孙中山的国家结构观由主张联邦制到反对联邦制,从支持联省自治运动到反对联省自治,主张地方自治。其对国家结构形式的认识,不少地方至今仍闪烁着光芒,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上半叶,中央政府对康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逐渐将之纳入省县制度的框架。作为边地多民族省份,省制在康区的施行存在特殊性、复杂性和局限性。国民政府将民族问题定位为地方问题,以地方自治解决康区土司问题,并对农奴制度进行初步改革。由于受康藏局势的影响以及阶级局限性,国民政府没有对农奴制度、土司制度所依存的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改革。康巴精英格桑泽仁则从族裔自治的角度提出了废除省制建立自治地方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康区的制度架构。民主改革后,康区社会制度实现了全面转型,这是近代康藏历史发展和人民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中国的“联省自治”从1920年兴起,如火如荼开展了几年,仍没有实际效果,并常混杂着各个军事实力派的争斗,让一些激进的知识精英失望不已,更没有唤起民众参与的热情。1924年,倡导打倒帝国主义和军阀、武力统一中国的国民革命兴起后,很快俘获了大部分人心。那么,联省自治为何会受到许多军阀的青睐,又为何以失败告终呢?  相似文献   

14.
地方自治思想在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中既相对独立,又从属于其所构想的革命建国方略。孙中山把地方自治视为立国之本,主张通过推行地方自治来训导国民,为革命建国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他积极倡导实行"分县自治",明确表示反对"一省自治"或"联省自治",并要求在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分配方面实行"均权主义",以维护"内治统一"。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现了一种通过推行地方自治而实现"主权在民"、建立民主宪政国家的真诚愿望。但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在理论和思维逻辑上也存在着某些难以自洽的矛盾与纠葛,且对后世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方自治是晚清宪政的重要内容 ,曾在清末民初社会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张謇始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办实业、办教育是如此 ,参加立宪运动和倡议地方自治也是如此。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及在江苏的地方自治实践具有历史进步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村民自治已走过20多年的艰苦历程,其成就是惊人的,但对它的研究却较为薄弱,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村民自治更是少有关注。论文以早期中国村民自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自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发生的新变,即由传统“乡村治理”向“村民自治”的转变。文章还对早期中国村民自治的特征和局限做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何泽中博士的新著《当代中国村民自治》(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9)是一本系统研究村民自治问题的学术专著,它集中反映了作者在这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农村村民自治是我国当前社会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报告将其作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具体要求予以强调。作为一种农村治理模式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制度,村民自治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它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给我国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推动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毫无疑问,村民自治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必由之路。然而,中国理论界对…  相似文献   

18.
略论联邦制和联省自治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联省自治”运动,目前史学界大致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种认为它是“一种时髦的政治运动”。 一种认为它是“以脱去军阀割据混沌状态达到全国统一”的运动,是“打倒军阀的一个重要武器”。 一种认为它是“辛亥革命寻求政体变革未能完全成功后,而产生的另一个寻求政治立革的行动”,“同样有着强烈的西方取向,……和传统观念的激烈斗争”。  相似文献   

19.
地方自治是晚清宪政的重要内容,曾在清末民初社会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张謇始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办实业、办教育是如此,参加立宪运动和倡议地方自治也是如此。张謇的地方自治思想及在江苏的地方自治实践具有历史进步性。浙江大学历史系,  相似文献   

20.
中共从诞生开始就与地方自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共始终坚持其民主本质,成立初期,在批评联省自治的同时它并不反对真正民主的地方自治,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明确支持地方自治。抗战时期它把地方自治纳入到施政纲领之中,领导各根据地实现了地方自治,并以其为动力推进全国政治民主化。抗战胜利后还把地方自治作为确保中共解放区、夺取东北的有力武器。建国后,地方自治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村民自治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中共的地方自治思想和实践对于促进国家政治民主、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