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一第12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五德说,原试题如下: 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位的西晋应为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开篇之《计》篇中提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著名军事家曹操把“智信仁勇严”称为将之五德。我从事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近5年,先后带了两届旅游专业学生,深感中职班主任工作之庞杂有趣。班主任带班犹如良将带兵,也应注意自身素质、修养对工作的影响。我认为“智信仁勇严”亦可为班主任之五德,下面谈谈个人的理解及实践体会。  相似文献   

3.
以五德终始理论解释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的做法,肇始于战国时期。《史记·孟荀列传》曰:“邹衍……称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兹。”现在一般人都根据这段话视邹衍为五德终始说的“始作俑者”。这一理论问世后,影响是很大的。有人兜售之、秦始皇采纳之。到了两汉,这一理论更是大为流行,成为儒者论证汉祚合理性,解释历史演进现象的重要理论之一。在当时,关于汉德问题的议论,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是西汉初期张苍所倡导的汉为“水德”说。《汉书·任敖传》言:“苍为  相似文献   

4.
2010年高考全国卷1第12题: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  相似文献   

5.
说"五"     
“五”,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这样解释的:“数目,四加一后所得。”“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五”这个数字,是极受人们崇拜的,在古人的生活中,人际关系被概括为“五伦”;修身养性须遵守“五德”;文化典籍有“五经”;贵族等级有“  相似文献   

6.
“境界”说,是中国近代学者王国维的著名词学理论,在学术界颇有影响,对推动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很大的裨益。王国维说,词以有“境界”为最佳,有“境界”方能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唐五代和北宋词所以能够“独绝”词坛,原因即在此。而境界说中尤以“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为佳,这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及发展,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一、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人间词话》开宗明义便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接着为境界规定了两个基本审美形态:“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  相似文献   

7.
东汉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仁:玉质地细腻,光泽滋润,柔和如脂,颜色均一。体现了宽厚、博学、仁爱的君子之风。  相似文献   

8.
张雪敏 《天中学刊》2003,18(1):52-54
中国最早以“气”论文艺的当为公孙尼子的《乐记》。在《乐记》中,“气”的含义有两种:一是自然之气,即天地阴阳之气;一是指人的气质个性。作者主要以“气”来论述音乐的审美特征、音乐与气质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作用等。《乐记》之“气”论借鉴了中国古代哲学之“气”论,并与之相通,直接启迪和影响了其后中国的“文气说”,并形成了中国文艺的“重气之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哲学角度入手,通过考察《洪范》“五行”、“思孟五行”和“五德终始”三种“五行”学说,对经学史上围绕“五行”所产生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进行了概括和分析.整个论述意在关注不同的思想形态及其意义,不涉及学术史方面的具体考证,因此本文不是严格意义的经学史论文,而是一篇哲学史或思想史论文.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写意画之“意”,容易被错误理解为主观之意、抽象之意、“图形”之意。从“写意画”的艺术理论阐释的角度,通过对中国写意画的“意境之意”、“形似之意”、“设色之意”等方面的解读,可以诠释中国写意画之“意”。  相似文献   

11.
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继续教育应把握好3个方向:利用园区联盟型继续教育模式,对高层次人才重点补新,即补充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理念;利用行业性企业继续教育实体模式,对作业层人员重点补能,即提高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能力和文化层次;利用内部培训,对一般管理人员重点补缺,即缺什么补什么,满足企业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中,安徽积极响应并形成了以江淮、奇瑞为核心基地的新能源汽车带,安徽成为国家自主研发的重要战场,迎来了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革新。安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潜力巨大。然而也存在一些新能源汽车品牌知名度不高、推广力度不够、营销渠道不完善等问题,这将成为安徽新能源汽车销售瓶颈。文章旨在探讨如何建立牢靠的新能源汽车营销体系,改变传统的新能源汽车营销方式,用现代新型的营销策略来带动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3.
王晓晖 《海外英语》2012,(5):262-263
A great deal of new words are emerging and coming into vogue.Most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Chinese new words focused on their classification,form and meaning,as well as the social motivations.This thesis chooses to study the concept metaphor of Chinese new metaphorical compounds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based on 396 new words in 2010 and aims to classify the new metaphorical words in a new wa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analysis of word formation of new metaphorical compounds.Besid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understanding process of metaphorical new words.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这给农村的党建工作带来了许多新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挑战和新要求。农村党建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出发,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为农村党建工作的切入点,逐步探索出农村党建工作的新定位;以保证村民自治为农村党建工作的关键点,逐步健全党管农村工作的新内容;以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为农村党建工作的落脚点,逐步寻找到党领导农村工作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5.
自2016年加入"华盛顿"工程认证协议之后,"新工科"建设成为中国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又一重大战略选择。历经"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一系列探索实践,我国的"新工科"建设走向纵深。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推进"新工科"专业建设和研究实践,仍有诸多困难。文章从新工科的内涵出发,将"新工科"专业分为新型工科专业、新生工科专业、新兴工科专业等三类,并分析了"新工科"专业的发展理路,包括学科专业建设的新路径、课程内容设计的新理念、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的新标准等四个方面。浙江省提出"新工科"建设的"浙八味"行动方案,浙江高校如Z大学、H大学、K大学、N大学分别通过课程群建设、复合型专业建设、建立"新工科"创新资源数据库、建设融入城市发展的学院集群和专业集群等方式有效推进了"新工科"专业建设,其先进经验值得借鉴。在此基础上,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我国高校"新工科"专业建设的未来重点方向,即打造应用型学科专业集群、构建教师跨界发展的新机制、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学者胡怀琛在新诗发生初期,提出了颇具特色的“新派诗”,其“合新旧二体之长而去其短”的定位,使得“新派诗”理论在阐发时也表现出一种新旧之间的摇摆姿态。立足文本、劈肌分理,另踩定历史事实,试对胡怀琛“新派诗”理论进行细致分析,以求对该理论特点的把握,无疑会为认识新诗发生初期新旧诗之相互关系助力。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改革是中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关系到中国未来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与新课改相伴而生的新高考是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通道,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和热点.立足于新课程理念,探索新课改与新高考的结合点,以期全面推进学校新课改工作.  相似文献   

18.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充分发挥新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才能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培养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需要新机制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以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造性地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发展”的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好几个年头,在新课程改革推进的进程中,需要不断探讨新课程政策执行的状况,把握好影响新课程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以促进新课程政策目标的实现。分析新课程政策问题的易处理性、新课程政策基层执行者的复杂性和新课程政策工具的适切性等新课程政策执行的关键因素,将有助于清楚地认识新课程政策问题,也有助于深刻理解基层执行者和有效地选择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