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董庆茹 《中国科教博览》2005,(5):171-171,153
农民工,是指那些在城镇从事非农职业,但户籍身份依然是农民的劳动者。这是一个产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生活在城市社会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一个特殊问题,而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到2020年我同城镇化率要达到56%,这就意味着今后每年要有1300万农民进入城镇。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现代中国社会迅速崛起的一个庞大阶层,他们以"农民"的身份,从事着"工人"的职业,但其职业化程度偏低,职业意识严重缺失,限制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加强和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意识,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3.
试论我国“民工潮”现象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大批农民流向城市,形成农民工人群体,他们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流动人口为1.2亿,其中绝大部分是农民工人流动。可见,农民工人已成为我国现阶段一个数目庞大的群体,他们作为身份与职业相分离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我国从传统农村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和城市社会转型的一个转折点,也就是说他们是中国现代化过程的一个显著特色;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未来,故而具有研究价值。同时,研究农民工人的社会流动、社会分化及社会整合等一系列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对于这个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一中国农民工人产生的原因中国农民工人的产生是直接与农民的流动与分化相联系的,正是农民的流动———从农民向非农产业,特别是向工业的转移,带来了农民的分化,从而产生并形成了农民工人阶层。然而,什么又使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和流动的根源?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个问题的分析和讨论主要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1.我国农村劳动力相对过剩自从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以后,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再加上现代化的农业...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二元壁垒的松动,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不断地走出土地到城市就业,实现自身职业的转换。社会上出现了不被现行制度认可的具有双重身份的“亦工亦农”群体——城市农民工。目前,全国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总量规模巨大,他们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重要的生力军,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长期以来,他们却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被无情地拒之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这已对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因此,研究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与构建问题,对于推进我国改革的深人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农民”,一个含义相当丰富又非常复杂的语词,千百年来它总是与勤劳、朴实、善良,但同时也与落后、贫穷、弱势甚至愚昧紧紧联系在一起。“农民”,一个群体,一个占全国总人口三分之二却长时间被漠视甚至被忽视的群体,一个仍有1.7亿文盲的群体,一个相当部分人口还生活在贫病交加中的群体。“农民”,一种职业,一种社会等级,一种身份或准身份,一种生存状态,一种文化模式乃至心理结构。社会越不发达,其作为职业的含义就越显弱化。所有这些,都与现代化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也许作为一个学生社团,北师大“农民之子”与其所关注的问题的重大和复杂程度难以匹配,但作为有社会责任心的当代大学生,“农民之子”的每一个成员都深深地感到决不能因为问题的重大和复杂而回避、退缩。就像他们在《农民之子》发刊词中所说的:“农村的恶劣状况不仅不能成为我们抛弃它的理由(也无法抛弃),反而让我们不得不把更多(乃至全部)的目光投向它。”  相似文献   

6.
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虽然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但由于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劳动技能,极大地影响了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因此,要实现有效转移,必须注重农民工素质的提高,其有效途径就是充分发挥农广校、农科教培训中心等农业系统内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实行对农民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随着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我国人力资源优势已经初步显现,但从整体素质来看仍然较低。近年来,外出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数量在增加,但必须看到,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他们转入非农产业没有一技之长,只能从事一些简单工种,一般从事的都是农产品的粗加工,商业饮食业、建筑业、服装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资收入低廉,工作岗位也没有保障。目前农村大量年轻力壮的劳动由于缺乏就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就业困难,致富无门。绝大多数农民还不敢完全摆脱农业,有相当多的劳动力具有季节性特点,农闲时务工经商。现实情况表明,农民工急需职业教育。一些切身感受到培训甜头的农民工说:“读完初中去打工,四处找活难成功。一技在身走世界,就业挣钱路路通。”这几句话真实地道出了农民群众对培训的衷心欢迎。  相似文献   

