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鑫森 《网络传播》2006,(11):88-88
网络购物还在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有人断言它会在不久的将来,取代我们传统的购物方式。我想这很难,因为广大的女性,在逛街购物时所获得的巨大快感,是一个屏幕和一个鼠标所无法替代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刘杨 《今传媒》2010,(11):102-103
家庭电视购物与网络购物,在新媒体平台下打破了传统买卖双方面对面交易的购物模式。东方CJ家庭电视购物与淘宝网络购物便是两种典型的新型购物模式,本文在实际运作环境中,对两者基于不同的媒体特征所展现的传播优势进行了研究,对克服影响其发展的不利因素提出了一定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陈芳 《东南传播》2011,(9):105-107
网络购物已迅速普及,但要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众多忠诚消费者的品牌,需要开发能与消费者互动的接触点,并保持这些接触点的连贯性。本文以淘宝网为引子,探讨网络购物的丰富触点以及如何才能使这些触点与消费者进行良好的互动,使网络购物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  相似文献   

4.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互联网三大网络经过相应的技术改造,技术功能趋于相同,业务范围也趋于一样,且确保了网络之间互联、互通,使资源做到共享,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语音、数据以及各种广播电视等多项服务,在这三网融合背景之下,网络购物走进人们的视野,然而我国农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依然较低,网络购物在农村的发展较为缓慢。笔者认为,我们应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的物流公司进行引导,并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使网络视频购物在农村更快、更好地发展。[1]  相似文献   

5.
网络购物近年来发展快速,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当中。网络购物给大家提供了丰富的产品,便宜的购物价格,安全的付款模式,更加个性化的购物方式。然而,网络购物刺激了人们的购买欲望,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人们难以理性对待消费,并且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本文主要分析当前网络购物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希望大众能够更加合理地消费;购物网站能够合理的促销,并且引导大众健康消费;也希望网络技术在限制人们非理性消费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许建  张敏 《网络传播》2005,(4):62-63
2004年1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热点调查报告》显示,电子邮箱及网络购物已经成为目前网民的两大重要互联网应用。网上购物方面,有17.9%的网民在半年内有过网络购物经历,53.9%的人认为网上购物送货上门比较方便,50.1%的人认为价格便宜,44.8%的人认为可以购买到本地没有的物品。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网民中网络购物行为已经非常普及,但不同性别、学历、职业、收入水平的人群在网络购物上的参与度、消费结构存在诸多差异。研究着重从网络购物的个人主体--网民出发,基于大规模在线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对参与网络购物的网民特征、网民网络购物的结构以及网民所认为的网络购物的优势与隐患等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销售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购物渠道。由于它给消费者提供了巨大的购物优势——突破时空限制、购物方便、更多的商品选择、有竞争力的价格、丰富的商品信息、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商品等,使得网上销售发展迅速,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者地位正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有些网络使用者非常热衷于网络购物,他们中甚至有一些人已经离不开网络购物,产生了一定的依赖性。这种对网络购物的热爱而产生依赖性的影响正是本论文研究的兴趣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姚吟月 《视听界》2008,(3):86-88
电视购物使商家节约成本,为电视台增加收益,给老百姓提供方便,是商家、媒体、受众“三赢”的方式。笔者将电视购物与另一种时下更为流行的无店铺经营模式——网购进行比较,探索电视购物类节目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柴芳 《青年记者》2007,(3):130-130
网络时代的到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观念,其中包括消费观念。作为一种新潮、时尚的购物方式,网络购物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但是由于目前国内网络消费环境的不完善、商家的信誉问题与网上购物立法的匮乏,使大部分消费人群对于这一新兴购物方式还不能完全接受,只有解决存在的问题,网络购物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销售平台的不断完善与现代物流体系的建立健全,网络购物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尤其受到了白领和学生的欢迎.而这种由媒体强大的宣传攻势与商家各种促销手段的诱惑所带来的狂热的购物行为,在无形中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到了某种规定的生活之中,使人们长期处在一种“购物欲”或者“购物情结”之中.而这种“购物欲”所产生的巨大的消费力又构成了现代消费社会再生产的条件.由此,新媒体带来的消费主义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的普及在全球蔓延开来,并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中国拉开一场静悄悄的消费革命的序幕——“说它是一场革命,是因为它席卷大江南北,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模式、生活质量和社会境遇;说它显得静悄悄,是因为它就发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在人们心目中显得如此司空见惯、如影随形,以致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  相似文献   

