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岚 《山东教育》2011,(28):39-4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计算在"数与代数"这一学习领域中。《课标》在对第一学段的内容标准进行分  相似文献   

2.
正教材简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是在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掌握图形的含义和大小比较,单位面积等知识基础上学习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使学生的空间观念、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解决简单几何图形问题的能力,也为他们在以后的平面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目标 1.小组合作,通过有序观察,动手实验,合作探究发现、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小学阶段积累一定的数学模型思想,并逐步体会数学建模过程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重要体现。笔者在引导学生"探讨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时渗透了数学模型思想,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算法,构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模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树立新理念,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吃透文本,讲究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主体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一、巧妙导入,激发计算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导入新课,是新授课的首要环节。依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巧妙地创设导入情境,课堂伊始就  相似文献   

5.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用符号、公式、图象等数学语言表现生物学现象、特征和状况的方法称为生物数学模型方法。《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能够领悟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算法多样化"这个提法在数学教学中本来就存在诸多争议和分歧,《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慢慢淡化了这个概念。不同教师对"多样化"的含义见仁见智,存在各种解读和诠释,带有灵活性和模糊性,这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造成了不良影响。小学阶段的计算方法和算理一定要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和符号意识,发展运算能力,初步形成模型思想。应减少单纯的技能训练,避免繁杂的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因此计算教学过程中应先帮助在感悟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再让学生进行必要的计算训练,才能形成真正的计算技能。下面就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为例,说说如何在低年级教学中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数学模型,提高计算技能的?  相似文献   

8.
【案例背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数学三下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了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一内容是学生学习面积计算的起始教材,也是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面积计算的基础,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数学模型是描述一个系统或性质的数学形式,具体形式有图形、数据表、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将“模型”知识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领悟系统分析、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要求. 一、高中生物教学中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在新课标生物必修3的第4章《种群和群落》中的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中,教材以“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为例,构建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万兆荣 《广西教育》2013,(9):70-70,82
数学建模是建立数学模型并用它解决问题这一过程的简称,它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助于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和作用。笔者以《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建构数学模型。一、数形结合,展露"1"【片段一】师:你能猜出"34%+%16"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计算模型与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比较,从方法论角度解释了计算思维有别于实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不同之处。着重分析了学习模型的一些理论和方法特点,针对大数据的应用,探讨学习模型在适用范围、性能效率以及属性特点等方法论方面的性质。对于学习模型产生结论的PAC形式做了重点讨论,这是计算思维所蕴含的丰富矿藏,也是当今创新的重要思想来源和技术动力,需要在教学中予以充分的关注和启发。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展开探讨,以促使我们扎实有效地开展有关计算内容的教学,为学生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3.
郭伟 《教育教学论坛》2012,(29):194-195
建立"数学模型"就是要利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对数学进行探究,把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轻轻松松地学习数学,提高学习效率。一、理解掌握建模概念及"数学模型"的含义;二、进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建模"的兴趣;三、掌握数学学科的本质,构建"数学模型";四、建立数学模型,利用模型求解。  相似文献   

14.
<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数学强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意味着解题能力,或者将实际情境转化为数学模型来处理的能力,还应包括善于用数学的思维、数学的方法去发现问题、考虑问题的能力。情境教学,正是给学生在枯燥的计算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让计算课堂"活"起来。一、以"用"引"算",生活情境唤起计算经验  相似文献   

15.
张静 《贵州教育》2012,(8):40-44
课例背景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小学六年制教材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初步理解周长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主要任务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习"理解"文本语言承载的含义和语言表达形式的密码,即言语发现;二是学习在听说读写活动及文学活动中"运用"语言,即言语表现。下面笔者结合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运用以下策略在高段阅读课堂展开以"语用"为指向的教学,使  相似文献   

17.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快速的计算能力,这对进一步学习和今后的生活与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计算差错多,准确率低,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严重干扰着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教师的正常教学,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种错误归咎于学生"粗心""马虎"等,其实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案例一:《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片断 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复习了面积含义和面积单位后,用两个3&#215;5和2&#215;7(厘米)的长方形引出学习面积计算的必要性后.引导学生探究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计算教学以掌握计算法则、形成计算技能为目标,局限于抽象的数与数之间的机械演绎、推理。学生因计算枯燥而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讨论稿)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给计算教学注入了新的血液。它要求教者既要重视以计算技能为重点的认知目标,又要关注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发展性目标,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下面就计算教学如何贯彻落实《标准》精神,谈本人几点体会。一、计算材料的提供:变教师简单给出为学生参与提出,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传统计算教学中,计算题往往由教师…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体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数学模型,一般地说是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符号和语言,概括或近似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一般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和语言表示问题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验证结果。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具有深远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