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2.
教育家杜威早有指出,“教育即生活”。德育是教育的一种,教育强调生活的联系,那么德育也就理应适应生活的需要,关注人的发展,走向人的生活。小学生缺少生活积累,对许多道德概念不但模糊,甚至是一片空白,要让他们从小用良好道德塑造美丽的心灵,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行动--扎根于学生日常生活之中的行动。  相似文献   

3.
日常教学每次列举身边的事情,学生都很感兴趣,也容易明辨,因为生活是第一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教育源于生活,生活赋予思想品德教学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思想品德课程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通过学习有道德的社会生活,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倾注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主席曾指出学校的教育应以“健康第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伟人们所谈的“教育”是泛指的一切教育,它不仅仅指基础教育,还应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各种类型的教育。如果我们把职业院校中培养的学生喻成果树的话,职教工作者即为园丁,学校、家庭、社会与环境即为阳光、雨露、土壤和大地。树的枝干、叶为学生的体,根为学生的道德、情感、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这就是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也指出:“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我院在德育的方法上,主张从小事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以小见大,以小促大,在“小”字上大做文章,把远大的目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道德习惯联系起来,保证了学生健康地学习、成长,成功地实施了开放型、全方位、立体式的“大德育”。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的生活教育理论,其真谛是教育从生活中来,教育服务于生活,教育不能拒绝生活。教育实践也证明:道德教育是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建立在丰富生活基础上的道德知识才是具有生命力的道德知识。只有对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具体指导意义的道德熏陶,才有真正的价值。因此,关注和引导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德育根植于现实生活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德育具有深厚的生活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才更容易理解和乐意接受。  相似文献   

7.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将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形式,使他们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真正做到入眼、入口、入脑、入心,从外在的道德现象中获得正确的道德判断,使道德概念变成内在的道德信念,最终升华为良好的道德行为?根据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德育论”,按照“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德育原理,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围绕“八荣八耻”教育主题,学校少先队可以开展“练就‘明荣知耻’的慧眼,到平凡的世界里‘淘金’”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窦学敬 《课外阅读》2011,(5):126-126
一、德育主体置于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不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的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这就是说,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之中,不应该有脱离生活的道德。生活应该是最好的老师,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或者主要不是学校教育的结果,而是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在解决一系列的道德冲突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德国教育家赫尔巳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 道德。”“道德普遍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古今中外诸多教育家部持一致观点: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核心内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贯彻“思想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可见,在语  相似文献   

10.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美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很早就重视对学生的美学教育,近代的教育家更是对美育高度重视.美育已成为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板块.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我们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教材和资源都是很好的美育载体,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学生发现美、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训练,这是实现“陶冶道德情操、培养爱美情趣”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陶行知是近代中国的杰出教育家。他在一生的教育实践中 ,十分注重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与培养 ,他提出并实践的“追求真理做真人”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要“建筑人格长城” ,要“学习人生之道”等观点与原则 ,形成了以“学做真人”为目的 ,生活教育为主体 ,教、学、做合一为主要特点的学生道德品质教育与培养的模式 ,内涵极其丰富 ,对今天的学校教育与学生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一、“做真人”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核心“做真人”是陶行知一贯奉行的人生准则和终生追求目标 ,是陶行知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他提出并遵行的学生…  相似文献   

12.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一般认为,师德是指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古往今来,国内外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师德建设,我国古代就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古训,其中的传道是基础和核心内容,即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因此,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做一名知识渊博、境界高尚的人民教师。俄罗斯的教育家康·德·乌申斯基认为:“教育者的道德对于年轻心灵的影响,是教科书、道德箴言、一整套奖惩制度都无法取代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道德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甚至影响其终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  相似文献   

13.
教育源于生活。这是一个永恒的命题。让受教育者学会生活,是教育的一种本意。古代教育家孔子教学生学“六艺”,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大力倡导“生活教育”,新中国教育方针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与90年代有识之士大声疾呼的“学会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教育以生活的原色,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掌握知识,发展素质,便成为一种最朴实、也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罗曼若,益阳市资阳区军因希望学校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从1984年起,他就以教学生“学会生活”为宗旨,培养学生服务农村的劳动技能和素质。在他的努力下,学校既是学…  相似文献   

1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阐述过:“生活即教育”,这揭示了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教育也是如此。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实施“生活化教学”。怎样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5.
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如此强调将课程实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紧密结合,把生活的本来面目呈现给儿童,目的是使道德教育不再是虚假的欺骗,促进学生全情参与,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6.
从古至今,人类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特别主张事必躬行,荀子说“学至于行之而止于行”,墨子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国外的教育家杜威也曾指出,学校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儿童参加社会生活出发,“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道德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孩子很多道德认知并不是靠灌输得来的,而常常是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的,即便是灌输的某些道德认识,没有实践体验,也很难形成牢固的道德观念。为此,我们必须把学校德育“封闭式”教育变为“开放式”教育,改革过去单一的课堂“灌输式”和说教式的工作方法,尝试进行“活动育人”的探索。长期以来,我校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自主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新时期少年儿童的思想状况,围绕“活动中实践,实践中育人”这个中心,深入持久地开展了一系列寓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教育性于一体的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旨在以活动为德育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活”这一教育思想,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命题是针对美国教育脱离社会生活,脱离儿童生活的弊端提出的。也是针对教育没能融人儿童的生活的弊端提出的。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又将这一命题颠过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一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潘柱作 《家长》2023,(20):37-39
<正>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落实,如何做好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也成了诸多教师所探讨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积极明确学科课程标准中的各项指示,更要在实际教学中引入更符合小学生实际认知的教学方法。而生活化教学法,其以生活作为依托,不仅更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学习与认知,而且能够加强学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更进一步保障道德与法治育人作用的发挥。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知识源于生活,在基础教育阶段中生活永远是教学工作无法绕开的关键点,早在20世纪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其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又鼓励师生“做中教、做中学”。  相似文献   

19.
徐金才 《江苏教育》2008,(17):10-10
当前教育家最大的、也是最为迫切的社会责任就是拯救我们的学校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领”当下的教育,用独创的教育模式“改造”当下的教育,用独特的教育风格“示范”当下的教育,使我们的学校教育从只关注分数、不关注人的发展的“不道德”的应试教育的迷途,回归到闪耀人性光辉、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合道德”的正道上来。  相似文献   

2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也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最终归宿。这就给我们的思想品德教学指明了一个方向:思想品德课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