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自己搞点智力投资,今年我自费订阅了好几家新闻期刊。乡间有句俗话叫“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于是我就从封面、封底到内容直至印刷、装订诸方面进行了比较。我发现,《新闻知识》在众多的期刊中算上乘的。其一,认真办。每期刊物无论封面设计,题图穿插,文稿编选都不忘其宗旨,是比较切题的。她既是一册新闻理论的探讨,更是普及新闻知识的工具书,而着眼点始终顾及全国庞大的  相似文献   

3.
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的确是个奇人。虽然她年仅五十一岁,却敢自称是“政治访问之母”。她的自吹自擂居然还没有人公开表示异议,可见她确有令人折服之处。法拉奇自幼入医科学校,但十六岁时就给报纸写稿,对新闻很感兴趣。1950年二十  相似文献   

4.
5.
从电视连续剧《华罗庚》中,知道了编剧之一顾迈南的名字,又在北京晚报连载了七十多天传记《华罗庚》中,加深了对作者顾迈南这个名字的印象。听人说,她应上海和河北两家出版社之约,用业余时间写了几十万字的《中国当代科学家奋斗之路》和《华罗庆传》两本书,一种钦佩、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而且萌发了访问她的强烈愿望。初识“迈男”去年初冬的一天下午,我在新华总社办公楼里找到了她。她中等身材,操一口普通话,言谈之中显露出山东人的豪爽、耿直。在静静的办公室内,只有她一个人在伏案疾书,神情专注。当她知道我是专程专来访她时,连连摆手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你还是  相似文献   

6.
1992年12月9日凌晨,全世界都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非洲之角索马里,并将焦距调到首都摩加迪沙附近的一片海滩上。1800名美军作为联合国多国部队的开路先锋此时正乘坐直升机或两栖登陆艇离开海上的战舰,朝战乱不已的摩加迪沙进发。 美军在登陆时没遇到任何武装抵抗,却遭到近百名新闻记老的“突然袭击”。早已等候在此的记者们用闪光灯和聚焦灯将黎明前的海滩照得如同白昼,并将美国继海湾战争以后的又一次重大军事行动通过电视向全世界作了现场报道,让亿万观众及时看到了那扣人心弦的画面。  相似文献   

7.
大众日报社一向重视新闻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业务建设,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和造就人才。途径之一就是不断地创办新闻业务刊物。据查考统计,半个多世纪以来,本社仅铅印的对内、对外业务刊物,就不下十五种。其中,迄今仍编辑出版,发行范围广,在报社内外颇有影响的,当首推《青年记》。  相似文献   

8.
牛大姐——新华社高级记者,著名女摄影家牛畏予,捧出了厚厚的一叠照片. 我坐在她的住室里,一张一张地翻阅着。这位摄影艺术家的家十分简朴,屋子里挤满了书架,迎面挂着鲁迅的字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作孺子牛”。没有任何名贵的陈设,引人注目的“装饰品”是来自边疆或农村的牦牛角、穿山甲皮、树木化石、小葫芦,甚至普通的石块。这一切,反映出她独特的情趣和经历。  相似文献   

9.
199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及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时,曾见北京、上海、杭州的报刊刊文说:二战时采访欧洲战场的中国记者唯独《大公报》肖乾一人。1999年1月27日晚19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报道肖乾九十华诞及新华社1月27日向全世界发《肖乾九十华诞及肖乾文集出版》电讯稿,又都称肖乾是亲临欧洲战场采访的唯一的中国记  相似文献   

10.
94年元旦带给《中国日报》、《中国医药报》和《文化月刊》的三位记者的新年礼物,不是贺年卡和BP机上“新年快乐”的问候,而是被拔下的一撮黑发和膝盖关节的红肿。 12月29日,国际贸易中心状告近一年的吴祖光侵害其名誉权案,终于在朝阳法院公开开庭审理。这三位为各自报刊而来此采访的记者,因没有接到法  相似文献   

11.
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采访对象,这是每个新闻从业人员的必备素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不少报道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失实之处,不仅违背了新闻报道原则,而且还欺骗和误导了公众,危害极大。出现这种现象,除了少数是记者有意之外,大多是因为记者产生的“想象力”所致。笔者在本文列举几例由记者的“想象力”制造出的“新闻”,给社会、公众所造成的影响,以引起新闻工作者的重视,让新闻更“真”、更“实”、更具公信力。  相似文献   

