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市报纸、电台除采用本单位记者的稿件外,大量地需要采用通讯员的稿件。现在有的地方的通讯员发往新闻单位的稿件仍然加盖公章,以证明所报道内容的“真实可信”。但是,就本台目前收到的稿件看,稿件上加盖的公章并没有起到证明新闻真实的作用。这是因为大部分通讯员写完稿件后只盖自己单位的公章,这个公章只能说明通讯员的工作单位,而不能证明稿件的真实性。现在,本台的骨干通讯员主要分布在市、县委宣传部,广播站。以县委直传  相似文献   

2.
改革把竞争机制引进新闻事业领域。当前,报纸、广播、电视纷纷以丰富内容、独家新闻、新颖版面、活泼节目,以及别具一格的风姿来吸引受众。在这一形势面前,广大通讯员应采访什么态度呢?一些通讯员以往养成了拖拉、不认真的作风,习惯抓第二手材料;写稿不思考不琢磨,喜“老三段”,唱“四季歌”,放“马后炮”这种作风与新闻改革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因此迫切需要广大通讯员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通讯员把采写的稿件寄给编辑部供选用,实际是参与了一次竞争,其对手是诸多的记者和其他通讯员,其竞争的条件就是看稿件有无竞争力。而这起码要看三点,其一是新闻事实是否新。现在,各新闻单位对新  相似文献   

3.
在外采访,在家编稿,向通讯员约稿,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从什么角度采写新闻?用什么标准选择稿件?这就是我们经常思考的新闻选择问题。那么,报纸究竟用什么标准来选择新闻稿件呢?在实践中我们把它归纳为:量价值、选角度、提问题、找由头。概括地说就是新闻选择的四把尺子。  相似文献   

4.
平时翻看报纸,经常发现一些新闻作品出现用词不当的硬伤。从技术层面上看,稿件措词不但会影响受众的阅读快感,减少新闻感染力,甚至使文章出现歧义;而从社会层面上看,新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示范,一些词句高频率地在新闻作品中错误或不恰当地使用,会误导社会。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发给新闻单位的稿件一般都盖有公章,以证明稿件所报道的事实是真实的、可信的。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稿件上的公章却起不到证明新闻真实的作用。拿我台通讯员来稿来说,绝大部分通讯员写完稿件后只盖自己单位的公章,而不盖被采访单位的公章。有的县广播站把  相似文献   

6.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7.
高晓林 《新闻三昧》2005,(12):50-51
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见报率”,进而如何把一般的新闻稿写成重点稿件或登上报纸的头条呢?这是有志新闻事业的通讯员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期发表了工人日报社科教周刊部主任高晓林的章《“小题大做”:通讯员必备的“技巧”》,希望大家认真读一读。通讯员写出上乘的新闻稿件,需要多方面的修养,而听一听编辑一线的指挥员、掌握着稿件“生杀大权”的部主任的忠告,是会大有裨益的。[编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我国报纸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各报社单位对新闻稿件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作为报纸行业的“老小”——区县级报纸,由于客观上级别低、覆盖范围小等因素的制约及主观上一些通讯员受“上联播、上大报、上头条”等倾向的驱使,使一些区县小报的稿源、稿件质量严重萎缩和下降,有的甚至到了“捉襟见肘”、“无米之炊”的地步。作为区县一级党报《周村报》,近年米一直注重通讯员队伍建设和稿源的挖掘工作,并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使《周村报》走上了良性化、正规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编辑功能淡化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在一些报纸出现,这种淡化倾向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已经给编辑工作带来危害。这里不妨略举三四: 其一,联系通讯员人数越来越少。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无产阶级报纸区别于资产阶级报纸的显著标志,是党报的突出优势和特点,而建立一支来自群众的通讯员队伍,正是实行群众办报的关键一环。每听新闻界前辈谈及五六十年代,每个编辑都有自己的一张通讯员联络网,往来通信不间断,或约稿退稿,或话家常,或讨论报道动向,“编采通”渠道顺畅,关系水乳交融,遇有急需,一个电话就能约到稿件。而如今,这种情况已不多见。编辑约稿常有“捉襟见肘”之感,报道面经常出现空白,而一些通讯员则有  相似文献   

10.
从中央到地方,很多新闻单位所采用的稿件,大多出自于通讯员之手。这些土记者、业余记者为党的新闻工作立下了汗马功劳,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但同时,也有相当一些通讯员在采写新闻过程中,不经意地走进了误区。 跳出小圈圈 一些通讯员认为,“游击队”不能与“正规军”相比。其实,作为通讯员来讲,自身也有记者不可比拟的优势,就是对身边的事特别熟悉,时效性占有先机。要说劣势,那就是通讯员采写的一些稿件,有狭隘的地方观念,片面地从局部  相似文献   

