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已成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具备了融入到有竞争力的国际或国内供应链的能力,但是要想成为供应链的主要成员乃至核心成员,就必须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服务"转型.与制造直接配套相关的服务首推"物流服务",作为中国的制造企业,进行物流外包是提升自己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实力的非常关键的战略举措,也是中国作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知中国,服务中国”:张伯苓的南开大学办学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伯苓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大学校长,从事教育事业长达50年之久.他在建立中学的基础上,创立了南开大学和小学,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他推陈出新,锐意改革,在创办南开大学的过程中,经过缜密的思考、艰苦的探索,把南开大学发展基石牢固地建立在中国社会深厚的土壤中,"知中国,服务中国"成为南开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本文探讨了这一办学特色的形成、内涵及其现实意义,对当下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制造业技术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国智造"成为当前制造业热点。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需要有"工匠精神",这就要求担负职前教育重任的高职院校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本文结合高职教学实践,对培养高职生的"工匠精神"核心素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经济的发展维持都离不开制造业。目前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积极调整对策来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三步走战略,为我国由制造大国跨入制造强国行列,提高产业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指明了方向。实施"中国制造2025",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如何快速有力的对接"中国制造2025",服务中国制造发展,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仍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是发展国民经济、保障国家安全、改善社会民生的重要基石。2015年5月,我国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并提出了制造业强国崛起的"三步走"战略。作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万能钥匙",制造业强国的崛起离不开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通过分析"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现实背景、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提出了加强职业教育顶层设计、实施现代学徒制、推进具有行业背景的普通高校向应用科技大学转型、加强校企合作和促进职业教育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刘小勇 《职教通讯》2017,(23):36-38
"中国制造2025"是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业振兴的战略规划,是中国制造业进入强国行列的行动纲领。在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如何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技术技能人才,已然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课题,其重点主要体现在培养学生适应"中国制造2025"的职业素养、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7.
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的排序上升至第二位,2011年依然保持着这一位置.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跃上世界舞台,"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全世界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9.8%,大多数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 然而,光环的背后亦有隐忧:中国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具有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自主品牌和知名产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已是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如何重塑优势、再创辉煌,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答案就是,必须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服务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服务贸易不仅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也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标准.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和自由化程度的加强,更加凸显了国际服务贸易的作用.我国服务贸易长期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发展水平低且不平衡.随着全球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加快.我国面对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风"设计已蔚然成风.08奥运的精彩开幕,使中国风设计找到了新的坐标和起点,也让令世界着迷的中国符号更加深入人心.本文从"中国风"设计产生的背景和根源入手,对"中国风元素"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中国风"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论述,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国风"设计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各类资讯和大量文献表明:世界正处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机器人等技术的重大突破正在重构制造业技术体系,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方向。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中国制造2025》为中国制造实现"中国创造"指明了方向。中国工业进入了"机器换人"时代,职业学校机械大类专业对接产业转型升级,精心设计、开设实践平台课程《机器人拆装与编程》,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培养满足制造业创新需求的、生产第一线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多样化技术技能人才,这些要求使得职业学校专业升级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海外“中国学”与中国“中国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义而言,海外研究中国者在过去统称为"汉学",现在则称为"中国学"。目前,鲜有中国人自谈中国学,而在美国则有美国学,不仅有研究群体,而且有学科体系,并在著名大学开设有相关课程,可授予学位,因而中国人也不可不谈"中国学"。"中国学"如果作为"学",就与其他学一样,不可能包罗万象,而是应有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体系。中国人要与世界对话也必须回答:中国学是什么?中国学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中国学?本文将围绕以上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黄祸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是不同时期西方针对中国提出的理论。其内容差别很大,有的甚至是自相矛盾,也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它在西方的影响极其深远,它代表了不同时期的西方人对中国的观点。对中国有较大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际社会”在国际关系学的学理上具有特定的含义。中国加入其中的国际社会,并不是世界各国在价值观和制度上都获得了一致认同的“同质性国际社会”,而只是全球化深入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念和制度仍呈多元且力量严重不对称的国际社会。中国所加入的国际社会,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和集合体。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中国英语也日益形成。本文阐述了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的区别,对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及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要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的科学内涵,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弄清与其相关的若干重要概念.那么,从理论上搞清楚“模式与中国模式”、“特色与中国特色”、“一般原理与中国特色”、“国际经验与中国特色”、“经典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些重要的概念,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在这个以英语为国际性语言的时代,"中国英语"这一概念使我们仍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化身份。由于东北民间故事集中体现了汉语的语言和文化独特性,其英译对"中国英语"的研究很有价值。本文以美国著名翻译家劳伦斯·韦努蒂所提出的翻译理论为指导,以笔者的笔译实践为基础,讨论在东北民间故事英译过程中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度",才能获得通达晓畅且兼具文化身份的"中国英语"。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理想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和思想核心之一,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备受推崇。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外,更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环境密不可分,研究中国历史上理想人格的发展,对于构建当前我国理想人格,引导国人良好的精神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湖南古代有五个人才发展波峰期,近代更出现了前后相承的五大人才群体,为扳转历史航向,引领中国大步迈向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湖南是一个人才大省,被称为中国的“人才首都”,其人才数量之多、品格之优、贡献之大、影响之深、兴盛之久,成为人才发展史上的典型范例,因而也是研究人才成长与发展规律的最好样本。  相似文献   

19.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毛泽东为强调“全新中国”政治构想所推出的“全新文学”构想,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乌托邦意识.从其乌托邦意识形成和表现来看,农民子弟身份和浪漫主义诗人情怀强化了毛泽东文化实践和革命生活中的乌托邦色彩,直接影响到《讲话》“政治文本的文学想象”品质形成;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来看,《讲话》是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一次文学艺术方面具体出演,演绎的是社会发展形态的构想与展望,服从于毛泽东关于社会发展的乌托邦想象;从20世纪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角度来看,《讲话》所包含的乌托邦意识表现在对民族国家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共鸣式叠合的理性诉求,是对历史的自行展开过程的一种高清度的把握.毛泽东借用乌托邦思想所显示的不满现存、指向未来的努力,使《讲话》文本和全新文学实践保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张力,体现了超越时代的历史性追求.  相似文献   

20.
杨艳 《海外英语》2011,(15):167-169
该文探讨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及表现形式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分析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不规范或不符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是由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所致;而中国英语是规范英语,是英语在国际化过程中与中国特有语言文化接触融合的产物,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内涵,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及推动作用。虽然二者之间有很大差异,但并无严格的界限,在某种程度上,中式英语的一些说法是可以转化为中国英语,这种转化将有利于我们更准确地使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