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教材分析 本模拟实验中以含有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以NaOH溶液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由于酚酞遇NaOH显粉红色,学生可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由无色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NaOH分子扩散进入“细胞”的过程;再通过测量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细胞”的深度,获得相应数据。  相似文献   

2.
胸腺和骨髓为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称为一级淋巴器官.淋巴祖始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T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成B细胞.这些分化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进入血液或淋巴管进行循环,到达淋巴结和脾脏,遇抗原后而增殖并进一步分化成为效应淋巴细胞,执行特异免疫功能.淋巴结和脾脏是免疫应答的重要场所,称为二级淋巴器官.  相似文献   

3.
知识梳理1.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不同,可分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O、C、H、N、P、S。2.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包括核酸、糖类、脂质、蛋白质等有机物和水、无机盐等无机物。其中水最多,蛋白质其次。3.用斐林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紫色或紫红色)反应。苏丹III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IV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4.蛋白质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含有P、S、Fe等。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种类约20种,通式如下:氨基酸的结构特点:至少…  相似文献   

4.
通过文献检索和动手实验发现教材中"碘遇淀粉显蓝色"的结论有失偏颇。实验结果表明碘遇淀粉显色与多种因素有关,碘遇直链淀粉变蓝色,遇支链淀粉变紫色,遇混合淀粉则显示蓝与紫之间的混合色。分析了鲁教版化学九年级教材(下册)一个演示实验中"碘遇淀粉显色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并对现行化学教材和生物教材中对碘遇淀粉显色现象的描述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韩军 《中学生物学》2011,27(9):42-43
《高中生物选修1》中"酵母细胞的固定化"的实验,实验方法来自编者的深思熟虑,非常合理;实验数据来自反复论证,科学精确。学生分组实验正常开设,学生做实验的兴致很高,但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也发现如果严格按照课本操作,会遇  相似文献   

6.
打开唐诗,我们会发现有一批“访××不遇”题材的诗歌,很有名的就有孟浩然的《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王维的《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李白的《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益的《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  相似文献   

7.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内容,《分子与细胞》第六章中的一个模拟实验.实验中以含有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以NaOH溶液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由于酚酞遇NaOH显粉红色,学生可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由无色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NaOH分子扩散进入“细胞”的过程;再通过测量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细胞"的深度,获得相应数据.学生经计算、比较不同体积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可预测细胞表面积、体积之比与细胞代谢、物质运输的关系,进而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本实验,原理清晰易懂,但操作中仍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8.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内容,<分子与细胞>第六章中的一个模拟实验.实验中以含有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以NaOH溶液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由于酚酞遇NaOH显粉红色,学生可通过观察琼脂块"细胞"由无色变成粉红色的过程,了解NaOH分子扩散进入"细胞"的过程;再通过测量NaOH扩散进入琼脂块"细胞"的深度,获得相应数据.学生经计算、比较不同体积琼脂块"细胞"吸收物质的速度,可预测细胞表面积、体积之比与细胞代谢、物质运输的关系,进而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本实验,原理清晰易懂,但操作中仍有不少值得思考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北师大版的教材《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3章第3节中“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实验,其中建议先制备酚酞琼脂块,用酚酞作酸碱指示剂,将体积大小不同的酚酞琼脂块放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利用酚酞遇碱为红色的原理,说明细胞体积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由于本册教材为初一年级新生使用,该阶段的学生没有接触到化学知识,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物教学》2017,(10):55-56
<正>"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6章第1节的模拟实验,是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重要实验。在实际操作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该实验还存在一些值得探究的地方,于是尝试对其进行了改进与创新。1原实验分析1.1原实验设计思路(1)用不同大小的含酚酞的琼脂块模拟不同大小细胞,用NaOH溶液模拟被细胞吸收的物质。(2)由于酚酞遇NaOH变紫红色,因此以琼脂块中变红区域作为NaOH扩散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1.
凡人遇仙在仙话小说中有平地遇仙、山林遇仙、洞穴遇仙、水上遇仙等几种类型,家内遇仙是平地遇仙的主干。家内遇仙小说的鼎盛期在唐、五代十国时期.唐代的家内遇仙表现为小说主角的无意遇仙.唐代女性和男性的家内遇仙都自成特色。五代时期.小说主角必须焚香诵经、辟谷修道才能遇仙.改“无意造”为“有意求”.突出宣扬了修道升仙的神仙道教思想。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与陶渊明皆有"士不遇"题材的赋作传世,然而二者的境况却有极大的差别。本文通过分析当时对"士"与"不遇"的界定来探索董仲舒、陶渊明二人自身"遇"与"不遇"的矛盾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向日葵的茎部有一种奇妙的生长素。一遇光线照射,生长素就会转移到背光的一面去,并且刺激背光一面的细胞迅速增长。于是,背光一面就比向光一面生长得快,使向日葵总是向着太阳。  相似文献   

