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这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则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触摸作者的灵魂,与其发生思想共振、情感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品的价值与地位是作家的创作意识与读者的接受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读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思想观点、生活经验直接影响到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触发。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首先是由眼睛对文字符号的感知,然后把信息传入大脑,进行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像,还有兴趣、情感、意志等多种心理活动。阅读又是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对话过程,它以读者和作者的知识、思想情感的撞击为特征。作者通过自己对生活和人生的体验,将社会现实熔铸成作品,同时也把自己的观念、意识、情感注入作品中。读者通过自己的解读,深入到作者所创造的世界,并把自己已有的经验融注到作品中,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与作者进行心灵交往,洞见作者的人品、性格和爱好等,从而获取…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审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阅读的本质是"读".阅读活动就是一个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在这"活动"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产生心与心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悟得文章的真义,获得灵魂的洗礼.  相似文献   

4.
现代阅读理论认为,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一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其中作品是媒介,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一个桥梁,作者以文字符号为形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者往往从已有的经验出发,  相似文献   

5.
正散文贯穿于中国文学的始终,是一种最为真实最为彻底最为直接的展现作者心灵世界、抒发作者情感、展现人格魅力的文体。依照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标准和散文的文体特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重点引导学生能够读懂文本,帮助学生通过阅读入情、阅读入境、阅读入眼,引导读者与作者的有效情感沟通,感知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感。一、阅读入情,诱发情感共鸣任何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都闪烁着作者独特的思想火花,在作品当中作者表达对时代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抒发作者对事件、对社会深刻感情。作者依情造文,读者就要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作者、作品、读者三个环节之间的一个互动过程。作品就是联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媒介桥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创造性解读文本,用文字、声音、情感和想象为他们营造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让他们体悟阅读趣味,收获阅读果实。  相似文献   

7.
所谓人格理解,就是读者通过阅读对象与不同历史、不同地域、不同时代氛围的人格心灵对话。通俗一点说,也就是读者由语言层次而进入心灵层次,实现与作者或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心灵碰撞。所以说,阅读决不仅仅是为了学得知识,记忆书中的情节或是结论,而是实现人格对话。通过人格的参照,剥去假恶丑,趋向真善美,进而将自己的人格升华到作者或超过作者的高度。  相似文献   

8.
纵观多年阅读教学,比对高考学生解题现状,两者没较好衔接,失分较多,这引起我的教学反思.阅读是什么?"读"是种阅读活动,由"读者、作者、作品"三者构成的"三边"活动.作者潜藏作品中,读者与作者通过作品发生心灵碰撞和情感交流.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阅读源于社会生活,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近日看了毕淑敏的一篇读书心得《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不由大受启发,作者谈到自己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感受,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的感受及对社会的洞察力加深了。由此可见,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阅读同一篇文学作品,往往有不同的感受,更何况不同的读者。理由很简单,每一位读者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其所得出的感受是对阅读对象做主观审视,进行创造性、批判性地理解,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及观点;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与其本人的情感、思想、知识、阅历和知识储备有关,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的理解是多样的。特别是随着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0.
文学作品的创作,就是作者的主观思维活动,其作品就是思维活动所形成的语言文字。作者不同,作品中的语言艺术也会不同,这些都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观感。但无论是什么题材内容的文章,创作者都会在创作时加入自身的审美观点、意识、情感等,并通过文本内容来进行表达,当读者如未能对文本内容进行充分的解读时,那么可能会导致理解文本时出现问题,陷入错读、误读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11.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 :“一部作品的真正完成不仅仅在于作者的创作 ,还在于读者的阅读。”这说明阅读是创作的延续 ,读者要与作者产生共鸣来共同完成创作。产生共鸣首先是读者要研究作者与作品 ,探讨出作品的真情实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作者的创作动机或自我意识已在作品中实现 ,作者丰富的感情内涵 ,无论是激动、感动而肺腑的 ,还是学来、借来而积淀的 ,都涵盖在作品的语言之中 ,读者研究作品即可。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有一段精辟的论述 :“艺术就是对情感的处理 ,在我称之为符号 ,科林…  相似文献   

