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父母     
鲁迅在《<呐喊>自序》里说:在他要到N进K学堂时,母亲为了支持儿子的“自便”,为他“办了八元的川资”,“然而伊哭了”。又说:“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鲁迅对哭了的母亲与“亡故”了的父亲是热爱的。那么,现存就让我们对他的父母做些介绍: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我桌上的参考书换了一茬又一茬,却总也少不了《山东教育》。每来一期新杂志,我都要细细阅读,记下了厚厚的读书笔记。每当我轻轻翻启《山东教育》时,童年一段难忘的往事总是涌上我的心头……记得我四五岁时,父亲在一所学校教书,他的案头总是摆满了书。有一次,父亲上课去了,我爬上他的椅子,好奇地翻起桌上的书来。不一会儿,我拿起一本杂志开始在上面画圈拉杠涂鸦起来,还以为自己会写字了呢。我想:父亲回来一定会夸我。可是,父亲见后却十分婉惜地说:“哎呀,这是我的《山东教育》,怎能在上面乱画呢?”他的神情令我至今…  相似文献   

3.
尤努斯出生在孟加拉吉大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珠宝商.母亲是位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女性,对穷人总是怀着一份同情心。这对尤努斯影响很大。在自传《穷人的银行家》一书中,他回忆道:“是母亲对家人和穷苦人的关爱感染了我。”  相似文献   

4.
续诗赠书     
邻家廖叔叔嗜渎史书.立志要学吕思勉,把“二十四史”通读三遍。“革”初,学校停课,廖叔叔每次来我家借书.由我接待.读到《宋书》时,我父亲去住“牛棚”。平日他都是一次借一本书,这次他借了两本:《宋琐语》和工仲荦的《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上)。下一周还书时.他还了后一本.又借走两本吕  相似文献   

5.
恒久的感动     
我上小学的时候,学习过一篇叫《小抄写员》的课文,那个叫朱里奥的意大利孩子,为了分担父亲的养家压力,偷偷地在每天深夜帮父亲抄写订单,因此影响了学业,受到父亲的误会,但他一直咬牙坚持着,直到父亲发现了真相……故事中浓浓的亲情强烈地撞击着我的心。当时我一遍遍地读,一遍遍地热泪纵横……十几年以后我成了一名农村小学教师,那时工资很低,但我仍然挤出一些钱来买书读。我终于买到了那本心仪已久的书——《爱的教育》作者是意大利的亚美契斯。我打开书翻到《佛罗伦萨的小抄写员》细细读来,泪水又一次打湿书页……《爱的教育》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书中浓浓的“爱”却似海如山——那个守在不是自己父亲的“父亲”身边的孩子;那个为了寻找母亲,万里跋涉的少年;那个曾误入歧途,但终于被亲情唤回,最后为保护亲人而死在歹徒刀下的菲鲁其奥;那个奋不顾身,跳下河中去救同40伴的男孩儿;那个在客船将沉的最后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马里奥……这些普普通通的孩子,他们也有缺点,一如我周围的学生,但他们的心底却埋藏着纯洁而高贵的感情,也一如我周围的学生。还有书中的那些成年人,他们不是书中的主角,但他们的宽容、善良、勇敢、爱国的品质却如明灯一般为孩子们指明前进之路。一...  相似文献   

6.
丽江夜歌     
李定章 《广东教育》2007,(12):69-69
十月七号凌晨两点,我终于迎来了风尘仆仆的父亲。国庆我放假,他也趁此回湖南与母亲团聚。 一进门,还没等我端上盛在保温瓶里的饭菜,父亲就很郑重地从行囊里掏出一本崭新的书,递给我说:“三号那天陪你妈去书店买资料,看到了这本书,觉得很好,所以特意为你买下来了。”我惊讶地接过一看,呀!好一本《巴金诤言》!  相似文献   

7.
【舒曼的话】嗨!朋友们,本期我要给你介绍的又是一本声称要挑战《哈利·波特》的书,其精彩程度可想而知。和《哈利·波特》不同,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但男主人公罗兵也是一个学生。除了下面给你介绍的这个片断外,我还要告诉你书中另外一部分情节:罗兵的父亲是个科学家,“派克”帝国的头目“狮心王”为了得到他发明的魔胶而绑架了他。罗兵为了救父亲和中华鲟只身来到海上的“海市蜃楼”,发现了这个新老海盗集结的组织“派克”帝国的骇人内幕和“狮心王”的险恶计划。“狮心王”为了毁灭罪证,派出了“人造人”假罗兵……连环的悬念和出…  相似文献   

8.
胡适在《四十自述》第一章“九年的家乡教育”中提到,他小时在父亲的教育下,在进学堂之前就“已认得近一千字了”。这样良好的基础,胡适念的第一部书就不再是常规性质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诗》一类的“蒙书”。为此,胡适深隋地忆述道,我念的第一部书是我父亲自己编的一部四言韵文,叫作《学为人诗》。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9.
最近,我们学习了《“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我深有感触。文章记叙了巴迪在童年时写的一首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诗有截然不同的评价,母亲说诗“精彩极了”,而父亲说诗“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对巴迪产生了巨大影响,并且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相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每  相似文献   

