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9 毫秒
1.
严君平哲学思想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严遵,字君平,西汉末年蜀郡成都人。“雅性澹泊”(《华阳国志·蜀郡士女》),“湛深玄默无欲”(《汉书》颜注引孟康语),隐居不仕。常卜筮于市,“以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有邪恶非正之问,则依著龟为言利害。与人子言依于孝,与人弟言依于顺,与人臣言依于忠,各因势利导之以善。”(《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对当时成都的社会风气、风俗有着  相似文献   

2.
“修禊事”通释田有成晋·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高校文科教材如《古代文学作品》、《古代汉语》、《大学语文》等,多选用了《兰亭集序》,不一而同的都对“修禊”注为:“古代一种风俗。人们欢聚水...  相似文献   

3.
<正>士风:士人风尚,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东汉士风历来为古今学者所称道,从文献材料看,古人对东汉士风一般从以下几个层面去理解:一是指士人的个体人格,称为“风格”,如《世说新语·德行》:“李元礼(膺)风格秀整,高目标持”;二是指士人的群体行为准则,称为“士行”、“士节”、“士则”,如称东汉名士陈寔“言为世范,行为士则”(《三国志·邓艾传》引《陈寔碑》);三是指士人学风,有时称“儒风”或“儒者之风”,如《后汉书·儒林列传》曰:桓灵之间“儒者之风盖衰矣”;四是指士人精神的社会效益,有时称“风化”,有时直接称为“风俗”,顾炎武《日知录·两汉风俗》:“党锢之流,独行之辈,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三代以下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者。”对东汉士风的全面探讨是个复杂课题,不仅是个史学问题,还涉及社会心理学、文化社会学诸多内容,其中对东汉士人精神风貌流变的考察是十分必要的,而“禄利”、“名节”之变,当是东汉士风变迁的基本特征及倾向。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各种风俗文化的汇集.同样《郑风·溱洧》就是以郑国三月上旬的巳日祭土地神“春社”为背景,为我们描绘了郑地“上巳节”赠花草定情、男女相会、临水祓禊求子的风俗及其背后表达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略说大明《汉书·艺文志·诗赋·序》论汉武帝定郊祀之礼、立乐府之署,云:“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沤,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对其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一语,历来的解释多认为是说乐府...  相似文献   

6.
莫邪子名为“赤比”而非“赤”安徽金寨县青山中学田曙明初中语文第五册《干将莫邪》有一句是:“莫邪子名赤,比后壮,乃问其母曰……”笔者认为由于编者句读之错,致使莫邪子之名由“赤比”变成了“赤”。鲁迅在《古小说钩沉》中把莫邪子之名命为“赤鼻”,而在其《故事...  相似文献   

7.
一、以民俗文化素材突破课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朱自清的《背影》,在教学时,文中对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是学习的重点。教师常常引导学生去分析文中对父亲的动作、衣着、体态的描写,从而去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爱。此文能把父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实因文中暗含了扬州特定的“买橘”习俗。扬州一地,大年初一清晨,主妇须将事先准备好的橘子、苹果分发给全家老幼,这是新年第一件庄重又愉快的事。扬州话,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叫“橘气”。“橘”和“局”同声同韵,都是人声(“橘”谐“局”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故而赠人以橘,便意味着把好运气馈与对方,希望吃了橘子,处处走运,事事遂心。它寄托了一个迂执的父亲对儿子的良好愿望,把父亲难以言表的爱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父亲遵循扬州风俗,虽然“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但仍希望儿子处处走运,事事顺心,所以,他才为儿子买来橘子——这一象征顺利的吉祥物,凝聚了父亲的挚情痴爱!  相似文献   

8.
一、何为叩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是孔子著名的教育格言,它揭示了孔子最重要的教学原则———学思并重。孔子还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这里,孔子点明在“学”和“思”中间有个关键的环节“问”。这个“问”是沟通学和思的桥梁;古人还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王筠《教童子法》)。“切问”和“善疑”之间的关系反映了问的方式多种,对待问的态度多样,这是教和学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关于两者的关系,尤其是关于孔子的“问”的艺术,《学记…  相似文献   

9.
高语第二册(必修)《同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本来,前面的“《书》不云乎”同后面的“好问则裕”合起来是一句话,“好问则裕”不过是动词“云”的宾语,整个地是要说“《书》云:‘好问则裕。”这样的意思;可是,像课文那样标点——在“《书》不  相似文献   

10.
<正>哲学上量达到一定的度就产生质的变化。古汉语词义系统中,一些词义之间的关系也体现着这一规律。如“数”字,《说文》训“计也”,意为数的相聚,表示数量意义,而引申出“迅速、密集”之义,表示质量意义。表“速”义的如,《论语·里仁》:“事君数”,何注云:“数谓速数之数”,刘宝楠《论语正义》云:“胡氏绍勋《拾义》申此注谓‘数者,疾谏也。’”《礼记·祭义》:“其行也,趋趋以数”,郑注云:“数之言速也。”《曾子问》:“不知其已之迟数”,郑注云:“数读为速。”《庄子·逍遥游》:“未数数  相似文献   