12.
薛仁 《军事记者》2008,(9):21-22
从1998年抗洪到2003年抗击“非典”,再到2008年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救援,伴随着突发重大灾害的频繁发生,非战争军事行动已日渐成为我军的一种常态。作为军事新闻传播的主体力量,军事记者理应应时而动、顺势而变,在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宣传报道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全面提高能力素质,真正肩负起职业和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3.
翻阅《中国十大名记者》一书时,偶然发现频频著文于《人民日报》的陈柏生是位老太太,敬佩之意顿生。去年11月,我有幸听她授课并采访了她。北京的11月寒风袭袭,雪花飘飘。那天,我早早赶往授课地点,脑子里勾勒着这位被国务院评定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有突出贡献、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被载入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传记》的《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的形象。真正看到柏生,第一感觉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个子不高,身穿黑呢子短大衣,齐耳的短发,随身背一沉甸甸的黑包,迈着匆匆的脚步,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相似文献   

14.
女记者:我的梦想与骄傲韩小蕙尽管我已出的5部书全部是文学作品,然而在公众场合,每当我被介绍为“女作家”时,我总是更愿意说:“我是记者和编辑。”这是因为我非常热爱自己的职业,同时以它为自豪。我一点儿也不认为记者低于作家,新闻界低于文学界。人的高下,可以...  相似文献   

15.
宿舍里住进一个男军官 走进军事记行列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报社调我时只见其,没见其人,直到调档案时才知我的性别。经过一波三折,我成为《火箭兵报》的一名军事记。到报社上班的第一天,有个男记就对我说:“女人当军事记,麻烦!”第一次下部队采访,就不幸言中。  相似文献   

16.
2000年4月15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全国新闻界108名记者相聚在内蒙古科尔沁荒漠的沙土地上,亲手植下一棵棵代表生命与活力的长青树,种下一片代表着全国55万新闻工作者理想和信念的“中国记者林”。科尔沁(骑着马的射手),一个幽远而神奇的名字。它将大漠风光和草原风情融为一体,孕育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它的北部为绿色的科尔沁草原,它的南部为茫茫的科尔沁沙地。据有关专家测算,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沙地正以每年150米的速度威逼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如不迅速有效地遏制土地沙漠化,风沙将会紧逼首都北京。据中央台电视新闻报道,沙漠的拍摄地丰宁县距北京怀柔县境仅18公里,距天安门广场直线不过80公里。沙漠是地球的癌变,它正不断扩张蔓延,吞噬着绿色的生命。它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同时也唤起了新  相似文献   

17.
在记者这一行业,年轻的我不过是一只“菜鸟”.关于暗访报道,我既没有做过“卧底”,也没有曝光过巨大黑幕,只不过做过几次体验式的暗访报道.不过,也正是几次暗访经历,在尚不算长的记者生涯中最让我刻骨铭心. 暗访记者得像个“演员” 在很多报社,暗访报道一般属于机动部或热线部,因为它属社会热线新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三、“快,快给妈妈一杯水!”这是1983年11月30日。刘振敏12岁的女儿双双从20点的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里听到了中国代表团访日归来的消息。那是妈妈的声音,妈妈回来了。她给妈妈倒满一杯开水,然后静静地等妈妈。楼道里一有脚步声,她就满怀希望地把门开开,可是每一次都又失望了。刘振敏出国以后,家里就剩下女儿双双一人.她怎么能不牵肠挂肚!这天下午,飞机18点零5分在首都机场着陆,她跑下飞机,直奔候机室,抓起电话向中央台传回了代表团胜利归来的述评稿子,赶上了20点的联播节目。只争朝夕,这是刘振敏的作风。比如那次她参加吴学谦外长宴请日本驻华大使的招待会,散会后她赶回中央台把现场报道的录音磁带整理好,交给有关编辑,已是第二天早晨1点多了。她恨不得一  相似文献   

19.
于岸青 《青年记者》2013,(10):87-90
大众日报社在战争时期,与多名外国友人有交往,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来自德国的汉斯·希伯,他也是抗战后来鲁南的首位外国人。现在,希伯仍然长眠在位于山东沂南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另外两个,一个是来自美国合众社的罗尔波;还有一个在大众日报社史上留下了诸多痕迹、却极少得到回忆的外国友人是来自美国的女记者葛兰恒。  相似文献   

20.
西方自由化思潮,向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特殊战争。在两种不同价值观的长期较量中,以多种传播手段为主要战争工具的媒体轰炸,使新闻记者不知不觉地被推上了没有硝烟的战场。在这场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