11.
报纸要闻版来稿包括记者稿件和通讯员稿件,从上稿率看,记者稿件通常高于通讯员稿件。任何有责任心的编辑无不希望报纸版面能够出彩儿,作为经营报纸门户版面的要闻版编辑更是如此。然而,除了一些来自时政性的会议、工作报道任务的压力之外,要闻版编辑还时常受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这种困惑可以说是直接来自稿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编辑工作实践,概括来稿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时下,有些地市报也办了许多专版,可以说,报纸“专版化”,已成为当前报界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 专版过多,特别是地市报专版过多,弊病不少。其主要表现在: 首先,版面承包,助长了稿件“自产自销”倾向。由于一些新闻单位把奖金与采编人员的写稿数量挂钩,加之有些专版缺乏稿源,因此,有的责任编辑便把专版视为“自留地”,每期自己都发三四篇稿,形成了版面承包、稿件“自产自销”的不正常局面。为了充实版面,还有的责任编辑把一些有分量的稿件留给专版,致使有些新闻不能及时见报,待到专版刊出后,新闻已成旧闻。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收到一位通讯员通过QQ邮箱传来的一篇新闻稿件,打开一看,主题虽好,但从头至尾就是一副公文腔调,不仅格式与会议简报如出一辙,行文时标有“一二三四”,而且内容空洞,语言也干巴、生硬,读后味同嚼蜡,让人就像捡了块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为了救活这篇新闻,更是为了对这位通讯员负责,作为编辑的我,在网上与通讯员进行...  相似文献   

14.
办好一张报纸,离不开编辑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通讯员的支持与协作。准噶尔时报自1993年2月改为对开大报以来,每期发稿量由40篇左右增加到60篇左右,每天收到通讯员的来稿也明显增多。在刊发的稿件中,本报记者采写的稿件仅占20%。因此,抓好通讯员队伍建设,对办好我们这张报纸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举办新闻业务培训班提高通讯员写作水平为了提高报纸的质量,报社十分重视提高通讯员的新闻写作水平,这是报社的一项硬任务。几年来,报社组织力量不定期地利用办报空隙深入基层,分专题给通讯员讲课。自去年8月开始,进一步在全师范围内举…  相似文献   

15.
无论报纸、广播还是电视,都有自己相对固定的通讯员队伍。这些通讯员就是他们的耳目和触角,每天通讯员都会提供许多有用的信息、新闻线索、一部分新闻稿件,帮助他们成就新闻事业。因此,通讯员队伍是群众办新闻的一支重要力量,新闻单位应发扬“为群众办新闻”和“靠群众办新闻”的优良传统,把扶持通讯员队伍当作新闻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前年,我在地、市、县的通讯干事和通讯员会上作过一些调查。我把当天的陕西日报拿给他们,让他们看后给自己喜爱的稿子投票。结果一张报纸他们喜欢读的新闻不过三、五条,还多是文艺版和时事版的小稿。有一天,甚至一条也没有。有的通讯干事告诉我,他看报纸是从后往前看(最后看一版),从下往上看(先看下半版的小消息)。  相似文献   

17.
一些通讯员私下抱怨,你们要求我们写短稿,可是你们自己的稿件却越写越长。 翻开报纸一看,这话还真有道理,君不见,但凡数千上万字的稿件,无不是“本报记者”的杰作,难怪通讯员们会有这样的意见了! 记者写稿,天经地义,而且一般情况下,记者参与采访和写作的,大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新闻,往往需要作突出的反映。实事求是地说,要对字数进行一刀切也是不现实的,对于重大事件的写真、英雄事迹的描述,便需要一定的篇幅作保证。但除此以外,是不是也存在记者和通讯员在用稿问题上宽严有别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18.
我给重庆日报写新闻稿子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算起有近二十年的历史,三年前被重庆日报荣幸地聘为特约通讯员,先后在重庆日报(含以前的重庆农村报)上刊发新闻稿件约四百余件,曾被评为重庆日报"十佳特约通讯员"。我认为,区县通讯员给报纸写新闻报道,除了勤奋以外,还应该做到"抓住时机,立足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通讯员上稿难几乎成为媒体的通病。许多媒体在激烈竞争中为做大做强,过多地重视记力量,有意无意地使通讯员的地位被削弱,作用被淡化;有的媒体在加大内部改革,实施稿分考核制后,出现了重记稿件轻通讯员稿件的倾向,使通讯员来稿逐渐变得可有可无,报纸与通讯员的感情也渐渐疏远了。  相似文献   

20.
通讯员应树立稿件质量意识杨红下基层采访或参加通讯员培训会时,常听到一些通讯员说,不知为什么很长时间写不出好新闻;而回到办公室每日处理大量来稿时,又发现不少通讯员积极性很高,隔三差五给报社寄几篇稿件来,但刊用率极低。据我个人看,无论是写不出好新闻,或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