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八月九日《新华日报》上的《访问垃圾堆》,是一篇让事实说话的好通讯。记者尽管是访问垃圾堆的当事人,也没有从中插过一句嘴,整篇通讯都是现场实景的如实记载,干  相似文献   

2.
陈述与表现     
厄尼·派尔被认为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军事记者。优秀的战地通讯使他获得1944年普利策奖。他的代表作,有对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连续报道。这里节选的是他在意大利战场上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战地通讯,主要是写一个受到士兵爱戴的上尉。然而,这个上尉出场时就已牺牲了。这篇可以说是人物没有出场的人  相似文献   

3.
去年,白发苍苍的顾执中,已是85岁高龄了,居然兴致勃勃地应聘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他受聘之后,接连写了几篇通讯,内容生动,趣味盎然。他的第一篇署名新华社特约记者的通讯《知友重逢养老院》,登在1982年6月3日上海文汇报上。新华社特为此加了《编者按》,赞扬他“至今仍然十分热爱新闻事业”的精神。今年,在一个春色宜人的日子,我们去访问了这位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中等身材,戴副近视眼镜,虽病体初愈,但步履仍很稳健。“我正在编一本书。”他说:“我一生历尽坎坷,稿件大多散失,现在搜集到的,已不及十  相似文献   

4.
老记者徐熊在《我是怎样学步走的?》一文中讲他写一篇通讯引起的风波:我的第一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后闹了笑话,当时一些读者竟把我当成蒋帮特务。  相似文献   

5.
应中国电影家协会的邀请,被誉为“一朵影坛奇葩”的李丽华,最近从美国回国探亲访友。五月八日中国新闻社发了一篇通讯:《李丽华在北京》。五月十一日北京晚报头版登了一篇通讯:《访著名演员李丽华》。这两篇通讯都是反映从美国远道回来的李丽华,在北京受到邓颖超副委员长亲切接见和她探亲访友的盛况,以及李丽华在访问中目睹祖国电影事业蒸蒸日上的兴奋心情。文章生动朴实,亲切感人。这里不准备说这两篇通讯的优点,而想说一点问题。李丽华是解放前的老电影演员,正如北京  相似文献   

6.
采访不是记者的“专利”.这里,我要谈的是一个作家如何采访.具体地说,就是去年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十日,我随八省市青年慰问团到云南老山前线采访期间,看到青年作家陈建功的采访活动,有他的特点. 老山归来,陈建功以“北京晚报特约记者”的名义,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两篇通讯。我除了与他合写了一篇《盛其顺的“入党申请书”》通讯外,自己也写了两篇通讯。在采访过程中,我发现陈建功的采访方法与我们这些随团记者的采访方法不太一样.我想,请他写几篇通讯或是合作写,就可以更好地找出自己采访中的弱点. 果然,七月十六日,他的第二篇通讯《炮火硝烟中的抉择》发表的当天下午,北京日报原总编辑王力行在评报栏上写道:“陈建功的两篇通讯很动人,他善于捕捉到能震撼人心弦的情节、细节,用富于感染力的文学语言来描写.通讯并不长,但看后却感觉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  相似文献   

7.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8.
还是在六十年代中期,我和一位出版社的老编辑合作写一篇通讯。他在修改通讯的时候,似乎漫不经心地说:写通讯要学会“换镜头”;现在有些新闻通讯写得呆板,一个重要原因,是  相似文献   

9.
在昆山市人武部有一位专职新闻干事,叫吴春鸣。10年前,他是昆山淀山湖边的一个放牛娃。他写的第一篇稿件就是牛。当时,他见有人不爱惜集体的耕牛,就写了一篇呼吁保护耕牛的读者来信,《苏州报》登了出来。1984年,陈墓镇招聘通讯报道员,吴春鸣被选中,从此他就集中精力搞好通讯报道。平时他喜欢往村里跑,了解实际情况,捕捉报道线索。一天,他在村里参加自来  相似文献   

10.
本县杨志豪同志写的一篇通讯《姑娘的亲事》在报纸上发表以后(编者注:本刊第七期曾介绍了这篇文章),我们曾先后两次到岙口公社田岙生产大队进行访问、调查,发现杨志豪同志的文章中大部分材料是虚构的,有的甚至颠倒了事实真象。在訪问中,《姑  相似文献   

11.
用"成名"这个词,实在不敢当,这里也只能按习惯借用一下。山不在高,水不在深。想不到一篇不经意为之的短通讯给我赢来一个记者所向往的荣誉。1980年暮春,我到山西忻县采访。听说有一个农村青年叫岳安林的养猪很在行,我到村里去访问他,他却进城了。我看了他的猪场,又看了他的院子。这个人遭遇实在坎坷,就  相似文献   

12.
通讯,是个传统的老体裁,报纸各个版上都可以有它的位置。一张报纸的版面,有一篇短的或长的通讯,读者在浏览一遍各种新闻之后,常常会被通讯吸引住,坐下来看它十几分钟。安排一篇好通讯,是办好报纸的大事情。现在有的报纸的一版,可以说是清一色的消息,很难看到通讯。我觉得应该让好通讯上一版,最好的通讯应当放在一版头条。如果确是重要,能打动千百万读者,就是破例给它一个整版也应在所不惜。  相似文献   