14.
媒体热词     
《四川教育》2010,(9):3-3
N年不遇“50年不遇”“60年不遇”“80年不遇”,一直到现在的“百年不遇”。“N年不遇”,是国内媒体的高频用词之一,也是受灾地政府通报灾情时的惯用语。但随着越来越多的“N年不遇”接连不断的出现,我们不禁要问,真的有这么多“N年不遇”吗?  相似文献   

15.
在被称为“一代之文学”的汉代辞赋中,自始至终都贯穿着“悲士不遇”这一主题,其原因何在?本文从三方面论述汉代辞赋中悲士不遇主题的成因。首先,士人的不遇是悲士不遇辞赋产生的现实基础。其次,对“遇”的强烈渴望和由此产生的强烈的不遇之感是悲士不遇之辞赋产生的主观原因。第三,辞赋是汉代士人表达其不遇情怀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16.
“士不遇”是汉人屈骚解读的突出主题。汉代的仿骚、悼骚作品往往通过对屈原经历遭际、思想行为的演绎和选择、议论和评价,突显出屈原怀才不遇的命运悲剧;流波所及,文坛上出现了大批以“士不遇”为主题的散文和赋。共同汇成了汉代文坛“士不遇”的洪流强音。“士不遇”悲情既是屈骚所固有的情感内容,也是汉代士人对自己乃至千古士人悲剧命运的思考结果与屈骚悲情共鸣所撞击出的耀眼火花。经汉人的屈骚解读,第一次把“士不遇”主题彰显于汉代文坛而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士不遇”主题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7.
鲜花的妙用     
实验原理:利用一些植物遇酸或遇。碱显示不同的颜色的性质,来检测一些物质的酸碱性。  相似文献   

18.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是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第6章“细胞增殖”中的模拟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方案是用含有酚酞的琼脂块模拟细胞,被吸收的物质用NaOH模拟,酚酞遇NaOH显示紫红色,利用色带的宽度来确定NaOH扩散的深度,通过计算得出不同相对表面积的琼脂块吸收物质的速率,间接说明细胞物质运输的效率能限制其长大.实验过程中发现该方案操作繁琐,实验现象不稳定,正确的实验结论不易得出,经过多次实践后笔者运用数字化实验改进了实验的不足,直观观察到实验数据,获得明显的实验效果.  相似文献   

19.
2009年7月22日,整个长江流域观赏到了500年一遇的日全食奇景,让不少人过了一把“仰望天空”的瘾。日全食往往可遇不可求,数百年或许才有一遇,而且由于地域、气候等关系,转瞬即逝,因此能欣赏“天狗吞日”的震撼场景,实属三生有幸。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少年犯罪不断低龄化,理论和实践上提出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和完善非刑处遇措施两种应对方案。但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有违未成年司法改革的轻缓化政策指向,非刑处遇体系的立法构建远水难解近渴,现实而紧迫的应对措施应当是实现非刑处遇的司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