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这是一个形容抓紧时间学习的典故。三国时有一位叫董遇的学者,以研究《老子》、《左传》著称。有人想拜他为师,向他求知问学。他却不肯施教,而是说,对要学的书,一定要先读上百遍,然后才能开讲。“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想向他学习的人认为没有时间读书,董遇便教导他们应利用好“三余”时间。学生问哪“三余”,他解释说:“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  相似文献   

2.
目不识丁 比喻人不识字或没有学问的典故。典出《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弘靖传》,大意是说,唐朝的韦雍等人常责骂军卒,还嘲笑他们说:"现在天下太平,不用打仗了,你们虽然有些大力气,终究是无用之辈,还不如识几个字。""丁"是一个很简单容易认的字,所  相似文献   

3.
彼自咏桧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被劾(he)作诗诽谤朝廷,下狱。此案称“乌台诗案”。苏轼曾写《塔前古桧》七绝一首云:“凛然相对谁敢欺,直干凌云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zhe)龙知。”宰相王硅(gui)在神宗面前进谗,言陛下飞龙在天,苏轼却欲求知于地下垫龙,岂非悖(bei)逆?神宗以为诗人咏物,岂可如  相似文献   

4.
锦才武则天曾游洛阳龙门,下诏令众臣赋诗,先成者赏赐锦袍。左史东方虬(qiu)诗先成,武则天以锦袍赐之。未几,宋之问诗亦成,武则天吟赏不止,以为宋之问诗高于东方虬,令人将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回赏与宋之问。后人以“夺锦才”喻指才识超群之士。明人高启《谢赐衣》中“惭  相似文献   

5.
形容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西晋左思写了《三都赋》,开始并不被时人赏识。左思便将文章送给当时在文坛很有名望的皇甫谧(mì)看。皇甫谧大为赞赏,并为它写了序。接着张载、刘逵等人纷纷为《三都赋》写序作注,张华读后也赞叹它余韵悠长,越读越觉得新奇喜人,可与班固、张衡的作品媲美。于是豪门贵族争相传抄,一时间,洛阳城纸张紧缺,纸价也因之上涨。《世说新语·文学》也有东晋的庾阐将他写的《扬都赋》(注:扬都即东晋都城建康,今南京)送给庚亮看,庚亮因为庚  相似文献   

6.
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所用,而不 管作者的原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 《诗》断章,余取所求。"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 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 但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 而不必管诗的本义如何。这就出现了断章取义的情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勉励人读书的典故。 典故出宋代王辟之《渑(mian)水燕谈录·卷六·文儒》,说宋太宗虽然日理万机,却每天都坚持读三卷《太平御览》。《太平御览》为宋带的类书,原名《太平编类》,因太宗皇帝曾经通读而改名。即使因事耽搁了,日后也总要抽空补上。他曾说,只要读书就会有所收获,这实在不算是一件辛苦的事。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的句子,意思与"开卷有益"相近。后世多用宋太宗典。如李蕊《兵镜》卷四:"开卷有益,在乎用心。"鲁迅《小说旧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开卷有益,信夫。"或作"展卷有益",如吴乔《围炉诗话》:"展卷终是有益,而应酬简易,此为捷径。"  相似文献   

8.
关于“作威作福”《曹植新探》(黄山书社一九八四年十二月版。以下简称《新探》)《曹植的经历》一节中,著者在论列了曹丕嗣位魏王及为皇帝期间打击拥植派的事实以后,有一段评述。为避断章取义之嫌,我权且把它抄在下面:对曹丕这一系列挟嫌报复的仃为,史家早有微辞相讽,陈寿评曹丕“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  相似文献   

9.
典故三则     
【原典】(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  相似文献   

10.
典故两则     
[释义延伸]顾恺之是晋陵无锡(今属江苏)人,多才多艺,不但诗赋写得很好,而且字也写得十分漂亮。他最擅长的是绘画。人们称他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  相似文献   

11.
典故两则     
有人语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相似文献   

12.
典故三则     
(牧马)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相似文献   

13.
典故三则     
屣,鞋。倒屣相迎,是说急忙去迎接客人,以至于把鞋都穿倒了,比喻热情迎客。蔡邕(音yong)是东汉著名文学家,听说王粲来了,急忙出迎,连鞋都穿倒了。王粲还年少,并不出名,蔡邕这样热情相迎,“一座尽惊”。  相似文献   

14.
典故三则     
捉刀,握刀,替别人握刀。后来用这一典故来表示代人做事或作文章。 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容止》,曹操接见匈奴使者,认为自己相貌丑陋,便让崔季珪代替,而自己则握着刀,站立一旁,充当侍从。  相似文献   

15.
典故三则     
凿壁偷光凿壁偷光是说凿开墙壁借光学习,后来以此比喻勤奋学习的精神。典故中提到的匡衡是西汉东海郡承县人,汉元帝时曾任太子少傅、丞相。从小家贫,勤奋读书,终于成为大学问家。这个典故出自《西京杂记》卷二,作者不详。原文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相似文献   

16.
典故三则     
不寒而栗【原典】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西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释义延伸】西汉武帝时,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任县令,又升为长安县县令。他在任职期间,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  相似文献   

17.
典故三则     
打草惊蛇【原典】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日:"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释义延伸】南唐时,王鲁任当涂县县令。此人在搜刮钱财上很下功夫。一天,正赶上县里的一些老百姓联名向他投诉县里的主簿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王鲁接到案子,把状子从头到尾草草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  相似文献   

18.
典故三则     
画龙点睛【原典】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相似文献   

19.
典故三则     
余勇可贾【原典】以徇齐垒,曰:"欲勇者,贾余余勇。"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注释】①贾:音gu,卖。【释义延伸】公元前589年,齐国攻打鲁国,卫国前往救援,却被齐国扣嗷。鲁国、卫国向晋景公求援,晋景公命中军元帅郤克率上、中、下三军,战车800乘,会同鲁、卫、曹及狄人的军队进攻由齐顷公率领的滞留在卫国的齐军,于是,晋齐两国打了起来。  相似文献   

20.
典故三则     
后起之秀 【原典】 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隽望,真后来之秀。” 唐·房玄龄等《晋书·王忱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