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一句,一般的教学参考资料都将“举手”释为“举起手来”,实在令人费解。 其实,这里的“举手”即“举首”,就是“抬头”的意思。晋鄙是一位“宿将”,很有经验,对至关重要的合符一事,他是决不会轻易放过的。合符时,他一定是低着头集中注意力去验符以辨真伪。合符完毕,对公子“单车来代之”的举动颇感怀疑,这时他的注意力自然要从虎符  相似文献   

2.
虎符补说     
《信陵君窃符救赵》记叙了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想办法窃得国王虎符 ,夺晋鄙军救赵国的故事。“虎符”是这篇课文的焦点。何谓“虎符” ?虎符是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遣兵员的凭证 ,用金、玉、铜、竹、木等制成 ,帝王与大将双方各执一半 ,合之以验真假 ,两半相合 ,称为“符合” ,表示命令验证可信 ,反之则不可行军令。虎符最早用于战国时代 ,到唐代初年 ,将虎符改为银艹免 符。不久即改用鱼符。唐代鱼符是唐代官员使用的鱼形符契。一般长 6厘米 ,宽 2厘米 ,分左右两半 ,中间有“同”字形榫卯可相契合。唐代鱼符分为三类 :有用于调动军旅、…  相似文献   

3.
李维鼎 《湖南教育》2004,(17):34-35
凡“体验”都由于“验”而“独特”。据我的理解,“以身体之”就是“人”在“环境”中,开放眼、耳、鼻、舌、身去全方面感觉,与“环境”相互作用,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事”。“以心验之”,就是在亲历、实践的“事”中,让五官与“心”接通,使感觉“往心里去”,同心里原有的“经验”汇合、振荡和重组。前者若是“走过四季”,重于感受,后者便是“走过自己”,重于感觉。在“走过四季”中“走过自己”,“走过自己”也就是走过“四季”中的“自己”。人与人不同,心与心相异,五官所“感”,心灵所“受”当然各各不同。因此,“独特”是“体验”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攸、候、修、倏等字,中间都有一竖。这竖,常给小学生带来麻烦。有时,该写短竖的字,不慎把它丢掉;也有时,没有短竖的字,竟凭空多添一笔。“单人旁”边什么时候出现短竖是有规律的,这要从形声字的构字情况谈起。通常,讲汉字的文章,大都按声符和意符的位置,把形声字分成“上形下声”、“下形上声”、“左形右声”、“右形左声”、“内形外声”和“外形内声”六种。在人们的印象中,仿佛形声字都是一半表声、一半表意的。其实汉字字形庞杂,结构多样。有少数字,意符偏居一角,声符却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例如:“荆”字的声符是“刑”,作为意符的“草字头”被挤到了左上角,地位极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高中语文第三册,《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有“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的句子,课本未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学参考书》将此句译为“晋鄙合了符,心里怀疑,举起手来看一看公子说。”很明显,教学参考书是把“举手视公子”里的“举”,解释为“举起”,“手”解释为“人体上肢的总称,或指腕以下的部分。”根据上下文,我觉得“举手视公子,曰”应译为“抬起头来观察公子说”,或“抬起头来看着公子说”。  相似文献   

6.
说“虎符”     
许慎《说文解字》云:“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秦汉以前符是用竹做的一种信物。这种竹做的“符”,当时只是地方或民间一般使用的信物。而最高统治者皇帝调谴军队的信物是铜制的,因为符的形状通常铸成虎形,所以称为虎符。虎符的表面刻有文字,分成两半,相合的部分,一面有一凸出的铜柱,一面有凹下的洞穴,两面合缝,叫做“合符”。汉代的铜虎符现在保存下来的比较多,现存最早的虎形铜制符节,是战国时期的“辟大夫虎节”(藏北京  相似文献   

7.
释“举手”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子遂行。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勿听。”对“举手视公子”一句课本未注,1995年6月第2版人教社高中语文教参第四册译为“举手看着公子”。有不少资料沿袭了这一看法,释  相似文献   

8.
《信陵君窃符救赵》一文中“举手视公子”一句,人教社教材本注,同册教参译作:举起手来望着公子。似不甚合情理。我们知道,兵符是古代调遣军马的凭证,是极其考究而机密的军事信物。据经验,将周p果发现所传兵符有诈,情急之中是完全可能举以示众的。然而课文中信陵君所传是真符,晋鄙当确信无疑。既如此,举手又有何意呢?此其一。其二.普鄙双手合符,即便是在惊疑之下,他又举哪一只手?抑或举起双手2是举一次还是一直举看7其三,这举手与视公子有什么必然联系呢?笔者猜想,“举手”当是“举首”,产近而误,“手”、‘首’相通。查…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节”的作用入手,深刻分析了分节符的类型、分节符的设置和删除方法、分节符包含的格式信息、分节符类型的改变以及分节符的显现操作等内容.回答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混淆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0.
“立”考     
从有关“立”的古文字结构来看,甲骨文像人站立的形体。其中,“大”符是人体的正面形象,其下面的一横就是指示着人体所立之处。常见的一批汉字,凡是由这个“立”符参与构造的,许多都和“站立”有关。像这个“站”字,就是以“立”符为偏旁的。成语“站立不安”中的立,使用的意义和站是相同的。当然,不限于人体的“站立”才称为立,  相似文献   

