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亚玲 《科教文汇》2007,(7S):190-191
英、汉语言中,采用隐喻表达“愤怒”的语言形式比比皆是,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愤怒”隐喻进行对比分析,认为隐喻既建立在身体经验的基础上,又受到文化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现代认知隐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隐喻形成类型和隐喻形成的不同引申含义两方面讨论了汉语中关于"花"的语言隐喻现象.  相似文献   

3.
廉立华  冯卉 《科教文汇》2011,(19):122-123
"愤怒"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情感之一,具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和寓意。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对英语和汉语中的"愤怒"情感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篇文章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以"愤怒"的概念化为切入点,从认知模式和表达方式入手对日常汉英语言中"愤怒"情感概念隐喻的共性和相对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并尝试从中探讨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现代认知隐喻学理论的指导下,从隐喻形成类型和隐喻形成的不同引申含义两方面讨论了汉语中关于"花"的语言隐喻现象。  相似文献   

5.
叶鸣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164-164,162
以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围绕人体器官"心"的概念隐喻对隐喻概念系统进行探索.找出相关的汉语概念隐喻,并与英语相对应的系统进行比较,探索两种语言在这方面的异同.其目的是从中英两种语言的视角出发,对Lakoff这一概念隐喻理论以跨文化的角度来验证并解释汉语中的概念隐喻.  相似文献   

6.
笔者对"吃"的有关隐喻在维汉两种语言中的异同进行分析。在维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少与"吃"有关的隐喻,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差别。这不仅反映了"吃"这一人类生存的基本行为与文化的共同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文化、隐喻及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语言从本质上来说是隐喻的。隐喻思维对语言的起源、概念系统的形成和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影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隐喻思维方式使得语言在起源之时就充满了强烈的隐喻色彩;原始的经验积累形成了根隐喻,对人们概念系统的形成、对事物的认知方式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隐喻思维的创造性和联想性在不同的认知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新概念、新词语、抽象语义从而不断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概念系统。  相似文献   

8.
关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做了系统的研究。当前,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和认知现象,是语言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种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细心观察就能发现,隐喻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正如理查兹所说"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隐喻的语用分析即以日常会话中的隐喻为研究对象,从隐喻的使用角度来剖析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推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否视为隐喻意象的推理?这是认知语言学未来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可是,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概念化,既有普遍性,也有相对性,这就需要探明"通用的、广泛的"或"特定文化"的概念隐喻"是什么"和"怎么做".  相似文献   

10.
李桂平 《科技风》2014,(7):187+189-187,189
隐喻能力在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然而,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往往意识不到隐喻的使用,无法知晓隐喻认知在语言中是如何表现的,也就掌握不了地道地语言。本文将探索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运用隐喻认知理论,引导学生理解隐喻、使用隐喻,创造隐喻,从而提高其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媛 《今日科苑》2007,(14):181-182
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隐喻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空间概念。在空间方位中,由于"上/下"概念(up/down)的隐喻运用最为广泛,本文将运用空间隐喻的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表征和构成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张茵 《内江科技》2008,29(2):63-63,35
隐喻是文化的载体,是语言的形式组成,同时又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些特征使得将隐喻引入外语学习过程显得既有可能又有必要。本文尝试从认知功能的角度,在隐喻基本概念及其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对隐喻思维和隐喻认知价值的研究得出隐喻思维创造并影响语言的学习,隐喻思维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隐喻与语言、文化的密切关系为隐喻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保障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3.
曾杨婷 《大众科技》2014,(6):295-296,307
隐喻的出现,主要针对的是对语言内部结构组成进行学习探索。现如今,隐喻研究范畴已经不再局限于语言自身,人们开始站在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本质。1980年外国语言学家提出一全新的观念,认为隐喻不单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从语用学角度来解读隐喻将能更好地促进交流,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语用作用。文章将从隐喻的本质和特点出发,分析隐喻所具有的会话含义的一般特征,对隐喻的语用作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娄红立 《科教文汇》2013,(26):97-97,99
哪里有语言,哪里就有隐喻。可以说,语言中的隐喻随处可见,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渗透性。最早的隐喻研究追溯到柏拉图,隐喻在传统意义上仅是一种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15.
云虹 《内江科技》2010,31(12):87-87
隐喻在语言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语言现象。英语中大约70%都来源于隐喻。隐喻和文化密不可分。跨文化英语学习,分析研究隐喻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通过对比英汉隐喻可以促进跨文化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16.
段锦矿 《百科知识》2021,(29):34-37
在思考"愤怒"这个话题时,笔者脑海中浮现出湖南卫视的一档青少年成长教育节目《变形计》,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名叫钱多多(化名)的孩子.在节目中,他和父母之间毫无征兆地爆发了一场剧烈冲突. 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下了事情的经过,这让我们可以细致地观察到钱多多的情绪变化过程,作为一名经常与青少年接触的心理咨询师,笔者希望通过分析钱多多和父母的互动细节,管中窥豹,探索导致青少年愤怒的典型因素,从而帮助父母们改善亲子关系.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其相对应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习语是语言文化语用智慧的结晶。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展示了英汉习语中的隐喻特征,反映了英汉习语的文化特色,揭示了隐喻的认知过程,表明了隐喻在英汉习语乃至整个语言现象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并阐释了隐喻所折射出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隐喻、语言与认知的关系。尤其是从认知语言学下的隐喻观开始,指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是一种普遍的认知方法,存在于人类认识世界和自我的过程中,语言本质上是隐喻的。通过常见的概念隐喻的图示来揭示如何提高学生的隐喻性思维,减少在语言学习中对单纯记忆基础的依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彭岑 《科教文汇》2012,(25):156-156,158
隐喻是一种十分常用的修辞方式,却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而常被人忽略。在法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隐喻都被大量使用,在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时不能只是随意地找出对应解释直接翻译,而是要根据不同语言的用语习惯和文化习俗等方面来翻译。本文旨在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法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翻译方法,探讨隐喻中的文化涵义。  相似文献   

20.
戴亚红  郭颖 《科技通报》2020,36(7):116-118,122
医疗领域的战争隐喻屡见不鲜,现在仍被广泛使用。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作为一种语言现象,隐喻可以反映人的思维方式。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蔓延考验着全世界各国人民,中外不约而同以"战争(war)"喻疫情,引起人们的关注,但这种隐喻存在两面性,容易导致二元对立的视角。本文将分析西方媒体报道中的战争隐喻架构,探讨背后的认知成因和历史文化渊源,讨论战争隐喻的局限性,并对该隐喻泛化的现象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