11.
在《诗经&#183;国风》的原始意象中,“水”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水在诗歌中传达着各种情感。或以水起兴抒发对异性的思慕之情;或在水边倾诉离别之痛、遭弃之悲;或因水阻隔恋人情爱而抒发感伤之情;当然,也有水边两情相悦浴爱河的欢快乐章。水生神话模式与先秦社会风俗的交叉、碰撞,使之具有更为丰富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12.
《史记》之名,非迁书原名也。其见于《汉书》者,《艺文志》述刘歆《七略》称“《太史公》百三十篇”,《杨恽传》谓之《大史公记》,应劭《风俗通》(卷一、卷六)同。《宣元六王传》谓之《太史公书》,斑彪《略论》、王充《论衡》同。而《风俗通》(卷二)时或称《太史记》。是知两汉时并未有名迁书为《史记》者。本书中“史记”之名凡。八见:(一)  相似文献   

13.
《天问》问“天”部分,阐释者首推闻一多氏《天问释天》,囊括殆尽之矣。而《天问》问“人”(神话,传说、历史)部分,问题特多,诠释者虽夥,但时至今日,犹不能通读。问“人”部分于夏史尤详。在问罢启事后,即问羿事:  相似文献   

14.
《诗》从有意识的累积———采诗、献诗到最后编定 ,“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的目的明确之后经过了一个不断强化推广过程 ,并被纳入礼的范畴 ,成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正是在此目的的导引下 ,《诗》最初的流播是自上而下、自王公大臣而诸侯卿士、自统治中心向周边辐射并呈现出中心坍缩、边缘扩张的景象 ,而围绕此目的的“国子”教育导致《诗》之《雅》《颂》在流播中占据了统治地位。此目的还造成了《诗》最初之接受只能是功用性接受和阐释性接受 ;这种接受采用“断章取义”的方法 ,并不是对《诗》的被动记忆和理解 ,而是主动地参与和发挥 ,虽为后人理解《诗》原意设置了障碍 ,却替《诗》的接受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相似文献   

15.
吴树平先生《风俗通义校释》(天津人民出版社 1 980年版 )辑有《风俗通义佚文》 ,这对学者进一步研究应劭该书提供了方便。其中四五三页有从《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四部丛刊影宋本 )卷一九《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注中辑得的一条 (杜诗原句为“五马旧曾谙小径”) ,云 :“王逸少出守永嘉 ,庭列五马 ,绣鞍金勒 ,出即革空之 ,故永嘉有五马坊焉。”吴先生标点 ,“王逸”二字旁加人名线。此书《风俗通义人名索引》“四画”亦有“王逸”人名 ,标云 :“佚·四五三”。今按 :此条佚文似非应劭《风俗通义》所本有。理由有二。其一 ,据范晔…  相似文献   

16.
<正>《论语·八佾》篇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早做京官期间,就目睹了“士大夫司于优容苟安,榆修袂而养加步,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觉察到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风气的败坏,且“痛恨次骨”。①他提出的救世之道是选拔人才,整顿空治。在《应诏陈言疏》中说:“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一端耳”②。他还在《应诏陈吉流》中提出了关于“转移人才之道”、“培养人才之方”、“考察人才之法”;又在《书札》、问记》、《杂著》、《治兵语录》等篇章中,总结出了“访求人才之道”、“任用人才之方”、“待遇人才之法”等一整套的人才理论和作育人才的方法。曾国藩这种以…  相似文献   

18.
民俗文化鉴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熏陶作用。民俗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现实的存在,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如祭祖扫墓的清明、包粽子祭屈原的端午,大年三十守岁等等,都表达出各种美好的民族情感,能够滋润学生的心灵。解读作用。不论是中国古代的《诗经》《楚辞》《红楼梦》,还是现代鲁迅的“未庄文化”、当代的寻根热潮,或是外国巴尔扎克的“风俗研究”、《静静的顿河》中的哥萨克,无一不在自觉的追求民俗文化。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有意识地挖掘民俗描写的作用,就能深层次地理解作品的意蕴及独运的匠心,从而帮助学生…  相似文献   

19.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可见,“问”,是要讲究深度和艺术的。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在他的《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也说:“要发展学生智力,研究‘问’的艺术很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宝贵的经验之谈,给我们深刻的启迪。十多年来我在语文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上作了有益的探索。现就点滴体会,略陈管见。直问。这里的“直问”绝非指平淡无味、一览无余的提问,而必须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启发性。如教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一文时,我问文中的…  相似文献   

20.
采风观政指搜集民间诗曲歌谣、故事传说等,并从它们所反映出的民情风俗中观察了解统治者为政之得失。早在周代,我国已有了自觉采集民间诗歌谣的实绩。《礼记·王制》“天子五年一巡守。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