10.
1961年,奥巴马出生于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被《时代周刊》称为“梦想家”的母亲影响了他的一生j他的父亲来自肯尼亚,在夏威夷大学留学时与其母结识。奥巴马两岁多时,父母婚姻破裂、奥巴马6岁时,母亲与印尼留学生苏托洛结婚,奥巴马随母亲来到雅加达。8岁时,奥巴马曾在一篇作文中写道:我长大后想当总统,奥巴马10岁时被母亲送回夏威夷随外祖父母生活。  相似文献   

11.
《读不懂的父亲》与《母爱》是两篇题材不同、风格迥异的美文。《读不懂的父亲》写的是一位父亲在船上用水果刀为儿子削苹果时,因船的剧烈摇晃,刀子不慎插进了他的胸部。但为了照顾儿子,护送儿子回到母亲身边,竟“忍着不死”,直至把儿子送到目的地。《母爱》则描述了一只母豹,在遭到枪击生命垂危时,为了两个刚出生的豹崽,竟然爬了千余米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深深的父爱     
走在这满是荆棘的成长路上,寻找着父亲的足迹…… 父亲在我的眼中总是那样的平凡。他从来没有像母亲那样为我洗衣做饭,也没有对我问寒问暖,更没有在我伤心时逗我心欢。电话里,总是传来母亲关怀的声音;餐桌上,总是母亲为我夹菜;病床上,总是看到母亲忧心的目光……似乎总是母亲时常在我身边,而父亲则是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 父亲爱喝酒,几乎每次都喝得大醉,走起路来踉踉跄跄,整个身上都是一股难闻的酒气,而且每次喝酒的时间都不少于两个小时,同样的一句话一直说到你睡为止。父亲爱打扑克,而且每次一玩都是“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相似文献   

13.
现在,我的女儿也上学了,每当我“教育”她的时候,她总是表示出不满。我在反省自己行为的同时,常常想起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我的父亲早年也是一位小学教师。我从小学到中学,每次做家庭作业时(尤其是做数学家庭作业),父亲总不忘问一句:“这些题你会做吗?”如果会,父亲就不让再做,并说:“重复有什么意义,只要方法会就行了。”他鼓励我多看一些书报,如《鲁迅在广州》、《一江春水向东流》、《三毛流浪记》等,后来家中仅有的书看完了,我把目光又转到家中四面墙上糊的报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家屋内四壁墙上的报纸我都读遍了…  相似文献   

14.
这首歌的创作与绿日乐队的主唱比利·乔.阿姆斯特朗的父亲有关。1982年9月,他的父亲因患喉癌去世,那时他10岁。在举行葬礼时,阿姆斯特朗承受不住丧父的悲痛,跑进房间把门锁了起来。他的母亲担心地追了过来,发现门上了锁,母亲让他出来,但他只说了这么一句——“等九月过去了再来叫我吧。”  相似文献   

15.
叶静 《教育文汇》2012,(2):54-54
《目送》是一部“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的书”。龙应台以前的作品大多笔锋凌厉,有人称这本书为她的“温婉书”——因为是写给她的儿子华安的,是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絮语,故而温婉,当然也深沉并绵密。  相似文献   

16.
我一直恨我的父亲母亲。我出生在四川省叙永县一个穷山沟里。父亲是个孤儿,只读了三年书,一直靠给东家放牛,西家打柴讨口饭吃长大,更要命的是,他是个哑巴。村里的姑娘们见了他不是逗他玩,就是远远地绕开,人们都以为父亲一辈子都讨不上老婆的。可是,就在父亲30岁那年,他居然用200斤粮食,一筐鸡蛋把38岁的母亲“娶”了回来。人们一阵惊讶又一阵叹息,因为,母亲是个痴呆女人。从我两三岁记事起就懂得了有一个哑巴父亲和一个痴呆母亲是多么地屈辱,因此我一直恨我的父  相似文献   

17.
慈父     
巴山 《四川教育》2000,(1):46-46
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患了痨病,老实憨厚的父亲只有靠种田来支付母亲的药费和我们兄妹的书学费。哥复读了几年高三也没能考上大学,父亲说,他唯一的指望就是我了。  相似文献   

18.
初一语文公开课,一年轻老师教《我的老师》一课后布置作文,题目是《我的父亲》。一学生举手小声问:“老师,我没有父亲,怎么写?”“那就写你母亲吧。”老师说。那学生为难地说:“我不认识母亲,听爷爷说,我很小,父亲就死了,母亲随后改嫁了。”老师愕然:“那……那就写你爷爷吧。”从这段对话看出,教师定死作文题确实让个别学生难于写作。如果那教师把作文题定为《我的———》(要求写自己喜欢的一位亲人),就不会出现上面那种别扭的场面。平时作文课训练学生写作,命题范围要有一定的空间弹性,让学生在写作题材上有选择的余地…  相似文献   

19.
语文书刚发下来,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其中第16棵《“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深深地吸引了我。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巴迪在七八岁时,写了一首诗,母亲认为这首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说这首诗“糟糕透了”争论中,巴迪的爸爸坚持己见。“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吗?哪条法律规定巴迪一定要成为诗人?”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