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新课程指出:教学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人,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满生机,让他们的身体得到解放,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指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兴趣、知识、经验、思维参与学习活动,并成为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让这一部分充满生机,让他们的身体得到解放,给他们的心灵松绑.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现在教育教学中,就是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教学中个性意识的培养极为重要。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面对个性特征鲜明的教学对象,教师要把“教案剧”变成“角色剧”,变传统的以“教路”统领“学路”为以“学路”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和优化学生的良好个性。阅读,是一个走近和走进语言世界的美妙过程,而阅读文学作品,更是一个以“人本”解读“文本”的微妙过程。教师可创造宽松的环境,让学生表达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独到见解,让他们畅所欲言,主动与文学大师展开心灵的沟通,与文本之间相互对话,以促进其个性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一、习作教学要让学生课内学方法 1.培养写作兴趣。人总是被感兴趣的事物紧紧吸引并给予高度的注意。而很大一部分初中学生却“怕写作文”,“不喜欢写作文”。面对这些对写作有畏难情绪的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指导他们自我培养写作兴趣。一是沟通写作与生活的渠道,让他们写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在我们的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师是很“认真”地备课了,但他们仅仅是各“课”,而不是各“人”。教材是他们惟一的思考,在很大程度上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把教材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他们做的是仅限于知识传授这层意义上的备课,严重地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要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让学生“随心所欲”。  相似文献   

6.
冯兰 《天津教育》2001,(5):41-42
谁都希望学生们手中有一支神奇的笔,可以描绘出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心灵中的奇思妙想。作为教师要启发引导他们准确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对世界的认识。多年来,我一直尝试“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胸中有沟壑,下笔涌千言”。一、以读为本以读为本,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说话写文章如果没有文采,就显得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把话说好,我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句…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都是以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为价值指向的。文学教育就是要让文学美丽的星光照亮学生心灵的天空,为他们打下“精神的底子”。  相似文献   

8.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正确处理好教材要求与学生实际的关系。要提高学生素质,关键是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就需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扎扎实实地组织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不应该只是满足让学生把握教材,更主要的是引导他们借助教材的学习来发展思维、情感和分析判断能力等。通过一堂课的学习,  相似文献   

9.
我们要强调教学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以学为乐的志趣,变“厌学”为“愿学”,变“苦学”为“乐学”,以人的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并践行于日常的教学中,架设了梯度课堂教学研究平台——“三轮教学研究课”,有效地消除了学生的厌学情绪,使学习变得有趣,让学习过程变得愉快,  相似文献   

10.
“人文语文”是在人文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文语文”本着语文教学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不偏废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依托“文”来体现人的人生观、审美观、价值观,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色彩,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注重人文的课堂里,教师要努力增强学生创新的内驱力,以新鲜感、愉悦感、充实感、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快乐情绪,在困难挫折面前培养他们的顽强坚韧、锲而不舍的精神,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诱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激起浓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让他们养成热情、独立、自信、乐观、幽默、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等良好…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指导我们,教育应该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把新课程理念带进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充满生机,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新突破,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本文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激活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2.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新“课标”确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放手让学生走出本,走进生活,去主动地学习、探究、体验。但是,让小学四年级的学生走出本,他们能走多远?走进生活不会蒙头转向吗?课程改革既然是一场“校园革命”,总得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斟酌再三,我决定以人教皈语第八册《鲸》这篇说明的教学,来尝试一下“放手”的滋味。  相似文献   

13.
在《美术》教材中,有一部分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安排的折纸课。它是培养学生鉴赏美、体验美、创造美等素养的载体。要让学生体验“艺术的生活”,让每一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就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基于这样的理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拆”中学折 课堂上,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利用探究、质疑、模仿、讨  相似文献   

14.
分层教学法强调:“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我们根据教育理论中“因材施教,量力而行”的原则和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班内分组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足球之所以能够冲出亚洲 ,是因为教练米卢提出了“热爱足球”“享受足球”的先进理念。作文教学要做到以学生尤其是潜能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尤其是要谋求“潜能生”(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 )的作文发展 ,就必须让潜能生真正尝到享受作文的味道。让“潜能生”享受作文 ,就是我们老师不妨让他们先跑点野马。宋代散文大家欧阳修认为 :“作文之体 ,初欲奔驰。” (欧阳修《与渑池徐宰》)意思是说 ,教小孩作文 ,一开始要“奔放”一点儿 ,应先让马儿“奔驰”过来 ,把脚力练硬 ,令马儿长得丰满壮实 ,实实在在充满些内在生命活力 ,即使跑点儿…  相似文献   

16.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其课眼 ,抓住了课眼 ,就能赋于一堂课以生动的灵气。我在教学《最后一课》时 ,把“上课之前”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其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习捕捉环境描写中的言外意、画外音 ;二是环境描写的特色及作用。第一点教学完毕 ,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兴奋状态 ;他们从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中感受到普鲁士兵不仅在践踏阿尔萨斯美丽的国土 ,而且要奴役阿尔萨斯人的精神 ;“教室里不同寻常的气氛”又让同学们深切体会到阿尔萨斯人为了不当亡国奴而牢记祖国语言的决心。我便有意过渡到第二个教学目的 :“环境描…  相似文献   

17.
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要把他们看成学习的容器,而应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有趣、有序、有效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上海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即“教”是为“学”而服务的。要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发展,教师必须转变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形成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观,认同学生的认知需求的差异,搭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平台。  相似文献   

19.
徐健 《职教论坛》2002,(18):44-44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我把他们归结为“以师为本”和“以生为本”两种倾向。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要正确地认识作为教育对象的人———学生,为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负责,构建“生本”教育模式。为什么呢?“师本”教育模式往往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从方便教师操作出发,忽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的情趣性,常常以分析和训练为主。而“生本”教育模式充分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学生的兴趣与情感需要为学习动力。因此,我们职高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以生为本”。一、在教学中不断激发…  相似文献   

20.
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稳步发展 ,教育工作者的教学价值取向也在逐渐地由以知识为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转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 :“在学习中 ,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可以说发展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主题。这就对英语课堂教学提出既要以人发展为本 ,又要符合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新要求 ,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到英语课堂中是顺应当代教学改革潮流的。在实践中让英语课堂成为学生研究场所 ,教师画龙点睛的教学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