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崤函文化是以三门峡地区为地域依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生长、发育及其衍变的种种文化事象的总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地域性文化。崤函文化滥觞于新石器时代,形成于两周,兴盛于汉唐,北宋以后陷于缓慢发展。在崤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始终受到来自长安和洛阳两京的两股外引力,并以古道交通和两京锁钥的形式,与它们保持密切的互动关系,这种格局直接促成了双方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从整体上说,崤函文化的基本特征属于河洛文化,而从地域特色上来讲,则表现为一种复合型文化。崤函文化属于河洛文化亚文化区。  相似文献   

2.
人类创造的一切文化现象,都在时空的交汇中发生和展现。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史的角度关注某时历史文化的演变,也要从区域的角度审视某地历史文化的特色与变化。多年来学界对于中国古代区域文化的研究多着眼与于较宽广的范围,大则以南北西东划分,小则以今省区为界,而对更小范围的区域文化研究,则显得较为零散。涪陵地区疆域虽小,其文化却自古便具有鲜明特色。它的文化渊源最早可上溯至涪陵殷商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涪陵白涛镇小田溪巴人墓葬群出土的战国青铜器,则反映出了上古时期涪陵手工业之精及文化开发之早,而司马迁笔下的巴寡妇清,以…  相似文献   

3.
贵州传统文化尽管丰富厚实、绚丽多姿,但却缺乏可以整体反映贵州文化身份的标示。蚩尤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且与贵州多样传统文化联系密切,更为可贵的是,蚩尤文化在贵州依然以活态方式存在。而要以蚩尤文化为基模构建贵州文化身份,则需要构建各民族皆认同的仪式活动和增强蚩尤文化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4.
在据今11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北京地区即有人类生活。其考古资料丰富而复杂。同时,这里并不是作为一个稳定的文化区而存在的,在不同时期总是受到来自周围不同方向的其他文化的强烈影响。本文旨在对北京地区已发现的较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各文化进行简要介绍并试图对其源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定群体中人们共享的意义体系,文化有五个要点:1)文化是人的文化;2)文化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产物,同时又构成了人与人之间进一步交往的条件;3)文化一定是共享的;4)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5)文化是一张强有力的意义之网,确证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性存在。学校的成员所共享的信念、价值观、态度、假设等是学校文化的深层结构,而关于学校的故事、传说、典礼、仪式、人们做事的方式方法则表征了学校文化外在的浅层的结构,它是学校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彰显的载体,只有透过学校文化的表层结构体悟其深层的意义,才是学校文化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陶瓷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民俗艺术的一种,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反应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价值观念。而陶瓷文化的理念和根基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的制陶理念和行业信仰模式,如烧陶行业中的祥瑞表达与神灵崇拜。文章就沿淮地区陶文化的变迁、神灵崇拜的起源,仪式以及随文化生态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做深入分析,以揭示文化变革对大众意识形态的影响,并指出行业仪式在其传承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新石器时代长江、黄河两大文化体系存在着地理环境、农作物与家畜品种、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差异,房屋建筑、葬丧制度及宗教信仰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黄河文明祖先崇拜所构成的氏族团体奋斗精神,强化宗教权威崇拜所具有的内聚力,对外扩张的进取性,造成北方文化 旺盛的生命力;南方松散而缺乏向心力的氏族团体,自由随意、缺乏积极进取而保守的水稻文化,失去一种锐意进取精神,最终走向衰弱。中国文明在黄河流域产生也就不是偶然了。  相似文献   

8.
学校中的仪式、规章、制度 ,实际上都是制度化了的文化规范。学校制度化文化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持久而深远的 ,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中的仪式 ,这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学校主要有三类仪式 :学业仪式 (开学、毕业典礼 )、运动仪式 (运动会 )、常规仪式 (每周升降国旗 )。学校仪式是教育学生的有力工具。我校十分重视通过学校仪式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如通过开学典礼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学习目的教育、人生观的启蒙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通过运动会开幕式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集体主义精神及正确…  相似文献   

