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嬷嬷"是古代戏曲小说常见的称谓,通常用于指称年长妇女.该词<辞源>失收,而<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二书在义项排列、书证的使用上均有不当.本文考证了"嬷嬷"称谓从元代以来数百年间所经历的由泛称到尊称,直至贱称的演变,并讨论了该称谓从获得亲嫡尊贵义到使用范围下移、亲嫡含义淡化,直至用于称妓院老鸨,称女仆等低贱称谓在文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许多来稿中,提到党员称党内领导同志时,有称县委李书记、纪委张书记、宣传部王部长等等。有的是作者叙述时用此称谓,有的是引用党员与党内领导同志交往中书面或口头的语言时出现此称谓。我认为这是违反党中央一贯主张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指出:“全会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一贯主张,党内一律互称同志,  相似文献   

3.
各种新闻媒体要报道宣传人和事,许多文章要记叙或议论人或者事,都会碰到称人和称物的问题。称人,是对所称之人的名衔、身份、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等用极简单的语词所做的注解或说明,这一般体现在各种称谓及所加的附加语中。如“著名导演焦菊隐先生”,其中,“导演”、“先生”都是称谓:前者,标明的是头衔与职务,后者是一种尊称,也表示一种人际关系。而“著名”,则是称谓之前的附加语,表明的是一种评价。称物,与称人有类似之处,它是对事物的某种称呼及加于其前或其后的评价性描写性  相似文献   

4.
冬至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历来都很重视,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此后,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在古时有不少别称,有的称"南至",因冬至日太阳行至最南而得名,如<左传·僖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注:"周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极")有的称"短至",因冬至日白天最短而得名.如<礼记·月令>:"是月也,日短至".  相似文献   

5.
徐修宜 《历史档案》2006,(4):130-131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洪秀全领导的农民反清战争,有三种称谓,一曰太平天国起义;二曰太平天国革命;三曰太平天国运动。在这三种称谓中,则以太平天国运动居多。虽然学术界对这场农民战争的称谓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把洪秀全于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举行的武装起义,作为这场农民运动开始的标志,至1864年遭到失败时止,称其坚持斗争14年。《中国近代史词典》在“太平天国革命”条目中称:“1851—1864年(咸丰元年至同治三年)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伟大农民战争。”①《中国近代史》为代表的高校文科教材对此…  相似文献   

6.
民间格言曰:艺多不压人。到我家乡,格言降级为一句小地方的俗语:天旱三年饿不死 手艺人。手艺的“艺”这个字,迄今其内涵大大膨胀,而且一步步攀升到了高级平台。譬如“文艺界”,看似“文”居于“艺”之前,事实却是,我们在各类媒体各种场合所注意的,几乎都是走红“艺人”;而“文人”呢,不知都在哪个角落缩着,越来越自我丢失了。 过去,乡间的手艺人通常称匠人,技艺高的称匠人家或师傅。“匠”的称谓现在已较少使用,文学词库中却有所保留,诸如匠心独运、文学巨匠,那是褒美的措辞;匠气十足、匠人所为,则有贬责的意味。某些词典把“匠人”解释为…  相似文献   

7.
称谓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源远流长的一大体系。从《尔雅》开始,《方言》、《释名》等书就陆续收载了大量的称谓词,且“厥后世代愈积,称谓愈繁”。汉语称渭词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直到清代梁章矩的三十二卷《称谓录》问世,“用为稽古之资,且增(?)词之助”,才有了专门汇集称谓词的专著。但此书所收约8000个词目仅为资料汇编性质,缺乏系统  相似文献   

8.
《北京晚报》2月16日消息:“日前,福建省金得利公司推出虎年第一条新规定:公司内任何人不得在任何场合称外来工为‘打工仔’、‘打工妹’,其他歧视性的称谓也不准叫,违者必究。工人们对此新规定拍手叫好。”起源于广东、福建沿海改革开放较早地区,后来几乎流行于全国各个地区的“打工仔”这一称谓,终于由它的发源地之一的一家民营企业认清了它的歧视性内涵而作出正式规定予以禁称,这实在值得庆幸!作为一名老新闻工作者,对此现象除了深有感慨之外,认为整个新闻界的同仁,应当从中引出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9.
帝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帝王的称号有天子、皇帝、君王之别。由于帝王乃“至尊之称”,因此古代对其称谓,也就特别慎重、讲究,并出现了许多代称。这些代称,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谦称,也就是帝王的自称;一类是尊称,即臣民百姓对帝王的称谓。一、谦称: (一) 予一人。《礼记·玉藻》曰:“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予一人”,即天子的谦称,意思是说我在天下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与众人没什么甚异。表示一种谦退。(二) 予小子。《礼记·曲礼下》曰:“天子未除丧,  相似文献   

