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你吃饭的时候,掀开锅盖,会有大量的“白气”升腾。盛夏当你撕去冰糕的外衣,又会发现缕缕“白气”萦纡飘散。这时你是否会想到这些顽皮的“白气”中,蕴含了许多奥妙的物理知识呢?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这是物理概念上的错误。物理学上把水的汽化,冰的升化散布在空气中的大量水分子总称为水蒸气。眼睛是看不到水分子的,人眼能直接看到的是由无数分子结合成的小液滴或粉尘。大量的小液滴和粉尘悬浮在一定的空间,形成我们看见的“白气”。所以说白气不是水蒸气,也不是气体,而是许许多多的小液滴或固体小颗粒。稍一留意你就…  相似文献   

2.
夏天,当你把冰棒(雪条、冰糕)从冰箱(冰筒)里取出来时,会看到冰棒周围冒出“白气”,过一段时间,“白气”就消失了,而在冰捧上还留下一层白色的“粉”,把冰棒放在玻璃杯或口盅里,过一段时间,容器壁内外两侧又会出现一层“水珠”.同学们,学了热学知识以后,你知道其中的奥妙吗?其实发生上列三种现象,是属于热学中的液化、汽化、凝华现象.当把冰棒人人冰箱出来时,冰棒周围冒“白气”是液化现象.因为冰棒的温度在0℃以下,空气中温度(夏天)一般在200℃以上,热空气突然遇到冰棒周围的冷空气,从气体液化为很小的小水滴…  相似文献   

3.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看到“白气”,如烧水时,揭开锅盖,即冒出大量的“白气”;把装有沸水的保温瓶的瓶塞揭开,瓶口便会冒出一团“白气”;冬天人呼气时,口中也会冒出一团“白气”。“白气”是没有一定的形状、一定的体积,是可以流动的气体。  相似文献   

4.
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同学们都能较好的记忆。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夏天冰棒周围会冒出“白气”;冬天嘴里呼出的“白气”; 把烧红的铁棒放在冷水中,水面上也会出现大量的“白气”,对于如此多的“白气”,大家就不好辨别。自然界中的一些物态变化就更不好区分。下面就具体的分析“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5.
把冰棒冒出的“白气”误认为是冰棒蒸发出来的水蒸气受冷凝结成的。 自然第一册练习册第二十页有“蒸熟的馒头会冒‘白气’是什么原因?夏天的冰棒也会冒‘白气’,又是什么原因?”蒸熟了的  相似文献   

6.
给烧瓶里的水加热,当玻璃弯管喷口出现“白气”时,教室里气氛活跃,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生:“白气”是离开喷口一段距离才有的。  相似文献   

7.
大多数同学对日常生活中的“白气”难于理解,总认为“白气”就是水蒸气,是水的气态。下面谈谈我是怎样解释“白气”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水蒸气的凝结(一)》一课,学生在讨论“白气”是什么时,通过观察水沸腾时从玻璃管口喷出的“白气”,并与水蒸气比较,都认为“白气”确实不是水蒸气。但部分学生对“白气”是小水珠这一结论提出异义,其理由是:水是无色透明的,理所当然小水珠也就是无色透明的,而“白气”却不具备这些特点,所以“白气”不是小水珠。我一下子让学生弄懵了,因为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完全没料到会出现如此“怪  相似文献   

9.
景君梅 《河北教育》2008,(10):45-45
1.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但这些问号往往是散乱的、模糊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液化》时,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讨论去寻找生活中的“白气”,他们会说出很多,如水烧开后从锅边喷出大量“白气”;夏天,打开冰柜会看到一股“白气”;剥开冰棍的包装纸后也可见到冰棍像在冒“白气”;冬天,人在室外讲话时口吐“白气”等等。  相似文献   

10.
夏天,当你津津有味地吃冰糕时,你是否注意到。冰糕在不停地冒着白气?因为外界空气中有不少我们看不见的水汽,碰到很冷的冰糕时,就液化成雾滴包围在冰糕周围.看上去似乎是冰糕在"冒气"。冬天.我们哈出的热气遇到冷空气。也会变成一团团白气,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小刚同学留意到生活中有不少产生白气的现象.当水烧开了,壶嘴会冒出大量白气(图1).刚煮熟的米饭和滚烫的火锅也会冒出白气.小刚说,这些温度较高的物体冒出了热气.小华同学则认为,白气不一定  相似文献   

