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言趣读     
农夫耕田农夫耕于田,数息而后一锄。行者见而曰:“甚矣,农之惰也!数息而后一锄,此田竟(终)月不成!”农夫曰:“予莫知所以(用什么方法)耕,子可示我以耕之术(方法)乎?”行者解衣下田,一息而数锄,一锄尽一身之力。未及移时(没过多少时间),气竭汗雨,喘喘焉不能作声,且仆于田,谓农夫曰:“今而后知耕之道也。”农夫曰:“非耕之难,乃子之术误矣!人之处事亦然,欲速则不达也。”行者服而退。 (据《浑然子》改写)  相似文献   

2.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有这么一段文字: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收之,曰:“诺”对这段文字中的两次答问“客无好也”“客无能也”,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第10期上发表的《(冯谖客孟尝君)导读》一文中认为是冯谖自述。对于此说,笔者不敢苟同,特在此与陈钟梁、张振华两位老师商榷. 其一,冯谖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寄食孟尝君门下,我以为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引述的  相似文献   

3.
请看一则选自《说苑·说丛篇》中的材料: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枭,猫头鹰.“子将安之?”即“你要到哪里去?”)  相似文献   

4.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读楚辞时,篇末常会出现“乱曰”一词,看注解.是“终篇的结语、乐歌的卒章”之意。显然,这里的“乱”不是常见的“混乱、烦乱”之意,那么,它又该作何解释呢? 我们说,此处的“乱”是“治”的意思。即一篇或一章终结时。稍作整理。这样,注解就不难理解了。“乱”作“治”的例证在古文中不难找到。如“兹予有乱政”(《尚书·盘庚》)孔安国传:乱,治也。此我有治政之臣。又如:“乱而敝,托而毅也”(《尚书·皋陶谟》)马融注:乱,理也,亦治也。《尔雅》、《说文》、《广雅》都有这样的例子。这些解释都是从“乱”的本义出发,是  相似文献   

5.
“嗟”字是文言文中用得较多的一个字,正确地理解其意义和掌握读音,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古代史学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均有很大帮助。现就其意义和读音作如下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同行。一、意义就意义而言,其用法基本上有以下两个方面,即作叹词与表示声音。(一)叹词:有单用和与其他词连用之分:1、单用:(1)表示感叹:如《易·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2)表示忧叹:如《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3)表示赞叹:如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相似文献   

6.
宫室宫、室两词可以互训。《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郭璞认为,宫、室是“同实而两名”(见《尔雅·释宫》注)。古时候,“贵贱皆称宫室”(《尔雅·释宫》郝懿行义疏),帝王的住宅也可称室,平民的  相似文献   

7.
崔篆,汉人也,为郡守。时王莽改制,爪牙遍及各地,严刑峻法,杀戮无辜。篆所至之县,囚系满狱。篆垂涕曰:“嗟乎,刑罚酷烈,乃至于斯!此皆何罪!”遂为之平反,所出二千余人。吏叩头谏曰:“君诚仁者,然今独君为君子,将有悔乎?”篆曰:“吾无悔,纵杀吾一人而赎二千人,何悔之有?”吏默然无以应。(改写自班彪《东观汉记卷十七·传十二·崔篆》)  相似文献   

8.
儿童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入不知而不愠(yun),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注释:说:同"悦",愉快、高兴。愠:怨恨。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ang),思而不学则殆(dai)。"(《论语·为政》)注释:罔:迷惘,迷惑。殆:危险。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i)。"(《论语·为政》)  相似文献   

9.
(一)……(苏秦)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贵,盖可忽乎哉。”(选自《战国策》)1.给下边加点的字注音。(1)将说楚王______________(2)何前倨而后卑也___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贫穷则父母不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由这则小故事演化而来的成语是什么?并解这个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文献   

10.
碑与碑文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候,人们把立于宫庙门前的用于观测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桩称为碑。《仪礼·聘礼》:“上当碑南陈。”郑玄注曰:“宫必有碑,所以识目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即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并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意义。后来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  相似文献   

11.
一、古文助读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相似文献   

12.
近读1993年7期《语文知识》刊黄德灿《子曰·诗曰·书曰》一文有云:“在读古文时,‘子曰……’句明确告诉我们:‘子’的本义是‘老师’,约定俗成,特指孔子。”笔者认为此说有误。因为:一、“子”的本义并非指“老师”“子”是一个象形字,《说文》释为:“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称。”并引李阳冰语:“子在襁褓中,足併也。”《说文》所收“子”的  相似文献   

13.
夏雨雨人     
语见《说苑·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风”,前“风”是名词,后“风”是动词,吹的意思。“雨”也是这样。春  相似文献   

14.
古人住的屋子称为室,室有四角,角称为隅,四隅各有专名。《尔雅·释宫》曰:“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奥是室内祭祀之所,在四隅中最尊,因此《礼记·曲礼上》中曰:“夫为人子者(父母还在者)居不主奥。”也正因  相似文献   

15.
“比兴”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很明显,“比兴”在此还是诗歌的体裁之名,如朱自清先生推论:“‘比’原来大概也是乐歌名,是变旧调唱新辞”(《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265页),“‘兴’似乎也本是乐歌名,疑是合乐开始的新歌”(同上268页)。也如郭绍虞先生考证所得的结论:“我们可说赋、比、兴都是不入乐的民歌。由於这些民歌数量太多,於是只能就其表现手法,分为三类。它们实仍与乐有关,《周礼》是兼举而言。”(《六义说考辨》见“中华文史论丛”第七辑215页)  相似文献   

16.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17.
读罢“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写的《师说》,获益匪浅。但对“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说,我却颇不以为然。试问,圣人高于众人,这到底是客观的事实,还是韩愈老夫子的谬见?这实在是很值得一议的。如若将圣人孔子与躬耕陇亩的农夫相比,你能一言以蔽之曰:“圣人孔子比普通的农夫知道的东西要多吗?”显然不能。自然,谈“四书”论“五经”,孔子可以侃侃而谈;若说到耕田地种桑麻,那侃侃而谈的又该是谁?这不,《论语·子路第十三》讲到“樊迟请学稼”之事,子曰:“吾不如老农。”樊迟“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常言道:“十年易考文武举,…  相似文献   

18.
“眼,目也.”(《说文解字》)“目”可释为“精要处”(《辞源》).毋庸置疑,“文眼”乃文章之精要处也.我国公元五世纪著名的文章理论家刘勰则美其曰:“秀句.”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文心雕龙,隐秀》)“秀”犹《文赋》中所云“乃一篇之警策.”清末文学家刘熙载也明确指出:“字句  相似文献   

19.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巳矣!”引自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第二十九章,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上引文字,原出自清人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其大意是说,普天之下没有一块能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地方,是皇帝造成的.在他没有得到天下的时候,就残害天下的百姓,使他们妻离子散,以此来  相似文献   

20.
读诗臆札     
靡室劳矣《诗经·氓》篇称:“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二十一所高等院校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分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于“靡室劳矣”句下注曰:“靡,无。室,家务劳动。劳,辛苦。”依此注,则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家务劳动之苦。”可是,这条注释又说:“言操持全部家务,再没有比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