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一册(必修)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中的[实验1-4],现摘录如下: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D水的玻璃片(或三合板)上.然后再加入约10gNH4Cl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玻璃片上的水是否由于结冰而将玻璃片与小烧杯粘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关于吸热反应实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化学第一册 [实验 1 -4]是一个新的实验 ,有一定的难度 ,现谈谈对吸热反应实验的研究。1 实验事实1 .1 晶体之间的反应(1 )在小烧杯里加入 2 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 [Ba(OH) 2 ·8H2 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 5—8滴水的泡沫塑料(或玻璃 )片上 ,然后再加入约 1 0g氯化铵晶体粉末 ,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使Ba(OH) 2 ·8H2 O与NH4Cl充分反应。实验现象 :在玻璃棒搅拌过程中 ,原来无色的颗粒状晶体慢慢变为粘稠状 ,最后成为糊状物质。实验过程中闻到有强烈的刺激性…  相似文献   

3.
装置如图:1.广口瓶2.分液漏斗3.燃烧匙4.小烧杯5.橡皮塞说明:中师化学教材第一册第六章第三节讲硝酸的性质时;做铜跟稀硝酸反应时用的是塑料袋封住试管口,并说实验现象是产生一种无色气体一氧化氮.但实验的真实现象却是产生红棕色的气体,这是由于一氧化氮能迅速眼封在试管中的氧气结合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的结果.为了看清一氧化氮的真正面目.笔者设计这种装置.原理:(l)利用红磷在广口瓶中燃烧除去氧气.(2)利用稀NaOH除去产生的白烟(P。O。)·(3)利用瓶中气压低于大气压将稀硝酸注入小烧杯.操作:先在广口瓶中加…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中P143,关于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采用倾斜放置的烧杯作为溢水杯,不足之处是物体放入烧杯后,有部分水沿烧杯的外壁流走而不流入小桶内,因而有较大的误差,笔者对溢水杯作了如下改进。虹吸管的一端插入烧杯中(如图1-(a)所示),在烧杯中...  相似文献   

5.
题目 大烧杯重为5N,小烧杯重为3N,把小烧杯放在大烧杯内,现往两烧杯的夹空中注水,若要使小烧杯漂起来,则所注的水重( )  相似文献   

6.
新教材《高中化学读本》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中,实验(4-7)介绍了一种Fe~3+;Cu~2+分离、鉴别的新方法一纸上层析法.笔者通过实验发现教材上介绍的操作方法比较麻烦,而且层析并显色后滤纸上留下两大块色迹;黄色和蓝色相重叠,分离效果不够理想.现作如下改进:(1)将盛展开剂的试管改成100ml小烧杯,上面盖上一个表面皿,这样省去了制作橡皮塞上铁钩的麻烦.(2)将滤纸剪成宽一厘米,长度不限识要高出小烧杯即可)的纸条,斜靠在烧杯上,再用表面皿压住,如上图所示.这样操作起来既简单又方便,克服了调整滤…  相似文献   

7.
1实验目的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吸热反应是人教版必修2第2章第1节的实验。在小烧杯中加入20g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5~8滴水的泡沫塑料(或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约10g氯化铵晶体粉末,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使Ba(OH)2·8H2O与NH4Cl充分反应。观察到小烧杯底部的水已经结冰,并将泡沫塑料(或玻璃片)粘在一起,证明该  相似文献   

8.
一,对[实验1-10]的重新设计1.装置:见图一2操作:(1)在一个40O毫升烧杯中注入300毫升开水,再投入一小块白磷(黄豆粒大小)(2)取一个小号水果罐头瓶铁盖(除去衬垫)倒放于桌面上,取红磷1小药匙放在盖内一侧,再取一小块(黄豆粒大小)已用滤纸吸去表面水的白磷放在铁盖的另一侧,小心地把钱盖放在烧杯中的热水水面上,使其飘浮在水面上。(3)白磷燃烧后稍候一段时间,将铁盖取出,另取一支长颈玻璃漏斗,在预端套一段5厘米长的胶管,胶管另一端用止水夹夹往(封闭),用手拿住漏斗长颈,直插入水底罩在小块白磷上方。3.现象:…  相似文献   

9.
1 实验步骤。(1)用金属丝悬挂一个金属球,如图1所示。(2)用蜡烛火焰将金属球熏黑,如图2所示。(3)将熏黑的的金属球放入烧杯中的水中,如图3所示。(4)观察金属球颜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我采用投影仪演示《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弥补了可见度差的不足,现象明显且见效快。方法步骤1.配制4OmL食盐水。2.装配对照实验用菜刀在木板上把500g萝卜所碎成小颗粒,再用天平各称2O0g萝卜小颗粒,分别装入两个干燥的烧杯(豆)、烧坏(2)中。用量简(l)量取40m  相似文献   