12.
<正>在夏天,我们经常能观察到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雪糕周围冒“白气”的现象;在冬天,我们在户外活动时,嘴里总是呼出“白气”,这些“白气”是哪里来的呢?许多同学在分析这些“白气”时,错误地认为“白气”是气体或水蒸气。其实“白气”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人眼无法直接看见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就含有大量的水蒸气。而“白气”是悬浮在空气中的雾状小水滴,也称“白雾”。生活中“白气”的形成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高温物体冒“白气”,另一种是低温物体冒“白气”。下面通过两道例题分析这两种“白气”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3.
当水沸腾时     
当水沸腾时,你可看到“汽泡”翻滚,“白气”上冲.伫立于沸腾的水之前,你是否凝神遐思过下面所列见惯不惊的疑问呢?是否做过下列的实验呢? 水为什么会沸腾?你可不假思索地立即回答:是加热的原因吧.这是不确切的回答.接近沸点的烫水,不加热也会沸腾.不信,你可做做下面的实验. [实验1]如图1所示,烧瓶中的烫水,温度略低于沸点.将大注射器活塞向外拉.这时你可看到烧瓶中的水产生气泡呈现沸腾现象.  相似文献   

14.
李兴淑 《山东教育》2005,(13):51-51
一、挑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在教学《雾和云》一课时.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判断三种自然现象.一是“当你打开热锅的锅盖时,善到的‘白气’是什么物体?”二是:“前几天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挡住你的视线的大雾是怎么回事?”接着第三个问题“天空中的朵朵白云又是什么呢?”老师提出的这些问题看似非常简单,  相似文献   

15.
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同学们都能较好的记忆。但是对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夏天冰棒周围会冒出“自气”;冬天嘴里呼出的“自气”;把烧红的铁棒放在冷水中,水面上也会出现大量的“白气”,对于如此多的“白气”,大家就不好辨别。自然界中的一些物态变化就更不好区分。下面就具体的分析“雨、雪、雾、露、霜”等自然现象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及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6.
这个话题说起来似乎不雅,但却能启示我们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新课标倡导的物理教学理念。走过收获的金秋,寒冬就来临了,到浴室里沐浴成了我们经常要做的事情。在每次跨进浴池的时候,不知你是否会想起我们在物理课堂上学到的CZSSJ许多知识?如果能联想,你就是一个逐渐学会了“在生活中学物理”的学生。走入浴池,热腾腾的“白气”便会将我们团团围住———“白气”是什么?水池的靠近角落的墙壁上还有来来往往的水管———或热的或冷的,不用手摸,能用眼睛分辨出热水管和冷水管吗?浴池里那么多的水是怎样被加热的呢?跨入…  相似文献   

17.
小学自然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我在教《云和雾》这一课时,打破教材课程原来的编排顺序,选定在九月中旬教这节内容,因为这时气温比较高,选取实验器材方便,学生做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这样既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1了解事物的表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云和雾》时,摆在学生面前的是“白气”现象,我启发学生谈一谈在生活中看见了哪些“白气”现象,有的同学回答说:烧开水时,水壶口里冒出的是“白气”,冬天人们说话时口里呼出的是“白气”,锅里煮饭、炒菜快熟时冒出的是“白气”。…  相似文献   

18.
在《雾和云》一课中有一个重要的实验,那就是“白气”形成的实验。实验是这样的:在一个大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用一块冰接近瓶口,然后再把冰移开,看有什么现象。这个实验是想通过冰接近瓶口顿现一团“白气”,把冰移开“白气”逐渐消失的现象,来揭示“白气”是水蒸气在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曾多次按教材的要求指导学生分组实验,但每次当冰块靠近瓶口时,瓶内水面以上只有少量“白气”生成,有的小组连一点“白气”也看不到。最后,我只好把书中的现象告诉他们,虽然费了很大力气,可学生仍是一脸迷惑。 为何按教材要求去做却得不到教材中所说的现象呢?课后我进行了反复的思索,原来在教学这一课时,地处北方的学校季节已是深冬,特别是在无供暖设备的教  相似文献   

19.
1发现问题 笔者在带领学生进行观察水蒸气的液化实验时,发现烧瓶中的水沸腾时,只能在水面附近观察到无色透明的部分,而在瓶口处出现了“白气”。这“白气”实际上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因此,实验会给学生造成“白气”就是水蒸气的错误认识。为此笔者利用身边的废旧注射器,自制了教具,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0.
图园口圃困圃11|!|l|。 一、填空题 1.在《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兼蔑》:“兼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 伊人,在水一方.溯徊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 句写尽了人间缠绵徘侧的思念.从物理学角度来看,“露”是一种 _现象,而“霜”是一种_现象. 2.夏天我们吃冰棍儿时,撕开冰棍儿包装纸,会发现冰棍儿 冒“白气”,如图1所示.这是由于冰棍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 发生_现象而形成的.根据你的观察,冰棍儿冒出的“白气”是 向的(填“上”或“下”). 雾鹭 图1 3.“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说明在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