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儒林外史》在刻画男性士子形象的同时,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本文试从人物身份、行为方式和观念等方面把书中的女性分为四类:母亲形象、妻妥形象、妓女形象和“才女”形象,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思潮,从传统文化和女性自身独特心理等角度对她们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几类女性形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儒林外史》在刻画男性士子的同时,还塑造了不少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作者通过对女性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将聘娘作为封建女性的代表,通过聘娘的妓女形象、聘娘的太太梦、聘娘的女性解放意识三个方面对聘娘进行分析,以期能够解读聘娘的真实形象,揭露封建科举制度下女性的生活现状及当时社会的黑暗,同时给当代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在小说集《传奇》中,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参与了人物性格的塑造.经过比较,大体上可以将其中的女性形象分为三类:无母爱的扭曲者形象、有自我意识的反抗者形象和无自我意识的顺从者形象.在她们身上,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排斥、男尊女卑观念的遗害、女性心理的某些隐秘东西以及作者自觉的女性意识和对男权社会的反叛.  相似文献   

4.
历代中西方文学作品都曾将众多的女性形象作为特殊的审美观照对象,文章对女性形象表现物质属性的美学意义,所反映出的社会善恶观念和女性形象具有的自然美和社会美的双重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纵观女性形象可以看出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女性社会地位的演变和女性意识的觉醒,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对促进女权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研究中西方文学女性形象对于认识中西方文化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选取新浪网、美国在线(AOL)两家主流网络新闻媒体,对其中时尚新闻中的中美两国女性人物报道和女性形象塑造进行探讨,包括性别角度的形象、女性角色形态及女性气质的描述,探讨在时尚媒体中两国女性形象的差异和趋同。并用跨文化比较的办法,从中西传统的性别文化、女性的社会性发展、女性的自我建构等方面挖掘在不同的文化中女性形象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女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尤其是对中国传统女性的外在举止和内在气质产生重要作用。明清时代,文化中逐渐形成了女性美的另一传统,也就是注重品德修养,强调内在气质与外在举止相统一,从而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适逢其时的作家李渔也感知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其小说中的众多女性形象、女性类型就具备典型的传统女性特质,因而本文从真、义、美三方面入手,着重分析传统女性观在其小说女性形象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试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形象深得广告与广告人的青睐,有其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内涵。从媒介广告入手,把女性形象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从而识别出在商业化规范的今天,女性形象广告的鲜明特点与发展走向,对塑造优秀的中国女性形象可谓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寻苏童的长篇小说《米》中的女性形象,首先是从女性身份的层面来审视《米》中的女性形象,小说中女性所承担的女儿、母亲和妻子的身份都出现迷失、分裂,在一定程度上,女性特质出现异化;其次是从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方式来探究《米》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之处,在《米》这部小说中,女性的反抗性和自身对男性的依附性也矛盾交织于一体,使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具有了更加复杂深沉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当前广告在女性形象塑造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影响社会对现代女性的认识、评价和尊重以及地位的改善和提高。无论是女性还是整个社会群体都呼唤更和谐、平等的广告女性形象。本文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结合国内的相关资料,介绍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定义,归纳出消费者对广告中的女性形象的三种反应以及三个制约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变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采用定量、定性的方法对英汉动物类谚语所折射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旨在探究两者的异同。研究发现,在社会地位方面,英汉女性都处于受压迫的附庸地位。汉语中多以家禽、马来强调女性任劳任怨,英语则以宠物猫狗凸显女性派生地位。在婚嫁家庭方面,英汉女性都是家庭的工具,无话语权。汉语强调贤惠忠贞,英语侧重附庸派生,女性心智性情都表现为愚昧多舌。汉语多以蛇蝎体现女性的狠毒,英文则以猫羊表现女性的邪恶。女性产生负面形象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分工、文化传统和心理因素三方面。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闻摄影界普遍存在对视觉冲击力的误读和滥用。一方面,图片编辑不断寻找所谓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另一方面摄影记者则不停按需制造这种照片。两者相互作用,便产生了影像暴力。影像暴力对新闻媒体自身及媒体受众都是一种损害和背离。正确理解和运用新闻照片的视觉冲击力,避免影像暴力,是读图时代新闻媒体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新闻工作历来信息传播和言论宣传并重。本文依据从图像符号的基本特征入手,分析图像传播的基本特征,结合平面印刷媒体的媒介属性探索新闻图片用于新闻宣传的基本方法,对当前形势下新闻图片宣传对把关人的要求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综合运用内容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以微信、微博和新闻网站三大媒体平台报道的相关新闻为研究对象,探究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内容分析结果显示,幼儿园教师的公众形象比较负面,并呈现出职业道德低、工作内容技术含量低、个人品质差的"二低一差"特点;社会形象呈现出职业待遇低、学历低、社会地位低的"三低"特点。与中小学教师相比,网络媒介中幼儿园教师形象特征的描述更为负面、具体、多维且充满情绪化。幼儿园教师公众形象的道德特征突出,专业特征则模糊脆弱。话语分析结果显示,网络媒体通过话语的标题主题结构、内容主题结构、措辞和隐含词义以及语境等的运用来构建公众形象,工于幼儿园教师负面形象的塑造而不是正面形象的构建。新闻报道和评论的对比分析表明,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的倾向性和公众评论基本一致,可见媒体对公众认知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网络媒体对幼儿园教师形象进行负面塑造主要源于网络媒体框架定位的负面单一;报道的"短快式"操作;标签化和捆绑式报道。为有效改善公共话语中的幼儿园教师形象,应增强新闻媒体的专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着力加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形象的正面塑造;应积极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利用专业组织的力量主动塑造和维护幼儿园教师的正面形象;应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使其能够理性地看待负面新闻报道,坚持对幼儿园教师群体的正面认识。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不仅严重威胁到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影响到医疗服务,同时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此,课题研究小组以新浪新闻搜索引擎获取近10年的医疗行业新闻报道文本,然后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医疗行业新闻报道的架构及其所构建的医护人员的媒介形象进行了分析,以探寻媒体在这种社会情绪的形成中究竟发挥了何种功能.研究发现,媒体对医疗行业的新闻报道集中在医疗改革语境下的医患关系、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等方面,媒体对医护人员的群体职业形象塑造总体倾向是正面和客观的.但是,研究也发现,媒介对医疗行业的新闻报道还存在信源比较单一、新闻文体比例失衡、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多于理性的舆论引导等问题.今后,媒体在报道医患关系的时候应该多听取来自专家以及专业人士的理性分析,引导患者与公众客观、理性地对待医患关系,解决医患矛盾,还应加强对医疗行业的深度报道,引导公众从宏观层面理解医患矛盾,等等.  相似文献   