12.
个性化阅读,首先是作品本身的要求。我们阅读的作品,其中倾注了作者的观念、意识和情感,体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方式、感情表达习惯以及审美趣味等,可以说,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情感和个性的结晶。阅读作品,只有在我们体会到作者的切身感受、发现作者特殊的思维方式时,才能进入作者在作品中营造的“个性”领域。我们知道,文学语言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因而作品中就会有某些“不确定”因素。有的作者故意在作品中留下某些“空白”,这就需要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去“确定”、去“补白”。换一句话说,作品本身的这种“潜在空间”为个性化阅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王向阳 《现代语文》2009,(12):28-29
一、语文阅读与审美体验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把阅读教学当作课程重点。从阅读的过程看,阅读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读者的审美体验过程。由此可知,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的审美体验过程。  相似文献   

14.
杨时的诗学思想涉及作者论、作品论和读者论等方面。杨时强调作家、作品和读者三者的一致性,认为作家应以正心诚意提升精神境界,从而率性面对世界和从事创作;应重视诗歌的情感表达,做到温柔敦厚;应倡导读者阅读经典读物,采用体会式阅读方式。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接受美学特别强调读者在作品内容、意义生成中的参与作用,其中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作品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那意思就是说,作品的内容、意义在最初由作者赋予后,随着不同的时代、地域的读者的阅读,由于这些读者在各自的阅读中,将基于各自人生经历、阅读视角所获得的体验、认识填充进各自的阅读效果中,从而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丰富、扩充了作品的内容与意义。   接受美学这种注重读者、注重读者阅读对生成作品内容、意义的作用的观点,对改进我们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是极富启发意义的。现在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在讲授作…  相似文献   

16.
语象叙事是文学生产至关重要的环节,是由作家视觉镜像思考转化为图像化语词叙事,经读者阅读引起相应图像联想,形成阅读情感意象体悟,使作者表述与读者接受在意识层面实现图文缝合的完整过程.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语言呈现出鲜明的视觉叙事特征.通过文本细读,考量作品中场景、人物及情节的图像化表述,旨在探讨语象叙事对传递作者创作...  相似文献   

17.
叙事作品中情感成分是决定能否吸引读者完成阅读的关键。情感无疑是依附在语词之上的,不同的语言编排,即叙述方式,将产生不同的情感效能,因而情感达成和叙述的距离有着内在的联系。传统叙事作品是以现实的真实性为基础,它导致一种梦幻式阅读效果,是实现故事和情感而排斥叙述的,因而是零度的叙述。新潮叙事作品则是另一种极致,追求多种叙述的变化,弱化情感,实质上拆除与读者的情感桥梁。我们发现一种“间离式”叙事作品正在这两个极致之中,寻求适度的叙述距离,成为叙事作品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关键,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应把阅读训练当作重点。阅读的过程,就是从语表到语内,由文里到文外,多层次地去感悟语境,多角度地去解读作者,从而获得自我创造的形象、满足自我情感的需求。说到底,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作品中的语言、形象(意象)、情感思想的想像体会和思考认识的过程,是情感与理性的结合,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这种带有读者主观情感和意志的阅读,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性阅读。  相似文献   

19.
文本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通过文本阅读,品味语言,可以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悟作者的情感。而如何让文本阅读更加的有效,笔者认为可以从两点入手:关注连词,通过对比阅读发现妙用,成为理解情感的有效助力;关注动词,通过替换阅读比较不同,体会作者情感的张力。有针对性地把握关键句中的关键词,正如《淮南子·说山训》中所写的"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品一词可观作者的情感态度。  相似文献   

20.
个性化阅读是指读者在一种自由安全的心理状态下,依据自身的个性心理特征、个人生活阅历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的自主、独立的阅读,是一种走进作品,与作者和文本直面对话的阅读,是一种自由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