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媛 《文化学刊》2008,(2):103-107
宋、齐是南朝初期建立的两个政权,其宫廷音乐机构建设基本上与魏晋一脉相传,且为南北朝其他政权宫廷音乐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宋、齐时期,在宫廷俗乐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它使魏晋时期的清商乐发展成为风行南北朝的清商新声。  相似文献   

2.
正在唐人的笔下,江南的意象不断被呈现与赞美,使江南变为一种文化的象征,成为唐人心中的桃花源。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历时270多年的"南北战争"。在南北朝两百多年的动乱后,隋朝统一了南北,在隋朝38年的国祚中,又有一半时间是在征伐和内乱。我们常说,唐代是中国融合的时代,这不仅仅是多民族间的融合,还包括南北方汉族之间的融合。毕  相似文献   

3.
庾信(513—581)生活在南北朝时代的末期。他亲历了梁王朝由安定而动乱、而濒于覆亡的破败过程,也目睹了西魏、北周和隋的变迁。庾信置身于历史转折时期这几个富于戏剧性的高潮,内心体验异常丰富而深刻。作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用他所擅长的诗、赋、文,生动地层现了这一切。他的作品是我们窥视他的遭际和心灵的窗口。他以作品中鲜明的枯树意象体现出悲怆老成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4.
鲁迅《文化偏至论》的旨归不是批判文化发展的偏至,而是通过中西"人"观念的交流确立"立人"的问题,但这并没引起学界关注。《文化偏至论》中西"人"之观念的交流和对话在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机制中形成,它构建了鲁迅作为节点而体现的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规约了鲁迅进入文学,并对此后鲁迅的翻译和文学创作产生了持续性的影响。这种因观念而搭建中西文学间的关系被称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透视《文化偏至论》所蕴含的第三关系,不仅可发现鲁迅进入文学的特殊性,也对比较文学学科范式研究的深入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索罗金和他的元曲论李明滨俄国汉学家索罗金在七十年代以发表《十三、四世纪的中国戏曲》一书而成为俄国和前苏联最有名的元曲研究家,同时也引起我国同行学者的注意。元曲在俄苏的翻译与研究“凡是在上个世纪或者前不久到过中国,而且将其见闻形诸文字的欧洲人,恐怕不会...  相似文献   

6.
北魏皇帝的巡幸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个突出的历史现象。北魏诸帝的巡幸不仅有安邦定边,宣扬国威,抚慰百姓,观风问俗等巡幸本身的特点,更有着宣扬汉化,标榜正统等特有的时代特征,且皇帝巡幸侧重点的不同反映着北魏历史的阶段性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新形势下,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典型论断有"全盘西化论""夸大文革论""美化民国论""苏联解体论"及"告别革命论"等。这些谬论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借口"重新评价"历史、歪曲近现代世界及中国发展的历史所"发明"出来的结论,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在社会上导致了严重的消极后果。必须警惕这种思想继续泛滥,彻底粉碎其图谋,为社会主义建设在思想战线上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8.
《文化学刊》2011,(4):98-98
黄前程在《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撰文指出,文质论是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文质论源于孔子“文质彬彬”的君子人格这一观念,君子人格是中国文质论思想的原型。自汉代起,治道文质论成为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内容和政治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吴迪 《文化学刊》2016,(4):88-93
儒家思想是影响中国最深最广的思想文化,在中国历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有人将儒家同佛教和道教并称为三教,称为儒教或者孔教。但是儒家思想同佛教、道教等宗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儒家思想不崇尚神祇,不建构虚幻世界,重视教育,其思想来源广泛而多样,具有明显的非宗教特征。因此,认为儒教思想及其文化是一种宗教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0.
帕克在《美学原理》一书中以一章节的内容分析音乐与美学的关系,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以东野主人对话秦客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帕克与嵇康的观点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在于,帕克提出"音乐美学",认为音乐具有感情色调,音乐所激发出来的感情是主客体的统一,音乐是模仿自然的;嵇康提出"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不具有感情色调,音乐所激发的感情是主体特有的,音乐是自然的。两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都认为音乐是客观的,主体在音乐审美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音乐具有客观规律,乐音能引起主体的感情,但有时只是一种直观的感受。  相似文献   

11.
北齐是在南北朝时期仅存在二十七八年的一个小国,但其在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上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且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本文主要将通过对北齐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的梳理,阐述北齐时期宫廷音乐机构设置的特点,及其对隋唐燕乐和唐大曲的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感知(知觉)问题无论在胡塞尔意识现象学还是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中都有着基础性的地位。胡塞尔对感知定义的多义性,引起了后世关于感知是否为意向性行为的争论。梅洛·庞蒂从胡塞尔后期的"生活世界"出发,结合海德格尔"在世界中存在"的思想,在生存论层面建构起的"知觉现象学"也与世界存在模糊性、暧昧性。两种观点的相似性不仅受二者不同理论维度的影响,亦受感知(知觉)与世界的紧张关系所左右。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生存论的角度阐释马克思主义否定观,并在阐述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否定观的内在价值,突显其对时代发展的积极意义。否定观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本文认为,生存论能比较客观、具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而马克思主义否定观也在实践层面突显出生存论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为了说明这一新的思维范式,作者列了公共政策科学导论和公共政策本质论、系统论、信息论、策划论、决策论、执行论、控制论、评价论、实现论、方法论、组织论、民主论、发展论共十四论(章),分别作了具体的论述,从而建构起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科学新体系,表明我国公共政策科学正在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明代文学中的六经论为切入点,分析六经论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包孕的意义.明初,六经论具有因心以求经的特点,追求人心与天地的内在平衡.台阁文学时期,力图统合理学思想与官方意识形态,更强调六经的政教性质.前七子以对史传文学的强调指斥六经诸儒之言,后七子用理事论否定六经在文学中的作用,共同将六经悬置起来.王阳明创为心学,直接导致"糟粕六经"风尚的出现,本色论成为明代六经论的新论述.文法论则用文学的方式解经习经.  相似文献   

16.
张胜友创作论苏浩峰10年前,张胜友以其饱含忧患意识、富于批判锋芒的报告文学,在我国当代文坛崭露头角。曾几何时,他又以渗透着强烈的革新意识和超前意识的影视政论作品,引起社会关注,再度饮誉文坛。显然,张胜友的创作已进入自觉的成熟期,形成了以气势美为基本特...  相似文献   

17.
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问世20余年来,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取得的成就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面对这一现实,福山也对其"历史终结论"进行重新反思。我们也有必要对一些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观点,准确定义政治合法性,客观认识"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8.
至少从公元前21世纪初前后的大禹时代开始,华夏大地上就已经出现初步统一的局面.商、周以后人们的"中央"意识和统一观念不断加强,即使在春秋战国时期,象征统一的周天子也始终存在,各诸侯国纷争的主要目标都是统一天下.中国传统文化中从不存在某一部分可以自外于中国的内容,甚至南北朝和五代时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方国,也都以统一全国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早年接受源自西方、并经日本改造的"文明"论话语体系时期,已体现出他修正"文明"论中欧洲中心主义的自觉。1920年前后,梁启超在克服早年的"文明"论话语的同时,形成了与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话语明显有别的"新文化"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解读,认为"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出路所在,应将其作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广泛在实践中予以综合利用并不断丰富发展。剖析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理论的八大核心理念,即:城市发展论、历史资源论、科学保护论、渐进更新论、整体设计论、文化传承论、发展协调论和社会支撑论,并结合南京城市规划实践的思考逐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