11.
高中语文第四册秦牧的『花城』,提到了农历过年时古代人民有『用桃木符辟邪』的习俗。这个『桃木符』是什么东西?『辟邪』之说又是怎么来的?『桃木符』也叫作『桃符』。古时候新年用两块桃木板悬挂在大门两旁,上面分写着两个神名,一个叫『神荼』,另一个叫『郁垒』。据传,古代人民过年时就是请这两位神灵来镇压妖邪鬼怪的。这两块桃木板就是后来所说的『桃符』。  相似文献   

12.
一、在测量、自学中初步认识等腰三角形。教师用油印印发如下五图,要学生用尺量每个三角形每边长度,得数记在图上。量完后问:“这些图的边长有哪几种情况?”“哪几个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学生回答后,教师说:“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什么图形?这种图形各部份分别叫什么名称?请大家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五册课文《孔雀东南飞》有这样的诗句:“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句中“六合”指什么?课文注释是:“古人迷信,婚嫁要选择‘良辰吉日’,表示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都相合,叫‘六合”’。这样解释“六合”是不准确的,其实这里的“六合”与天干无关,也不是年、月、日地支都相合。这在《辞源》中有明确的解释。何谓“合”?古代命理及择吉书作这样的解释:“夫合者,和也。乃阴阳相和,其气自合”。按此说,“合”就是阴阳相和谐的意思。阴阳五行说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属阴阳及五行,论其相生相克,地支中子、寅、辰、午、申、戌六者属阳,丑、卯、巳、未、酉、亥六者属阴,以一阳一阴相配,就有子与丑合,寅与亥合,卯与戌合,辰与酉合,巳与申合,午与未合,共六对,故称“六合”。天干十位可配成五对,称“五合”,所以说“六合”与天干无关。  相似文献   

14.
据考证,我国古代统一使用的共同语言称为“雅言”。周代国都丰镐(现西安西北)的语言为我国最早通用的雅言。春秋时期,孔子用雅言讲学,不仅是语言,连用词造句都讲求用以“雅正”,以合符“礼”的规范。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国都咸阳语为雅言。汉朝提倡用“雅语”,以后各代都以京城语言为全国通用的标准语言,称之为“官话”。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名家的著述中,“兼名”被作为“名”的一种加以考察研究。《墨子·经下》篇指出:“牛马之非牛,与可之同,说在兼。”(意译:说牛马不是牛和说牛马是牛的说法相同,原因在于“兼”。笔者注:此处“兼”即“‘牛马’是‘兼名’”的省文。)荀况《正名》篇论及名之种类时指出:“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意译:单名足以晓示所举之实,就用单名;单名不足以晓示所举之实,就用兼名。)此外,公孙龙子《白马论》中提到的“复名”(“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合马与白,复名白马”)也可看作间接地谈兼名,因“合马与白”之“合”字,就是“兼”的意思。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语文原第五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中出现的“护官符”中有这么一句“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文中人物门子对此解释说:“今告打死人之薛,就是‘丰年好大雪’之‘雪’。”实际上在这里的“雪”和“薛”即是“谐音”这种表意法的妙用。同样的用法在这篇文中还有几处,如贾雨村的恩人“甄士隐”即表示“真  相似文献   

17.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课后有一道练习,题为“门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贾雨村在见面之初一连问了他哪些话?为什么要一再询问?他果真是不知‘何故’、不知‘何为’吗?”略过“门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单说贾雨村。贾雨村在与门子见面之初问了“方才何故不令发签?”和“何为‘护官符’?”这么两句话。至于“他果真是不知‘何故’、不知‘何为’吗?”这一问题,教参的答案是这样的:“他一再询问,意在借机打探,了解其中‘真情’。对‘护官符’是明知故问,可见其狡猾。”笔者认为此答案中的“明知故问,可见其狡猾”的理解过于生硬,有失偏…  相似文献   

18.
朱引玉 《学语文》2006,(6):47-47
“半”这个字在唐诗中用得极为普遍,但这个字在唐诗中到底是什么含义?今人多以这个字的本义释之,以为是“一半”。如涂元渠的《高适岑参诗选注》对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注释就是:“半死生:作战的士兵已死去一半,形容伤亡惨重。”再比如《唐诗鉴赏辞典》对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解释是:“夜半更深.朦胧的斜月映照着家家户户,庭院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相似文献   

19.
说“让”     
《信陵君窃符救赵》里有这样一句:“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司马迁用这个“让”,是当时的口语,应读rang,《说文》里还没有收“嚷”字,司马迁当时用“让”是不错的。豫北方言里有这个常用词嚷rang,“责备”的意思,例如:“我怕他嚷,没敢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的众多民俗节日当中,有一组奇特的数字组合。就是一个节气的月、日数字相同,《易经》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下面这些节气的月日,则为两阳相重,于是在中国的节俗当中,竟有了一组奇特的“双阳”之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