8.
一、引言(一)农民工是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农民工又称进城务工人员,是指兼具农民与工人身份的劳动者,是“农民身份的工人”。在城市中他们处于边缘地位,是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从现实角度看,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别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消失,农民工阶层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从长远角度看,随着中国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打破了城乡相对隔离的封闭状态,受到城乡差距“推拉力”牵引的农民大量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在不断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农民工”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他们涌入城市,意在摆脱贫困,却无形中被纳入城市化进程中“边缘化”的困境。这种“边缘化”集中表现为身份的二重性以及精神世界的矛盾。究其深层原因,则是“农民工”力图摆脱贫困的主观能动性与城市生活的规则与其惯有方式对农民工心理上的排斥而造成的。因此,用合理的制度安排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之间的良性心理互动是有利于农民工摆脱困境命运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大力发展经济和加快城市化进程以来,农民工成为一个群体不断进入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与城市化同期发展起来的城市电视台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建构农民工的身份,泉州电视台在其有关农民工的新闻报道中,从“盲流—农民工—外来劳动者—新泉州人”反映了农民工身份的文化迁徙轨迹以及文化的扩权过程.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多。伴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城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在逐步减少,进入非农领域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导致未来职业最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单纯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越来越少,知识与技能越来越成为人们谋求职业和胜任工作的基本条件。尤其是近段时间“民工荒”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农民工工资待遇低、权益缺乏保障是主要原因,而农民工自身技能达不到用工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解决技能性“民工荒”以及为了进一步推动“三农”问题的解决,就需要大量的农民工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进而就更加急需对农民工讲行职业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2.
《第二课堂(小学)》2010,(6):122-123
“蚁族”是对“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该群体高知、弱小、聚居,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他们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3.
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以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居住的自然乡村。新农村建设中农业职业教育就是对自然生成的具有农民身份的群体进行专业的职业教育,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农民。对此,遵循市场规律推进农科教一体化的“赵亚夫行动”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我国经济转型期的一种特殊群体,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由于农民工主要从事的是高风险的职业,因此他们这个群体职业病群体规模巨大,工伤事故叠发,导致劳资纠纷集中。虽然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现已得到完善和改进,但仍然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马桂萍 《职教论坛》2004,(25):30-32
农民工培训对象是农民,其中有拟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民,也有已进入城市非农产业的农民.对他们进行培训的目的是进入城镇,并分流到城镇的二、三产业中实现就业,进而和谐地融入城镇生活,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中国城镇建设的合格生力军.所以,农民工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场农民非农化或者说农民市民化运动,社会意义重大.这就要求农民工培训工作要做到标准、规范、实效,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应,这是当前开展农民工培训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问题.而提高认识,创新工作思路,逐步破解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则是农民工培训工作标准、规范、实效的前提和途径.  相似文献   

16.
伴随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快,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出现已成为中国社会独特的风景,他们被称为“新工人阶层”,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鲜明特点;由于我国二元的城乡制度安排造成了农民工职业与身份的冲突,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这给政府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选择具有长期性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府管理模式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农民工的身份认同面临一种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这种现状不仅制约着农民工的自我发展,也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通过分析农民工身份认同困境的种种显性表现,发现农民工身份认同正确与否,与农民工自身素质及消极的“自我归类模式”、城市居民的偏见及两者的“群际隔阂”、城乡不同的文化及“二元体制”的禁锢等因素相关。要化解农民工身份认同危机,应以提高农民工自身素质、加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同时采取建立社区支持体系,消融城乡二元分割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与大学生是两个不同质的群体,但他们在职业获得上却不约而同地采取了社会关系网络的途径。本文应用社会网络理论分析讨论了强关系在农民工和大学生这两个异质群体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及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是城市建设和国家经济增长的特殊劳动群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文化教育水平高,城市融入愿望强,职业期望值高,消费意识和消费观念强,希望对其身份进行重新认证。然而,由于乡土记忆、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社会氛围等因素的影响,其市民身份认同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定位的多视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在职业上是工人,已得到了政策的认同;农民工在身份上还是农民,来自制度的肯定;农民工属于弱势群体,根源于职业和身份的分离以及政策和制度的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