10.
李莎莎 《出版科学》2023,(6):113-119
从书籍史和知识社会史的角度,分析《四民月令》的成书环境,探讨《四民月令》中“四民”的真正意涵与指向,阐述《四民月令》在农业知识书写中的农时秩序与内容特征,总结《四民月令》通过规范农事活动秩序建构社会秩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世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长幼尊卑和远近亲疏的名分与称谓。这种讲究在各种社交场合,在口头或书面的表述中,就形成了各式各样不同系列的称谓名称。  相似文献   

12.
书稿编审中的民族称谓问题邱立编审民族类图书,必然遇到民族称谓问题。我国民族众多,繁衍交融,族称、族源较为复杂。为此,必须了解我国各族族源及族称的历史沿革,上自先秦,下至明清,直到现代。换言之,作为民族图书编辑或审读者,无论如何都应对我国古往今来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民国时期,我国公文称谓格式的演变是一个由繁趋简的过程,一个由各行规则到趋于一律的过程:公文称谓词大量减少,公文自称被划一;公文署名程式也逐渐走向统一。这个趋于一律的演变过程,反映了公文礼仪让位于效率的实质,折射出我国公文工具化、平等化的现代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村长” 一些报刊上报道当今的农村工作,屡有“村长”一词出现,及至有个电视剧,剧名就叫《一村之长》,剧中台词里也是“村长”长、“村长”短叫个没完。这是不对的,应该称“村委会主任”。“村长”的称谓,在我国解放后几经变化:1958年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前,村级行政领导称“村长”;人民公社建立后,各村的行政体制是大队、小队,行政领导称“大队长”、“小队长”;到八十年代初期,我国乡村的“公社”普遍改为“乡”(镇),村级建立“村民委员会”,村级行  相似文献   

15.
吴永亮 《青年记者》2016,(18):56-58
旧称,顾名思义就是以前的称谓.也就是说,旧称在文章中一般不得出现,除非在解释某某旧称是什么(如白细胞旧称白血球)时,否则就算错误.比如,我们只能称“!”为“叹号”,如称“感叹号”“惊叹号”均为错误. 旧称与现称对应,现称产生的原因有很多种,有的根据政治需要,将带有歧视的旧称加以修改,如“佤族,旧称佧佤族”;有的是依据新的标准统一规范,如“公尺:米的旧称”;有的是科学技术发展之后,原称不科学,必须进行修改,如砷旧称砒.  相似文献   

16.
东汉崔寔著《四民月令》,开农家月令书之先,是我国古农书系统中别有影响的一部。《四民月令》成书之后,辗转流离,原书未免于亡佚。其现存部分史多不载,仅见于《齐民要术》、《玉烛宝典》的引录,以及之后类书的转抄。该书原貌现已难以知晓,其残篇幸得大家的搜辑校释,史料价值也可昭然后世。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对该书性质的判定一直存在偏差,传统的观点认为《四民月令》反映的是东汉时期的地主庄园经济,把该书视为地主庄园中生产和生活行事的实录。如已故农史学家石声汉先生曾先后在《四民月令校注》和《中国古农书评价》中申述了这一观点,认为《四民月令》体现的是豪强地主的“相当富有的生活”。笔者就书中二千余字反复研读,并结合考察作者的生世履历,深感此种说法值得商榷,《四民月令》实质上是生活在农村的大众经济活动和日常行事的真实的多方位的反映,而非所谓的庄园经济实录。  相似文献   

17.
在人们的各种交际活动中,称谓是被广泛地使用着的。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亲属和各种社会人际关系以及身分、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哥哥”、“弟弟”、“丈夫”、“妻子”等,是由亲属关系得来的称谓;“主任”、“校长”、“厂长”、“经理”等,是由职务形成的称谓;“教师”、“司机”、“邮递员”、“售货员”等,是由职业形成的称谓;“团员”、“盟员”、“会员”等,是由身份形成的称谓;等等。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都处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之中。因此,同  相似文献   

18.
嫌谮铞?因而取名为陬。 端月:取一年端始之意。 又有元月、初月、冠月之称。 二月 如月:如,即二月随从之意,二月万物相随而出,如如然也,所以称如。0兰台世界Lantai World38K892J153;4;I;JJ153_4;00040016;000200050009000236元旦·春节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旦”的意思是新年开始的第一天。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说:“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  相似文献   

19.
署名忌扬名     
如果你留意一下南方一家大报评论版的栏目,你会发现在稿件末的署名上有一个小小的变化,那就是比较实在、具体。不那么唬人了,比如说,假如是新闻圈里的人写了评论,无论是什么来头,都是以“媒体人”称之。然而这在过去是没有的事。仍以新闻圈里的人写的文章为例,通常是署杂文家、时评家、著名报人、资深编辑、高级编辑、博士等等的。这些称谓无非是想抬高作者的身价而已。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主持人(Anchor)这一称谓是1952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片人唐&#183;休伊特第一次提出的。现在通常所指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是在演播室现场组织串联节目内容同时又能亲自进行新闻报道,从头至尾在节目中起着主导作用的电视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