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礼记.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三句话出发,对其作了简扼描述。在此基础上,首先,论述了道与文化的关系,论述了文化就是"人"化,就是以"文"化人、以"人"化物。其次,论述了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教育的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是"率性",是素质教育;教育的手段是文化育人,是"修道",是文化教育;特别论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裂。最后,论述了"性"、素质,讨论了先天基因、后天环境、个人主观因素三者的关系;讨论了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认为当前必须坚持全面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
文章认为,<周易>之<彖传>与<小象传>可能为同一作者所作,而<彖传>、<小象>则与<中庸>具有相似处,<中庸>之作者乃为子思,因而,<彖传>与<小象>之作者亦当为子思.  相似文献   

3.
<正>10月24日夜晚,我在不经意间读到《让真实的学习和成长发生》一文,欣喜之情竟不能自已。究其原因,在于文章已窥得教育之道。文章引用《中庸》之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循道而行,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4.
<大学>、<中庸>、<学记>是先秦儒家论述大学教育的理论著作.<大学>、<中庸>、<学记>不仅提出了先秦时期的大学理念、大学之道、大学的社会职能和教育任务、培养目标、大学的教育制度和学校管理,而且对大学教学的原则与方法、对教师的要求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形成了相当完整的古代高等教育思想体系.先秦时期私学大师形成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起着奠基石的作用,而且对我国当代的高等教育思想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从时代背景还是具体内容看,司马承祯<坐忘论>的修道理论与儒家思想有着密切关联.具体体现在对儒家<易传>之易简思想、<大学>之正心诚意思想以及儒家心性论思想的吸收和改造.在此基础上,司马承祯建立了自己独具特色、内容丰富的修道理论.  相似文献   

6.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7.
《中庸》是一部蕴含丰富生命哲学思想的儒家古典著作。开宗明义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三句话从天、命、性、道、教之间的关系谈起,既从本体论的层面探讨了生命的起源与发展,也从实践观的角度阐明了生命如何实现的问题。其中,“率性之谓道”承接“天命之谓性”和“修道之谓教”,蕴含顺应自然天性、激发主观能动性、展现自由本性等生命哲学思想的同时,也体现了十分深刻的教育意蕴。  相似文献   

8.
<正>冯友兰说:"才,指人的天赋;学,指后天的习得。"孔子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岂非与冯氏的说法相契合?《中庸》开篇即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其中,"性"犹如"才","率性""修道"犹如后天习得的"学"。顺着人的天性、天赋,后天的不断习得,越来越展现人的本质,也正体现了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说。所学,应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体现了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理论。如此说来,古今中外的智者们谈论人的本质问题,其实是殊途同  相似文献   

9.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在宋代之前一直和<礼记>同治.到了宋代,<大学>才被单列出来独自成书.朱熹为<大学>、<中庸>做了章句,并为<论语>、<孟子>做了集注,编排在一起成书<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从元代到明、清一直被列为科举考试用书.但现在所见的朱熹<大学章句>已改变了原貌,<大学>的面貌在数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诸多变化,各个时期对<大学>的研究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成就.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往往要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所谓修道,无非就是讲的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指导原则,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其中道与德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和目的。17世纪捷克教育家扬·阿姆斯·夸美纽斯认为:我们已经知道,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  相似文献   

11.
幸福是教育的指向和终极目标,而真正教育幸福之实现须以人性为载体,顺应人性。经由人的本真自然搭建通往幸福彼岸的桥梁,亦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本文历数中外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人性论断,以期从中探寻通往教育幸福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1.汉语"中"之概念考辨.诚如中哲史家陈荣捷所说:"中"之含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形,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无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国哲学论集>)陈氏所言极是,然未免抽象,如果认真检点起来,则汉语"中"之概念在传统典籍中不外乎如下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正>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  相似文献   

14.
<正>教育离不开典范从文化史上讲,一流的学者、教授是文化的典范。从教育角度看,他们堪称师表。教育离不开典范,离不开大师和一流的学者。如果大学没有大师和一流学者,大学的内涵就会大打折扣。上世纪40年代,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曾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北京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教育”一词被解释为:教者,上所施,下所效,先觉教后觉也;育者,生育、培养、培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也。《中庸》解释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可见教育着眼于人之本性,启发自觉之心灵,追求内在的觉醒与完美。  相似文献   

16.
信服《中庸》里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要学生有爱心,首先自己要有爱心;要学生能创新,首先自己不自封;要学生爱读书,首先自己要爱读书;要学生有独立人格,首先自己不做奴才。  相似文献   

17.
在《中庸》里有这样的一段话很是耐人寻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从中我们可以探得教育的根本旨趣,那就是教化育心,它的终极目标显然在于价值引导。用哲学家黄克剑先生的话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点化或润泽生命。(可以理解为确立人的生命的价值向度,陶炼人的虚灵的精神境界。)教育教学活动要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孩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教育哲学的研究具有很长的学科前史。早在古代,思想家们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就不局限于一些具体的见解,而是经常从哲学或人生论的角度来论述。例如,《中庸》开篇在论述什么是“教”时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样一来,对教育问题的理解就与天命论、人性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具有哲  相似文献   

19.
"诚"是<中庸>的核心观念,其与我们日常理解的诚实、诚心等意义有本质的区别.根据<中庸>原文并结合一些最新的学术研究,本文将对"诚"这一概念进行一些比较探讨,并阐述其对当下语境中国哲学学习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20.
<周易>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被定为群经之首,其思想渗透到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教育也是其重要影响的领域.陈梦雷在<周易浅述>中对其进行了阐释和发展,形成师徒礼仪与学习者的心理动机、独立思考与最佳的教育时机之关系、奖惩与教书育人的关系等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