9.
文化记忆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每个社会和时代都借助文化记忆的凝聚力维系身份认同。学校仪式是文化记忆的重要组织形式,它在存储文化传统、强化集体成员的身份认同,以及引导正确的文化行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在现实情景中,学校仪式出现外表形式化、内容空泛化、价值导向媚俗化等问题,表明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彰显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价值,遵循学校仪式的文化记忆逻辑,并对学校仪式进行动态重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新石器时代的女性文化带有很强的审美特征,是人类共有的原始诗性文化的一个基本形态或阶段.以细腻、柔和.优美、注重生活细节与质量著称的江南生活方式,与新石器时代的女性文化模式应该有很深的历史溯源,而与形成于旧石器时代、在城市起源过程中逐渐复活和壮大,并在此后的文明时代一直作为主流与中心的男性文化有霄壤之别.新石器时代的江南已微微流露出诗性生活的曙光,其本质特征在于生活、劳作不仅是为了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满足,同时也开始有了感性享受与心灵愉悦的性质.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文化源远流长 ,其产生的时限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三代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 ,灵活务实是其基本的特征 ,并对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黄河三角洲隶属齐国及秦大一统后 ,作为区域性文化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2.
祭海是青海湖地区民族民俗信仰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其植根于当地及周边民众生活中的根源之深而言,有其赖以生存的土壤。民俗信仰是人类在特定心理安全的需要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青海湖祭海仪式则较为全面地满足了当地民众心理慰藉,同时也反映了当地民众追求平安、吉祥、和谐的价值观和社会观。  相似文献   

13.
胶东半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目前,对于半岛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早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认识。通过考察白石文化的文化特征及其与周边文化的联系,可以推定白石文化是胶东半岛新石器文化的源头。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和时代的认识比较模糊。本文通过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相比较,认为通江擂鼓寨遗址和巴中月亮岩遗址受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影响较大,绵阳边堆山遗址受宝墩文化影响较大,广元张家坡遗址、邓家坪遗址则受到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共同影响。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在川东北地区的分布大致以嘉陵江为界。  相似文献   

15.
论陕北庙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庙会文化是以庙会为依托,以祭祀活动为动因,以集市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民间自发性群体性的信仰活动,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庙会活动由于其仪式古老而复杂,加上文化的原始性、多元性以及地理环境形成的"保护机制",使之形成并保留了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6.
构建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型的重要内容,而校企文化互动则是高职院校特色文化建设和校企深度合作的必由之路。本文对校企文化互动的内涵、必要性以及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新高考》2008,(2):28
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相似文献   

18.
试论课程变革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课程变革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创造,而文化反过来又构成课程变革之基础.课程文化内涵至少包括三个方面,即"课程中的文化"、"课程的文化"与"变革文化",此三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文化上的内在要求是形成一种"合作探究文化".传统的、控制的课程文化与新兴的、民主的课程文化间的冲突是新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前者与应试教育体系相适应,后者则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而文化冲突的过程即是一种文化适应、超越和创生的过程.只要坚持合作、探究的变革文化,民主的课程文化定会在我国课程领域诞生并发展.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儿童文化与成人文化的比较   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的文化,是一种以儿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来决定其价值和标准的文化,它基本上是一种口语文化。成人文化则是建立在成年人规定的价值、理念和标准之上的,是一种文字性的、抽象的文化。口语文化是通过声音和具体形象来表达的,声音具有直接地生理地刺入身体和感觉的功能,因此口语文化的感觉方式迥异于书面文化,它把世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并动用所有的感官来知觉,属于一种视觉、听觉和动觉思维的方式。而成人文化则属于一种书面文化。书面文化以抽象性的词语符号来代替事物,走一条…  相似文献   

20.
从周口太昊文化的初步探析来看,贾湖类型文化是太昊文化,而大汶口文化也渊源于太昊文化。从而说明,周口新石器时代文化,不仅在文化面貌上有着自身的独特风格,而且在时代上或相当或早于两河流域。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而且与两河流域一样,周口也是孕育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