11.
一、冰棍着火 表演用品:烧杯,量筒,玻璃棒,表面皿,小纸盒;醋酸钙,95%乙醇,高锰酸钾,浓硫酸。表演前的准备 称取22克醋酸钙晶体[Ca(CH_3COO)_2·H_2O],加50毫升蒸馏水,制成饱和溶液。 表演: 1.自制“冰棍” 在250毫升烧杯中,注入170毫升95%乙醇,再加入30毫升醋酸钙饱和溶液,则有白色凝胶生成(即固体酒精)。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科书中的课堂演示实验[实验5-6],有如下不足:(1)如果烧杯内蜡烛点燃时间过长,因放出的热量多,易导致集气瓶中的CO2不能全部倒入烧杯中(部分CO2被热流赶跑),CO2盛入瓶底就更加困难,常造成烧杯底部的蜡烛出现不熄灭的现象,导致实验演示失败;(2)如果操作者在向烧杯中倾倒CO2时方位不正确,也易导致上面的蜡烛先熄;(3)该实验要保证成功还要求实验前收集CO2的集气瓶总体积要稍大于烧杯容积;不然会因CO2量不足出现一支或二支蜡烛不熄灭的现象。基于这三点,我们在…  相似文献   

13.
一、说明分子运动和化学变化的实验将杯底内壁贴有被水润湿的酚酞试纸的太烧杯,先罩在盛浓氨水的小烧杯上,看到贴在杯底的酚酞试纸变成红色;再将上述大烧杯罩在盛浓盐酸的小烧杯上,看到已变红色的酚酞试纸重又变成白色,大烧杯内还有白烟生成。此实验说明了 NHs 分子与 HCl 分子的运动,以及 NH_2与试纸中的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题1 (2007年黑龙江)实验室中有一烧杯废液,可能由K2SO4、NaCl、NaOH、NaNCh、H2SO4、HNO3、FeCl3七种溶液中的几种混合而成.安宁同学为探究其成分,进行了如下实验(假设每步均恰好完全反应):  相似文献   

15.
F浮=ρ水V排g=ρ水(m/ρ铁)g=ρ水mg/ρ铁。方法4器材: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小铁块实验步骤:(1)在烧杯中装满水,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烧杯和水的总重力G1。  相似文献   

16.
王淼生 《数学教学》2014,(10):26-28
1994年第20届全俄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最后阶段竞赛九年级第一天的第1题(称作题1)如下:题1若((x^2+1)(1/2)+x)((y^2+1)(1/2)+y)=1,证明:x+y=0.笔者一直对题1感兴趣,它最早进入我国应该是1995年[1].笔者后来又见文[2]-[6]等,近日拜读文[7],再次勾起笔者对此题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一.仪器和药品1.仪器:250毫升的烧杯8只,白色手绢二条.2.药品:红蓝墨水应加水冲稀5倍左右,2-3%的暗紫色高锰酸钾酸性溶液,该溶液PH值应在4左右(以稀硫酸调节).3%的双氧水溶液,4%的硫氨酸钾溶液,4%的亚铁氰化钾溶液,少量三氯化铁固体粉末.二.表演操作1.课桌上放上两排25O毫升的烧杯,第一排烧坏中分别依次盛放2O0毫升的蓝墨水、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溶液、硫氨酸钾溶液.第二排烧杯中依次盛放20O毫升的红墨水、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溶液、亚铁氯化钾溶液.外观上看第一排的颜色分别为蓝、紫红、无色、无色.第二排的…  相似文献   

18.
按初中化学课本的方法,做[实验4—2]硝酸铵溶于水的吸热现象和[实验4—3]浓硫酸溶于水的放热现象实验,成功率低。有时演示[实验4—2]时,烧杯和木板之间的水不冻结,拿起烧杯时木板会掉下来;演示[实验4—3]时,烧杯和木板之间的蜡不熔化,拿起烧杯时木板不会掉下来。用温度计测量溶液温度的变化,许多学生在座位上看不清楚。为克服这些弊病,我对这两个实验作如下改进,实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题1已知f(x)=3/4x^2-3x+4,若f(x)的定义域和值域都是[a,b],求a+b的值.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第 43面安排了一个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器材和步骤略 ) .在这个实验中只要求学生观察沸腾现象和水沸腾时的温度情况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 ,不需添加较多器材 ,也不需占用较多时间 ,还可以继续对这个实验加以扩展 ,从而加深学生对液体沸腾知识的理解 .一、验证液体沸腾时要吸热添加器材 一个小烧杯、一支温度计 .实验步骤  1.小烧杯中倒入适量的热水图 1( 9 0℃左右 ) ,按照图 1安装好实验器材 .2 .用酒精灯加热 ,当大烧杯中的水沸腾时 ,继续加热 .3.仔细观察、读出两支温度计的示数 .4.观察小烧杯中的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