12.
《记者摇篮》2005,(1):64-64
2004年12月9日,全国第一家以全新模式进行运营的网络商城——玫瑰坊网络商城(www.5irose.com)正式在沈阳市启动。商城由北京玫瑰坊电子商务咨询管理有限公司投入建设并运营管理。公司于2003年3月在中国北京注册成立,主要提供网上交易、咨询和管理等全过程的网络增值服务,如广告宣传、咨询洽谈、网上订购、网上支付、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交易管理等。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网络购物人际传播特性的分析以及对互联网络时代"长尾理论"的阐释,提出网络购物发展的利基点在于:利用数字化网络能够无限延伸的渠道,结合人际交流一对一的个性化传播优势,引导象征性符号消费,开拓建立在网络人际传播基础之上的"长尾"市场。  相似文献   

14.
李亚凌 《大观周刊》2012,(20):95-95,73
随着信息时代的表临,互联网和通讯技术的发辰,消除了产品、服务供应商和需求者之间地点与距离相关的障碍,一些传统的生产厂家及销售企业都加入到了电子商务的行列。在此大背芾F,B2C、C2C幢式在降低运营戍本、方便快捷等方面的优势.大大降低了企业和个人的行业进入门槛,一时间网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本文通过对当前社会网购情况进行调研分析.提出网购市场的不足之处与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为相关企业提供有效的商业信息,深入挖掘具有针对性的市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权玺 《青年记者》2007,(16):115-115
"痛并快乐着"的网络购物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了《INTERNETGUIDE2007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涵盖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的热点和最新动态,涉及互联网的基础领域、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已有研究,从感知的有用性易用性、人口统计因素、感知风险,网络直接使用经验几个方面分析我国格尔木在职人员采纳网络购物这种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还针对地区差异增加了区域文化、快递服务两个因素,构建网络购物采纳意向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对结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传播形式日新月异的变化,传统的平面媒体,特别是纸媒,受到强烈的冲击。虽然没有出现一些专家预言那样的“拐点”,但读者群体的变化也引起了纸媒的关注。如何借助网络,发挥纸媒权威性强,新闻资源采集功力扎实的特点,结合网络互动和鲜活的优势,强化报网联动,最大限度地留住读者,成为许多报社探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多会话网络购物商品信息搜寻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研究用户在多会话网购过程中的信息浏览、检索行为及其行为序列特征,以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复杂网购行为,指导购物网站提高服务质量,改善用户体验。[方法/过程] 基于某电商网站1 993名用户的11 514个购物任务的网购访问日志,在识别多会话网购任务的基础上,对用户在经多个会话进行网购过程中的信息搜寻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顺序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挖掘其典型的行为模式。[结果/结论] 当会话数量为8个及以下时,用户的浏览和搜索行为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变化,且前4个会话发生时是用户做出购物决策的关键阶段;用户在多会话网购过程中存在6种典型的信息搜寻行为模式,分别有不同的信息搜寻行为特征。理解用户的复杂网购行为,可为电商网站设计导航和推荐策略、制定营销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最近,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各国人民都感受到了或多或少的生活压力。处于金融风暴中心的美国人纷纷节衣缩食,“节流”似乎成为现在的时尚。有调查显示,金融危机之后的美国网络购物增加40%。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网络使用的普及以及网络购物环境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购物方式发生了转变,我国网络购物市场呈现出了明显的增长趋势,网络购物这种消费新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网络购物人群中大学生的特殊地位 在目前的中国,排除只懂得简单的浏览网页的上网人群,在网络的高质量使用人群中,年轻人占据了绝大多数,而在这部分人群中,在校大学生是不可忽视的,占绝对数量的人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