13.
1982年暑假期间,我到一位县通讯专干的家里去玩,他知道我正为参加高招屡试不第苦恼,就从他的书架上取下几十本《河南日报通讯》让我看,说《河南日报通讯》可以作为我成才的引路人。当时我还以为他是给我开玩笑;但因为闲着没事,也就随便翻看起来,谁知越看越爱看。在他那里一个星期,我就看了7天,把1980年、1981年和1982年上半年的《河南日报通讯》全看了一遍。临走,我把《河南日报通讯》带回到家里. 1983年初,我开始掂笔写新闻报道.头一篇发表在《河南农民报》上,我是多么高兴啊! 从此以后,我就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一碰到新鲜事,就立即动手写稿. 这一年,我在县以上新闻单位发稿32篇,年终被县委评为优秀通讯员。 1984年秋,我又到县乳品厂当了“合同工”,先后担任通讯员、秘书和团委书记.我邀集了一些爱好新闻写作的年轻人,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梁牛 《新闻三昧》2005,(10):27-27
据媒体报道,新学年开学后不久,北京的王先生在他女儿所读的小学四年级的语课本中发现一篇名为《钱被风刮跑以后》的课,是曾刊登在某大报上的一篇通讯,从事多年新闻工作的王先生很清楚这是一篇“名”的假新闻,怎么会成了小学生的课呢?  相似文献   

15.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16.
1982年评选的全国好新闻中,有一篇受奖的通讯——《木器五厂得救了!》,这篇通讯,旗帜鲜明,切中时弊,表现手法别具一格。作者谢怀基原是辽宁日报工业部副主任,现为副总编辑。他平时沉默寡言,勤奋好学,给人的印象是老实巴交,可是一旦投入采访写作,就变得生龙活虎。他热情颂扬新人新事,勇于揭露四化建设中的矛盾,并探索解决的途径。他的名字,不仅为辽宁日报的读者所熟知,也在中央级报刊上同读者见过面。为改革者开道谢怀基从事新闻工作20多年,一直搞工业报道。他深深感到,多年“左”的影响,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党中央提出改革的方针后,他决心为立志改革的实干家  相似文献   

17.
我处理过的概貌通讯来稿中有一个共同的病患,那就是客观面貌描写得多,具体的、典型的事例少,给编辑工作增添不少麻烦。为此,谈谈我对概貌通讯的认识和如何写好概貌通讯。概貌通讯是指游记、散记、侧记、见闻等体裁的新闻报道。概貌通讯总的要求是从观感出发,通过现象揭示实质。具体说来就是既写客观概貌,更要写典型事例,决不能有此无彼。举一例子:某年春节期间,一位通讯员逛了××商场,写了一篇概貌通讯寄给我。我看后发现,他这篇稿就是犯了只重概貌描写,而放弃了抓典型镜头。如一开头。他就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这家商场门前车水马龙的美景,商场所在位置和那典雅的建筑。当写到商场内部时,始终没有采撷一个顾客购货的镜头。真不知这位通讯员写此稿的目的何在。后来,在这位通讯员的邀请下,我和他一同走访了这家商场。在去之前,我请他先介绍了这家商场在服务上有何特点。让他介绍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情况研究此文的主题思想。一天,我们走访了这家商场,参观了商场经营的商品,访问了一些热情服务的售货员,还当场采访了几位前来购货的顾客。我们了解到,这家商场的小百货柜台,商品品种由去年的四百多种增到了一千四百多种。由于他们货全服务好,只这个小百货柜组,一年销售额竟达三百多万元。我们又和这家商场的经理进行了座谈,这样既掌握了总的情况,又抓取了典型事例,写起来就得  相似文献   

18.
一篇《神眼》,一篇《大炮上刺刀》,双双编入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法卡山一日》散文集。那年,他不过十八岁,还是个新兵。接着,五年间,他采写的《追踪一首战地诗引出的故事》等六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又相继分别获得国家、省级好新  相似文献   

19.
榆林记者站王忠杰采写的通讯《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是一篇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生动具体、反映问题深刻的好通讯;是一篇清“左”破旧、搞活经济的生动报道。这篇通讯,曾受到编委会领导的表扬和读者的好评,荣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2等奖。这篇通讯有哪些新鲜、浓郁的陕北特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在选择主题和材料上,具有陕北新颖而独特的特色。凡是熟悉陕北  相似文献   

20.
一篇人物通讯,通过报道特定人物的先进事迹,宣扬一种什么样的思想?讴歌一种什么样的道德观念?推崇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或提出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提供一个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这就是它的主题思想。 主题是人物通讯的灵魂。一篇人物通讯的主题,像一根红线,把各种素材串连起来,形成一篇完整的人物通讯。 人物通讯的主题,是记者在采访、写作的过程中,经过反复酝酿,逐步形成的。写人物通讯,提炼好主题,是写作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把人物通讯写好,那就要在提炼主题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