15.
浅谈电视新闻播音中的审美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播音在向受众传递信息的同时,更要注重审美空间的延伸与拓展,其中,对播音中审美意象的把握尤为重要.审美意象是蕴藏于播音作品之内的联接播音员和受众的一座桥梁.对于播音员而言,把握好审美意象、构建好审美意象、传达好审美意象是播好一件作品、传递一种感情和拓展审美空间的关键一步.好的电视播音作品通过画面、声音这些介质把新闻的内核、语句的思想和播音员的情感一同传达给观众,向受众传达一种审美意象,赋予有声语言以灵动的生命,让观众在观看中产生愉悦的审美感.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报纸媒体对于农民工群体形象的再现存在着简单化、模式化的现状。究其原因,可以从社会制度、社会地位、城乡关系、新闻体制、媒体市场化、媒体从业人员等多个角度探讨。媒体应增强责任感和平权意识,杜绝图解政策,坚持客观、公正、真实报道的原则,加强把关制度,增加深度报道的比例,构建健康进步的农民工传媒形象。  相似文献   

17.
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的重头戏,担负着宣传发布当地党委政府方针政策、树立领导人良好形象的重任。电视作为声画一体的新闻传播媒体,具有把时政新闻做好看的天然优势,抓住电视新闻现场细节,适时、恰当地运用同期声、现场声,增强电视时政新闻的亲和力。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近几年来,类似于《纸箱馅包子》、《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可以说虚假新闻已经成为目前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虚假新闻泛滥的背后,显示出媒体千疮百孔的信用,这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文章主要是对新闻造假现象进行剖析,深入探讨虚假新闻的概念、特点、成因、危害以及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9.
并置是一种将短语、意象、情节、题材等聚合的一种叙事方式,具有特殊的语篇效果,本文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从新闻事件并置、新闻话语并置等方面,探讨了并置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应用,揭示出英语新闻语篇中语言的微妙之处,同时认清西方媒体一向标榜的所谓的新闻“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化社会,城市形象的感知和评价表现出较强的媒介依赖性。通过对域外(广州区域以外)四家报纸的872篇有关广州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域外媒体对广州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关键议题上,四家报纸呈现的广州,经济活跃、展会发达,政治具有改革探索精神,体育表现突出,但科教、治安以及广州制造形象欠佳。同时,还发现不同性质的报纸对广州的选择和建构方式不同,以《新民晚报》《楚天都市报》为代表的市民类报纸,新闻选择看中趣味性、接近性,报道多用批判视角;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全国发行的官方权威报纸,新闻选择看中重要性、显著性,以正面宣传为主,报道视角更为亲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