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永红 《文化学刊》2011,(3):166-169
宗教信仰是民族文化的源头和母体,由于特殊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民族历史文化,陇南地域的白马人主要信仰天地日月以及山河树木等自然神和祖先神,体现了古老民族宗教信仰以自然崇拜为特征的原初性,而陇南地域汉民族的宗教信仰也体现了相似的特征,这种相似性不仅体现在信仰的神灵大多相同或相似,而且信仰的仪式和祭祀的方式也基本相同,部分宗教造像中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也体现出趋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应是古代氐羌文化的白马藏族宗教文化与汉族宗教文化在陇南地域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连晨希 《文化学刊》2023,(1):223-226
祭祀礼仪作为“五礼”之首,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政治功能和文化价值。祭祀活动就是通过具体的礼仪形式来表达祭祀者的诉求。在清代,采用的是满洲祭礼和汉族祭礼并行的模式,满洲祭礼的全族性与平等性,无法像汉族祭礼那样彰显皇权至尊。清代满洲祭礼发源于满洲民俗与宗教信仰,在入关之后,清代帝王在保存满洲民俗和宗教特色的基础上,对祭礼进行了改造,在皇太极于崇德元年(1636)称帝后,开始出现分流,部分祭礼向汉制靠拢。文章主要通过对满洲祭礼入关前后的缘起、收缩及流变情况进行分析,希望可以丰富相关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绕三灵”是白族特有的民间节日,节目期间有许多宗教和娱乐的活动。这些活动与相关神话传说、风俗和信仰仪式等,构成了白族文化的一个特殊子系统。通过这个节日文化系统,白族人民巧妙地处理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在对节日来源与性质的神圣叙事中,王权与民俗、白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也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作为一种节日文化,“绕三灵”集中体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文化创造力和巧妙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4.
屈肢葬是盛行于秦地的丧葬方式,这点已经得到田野考古的证明;岳麓秦简可从文献上证明这种丧葬方式的存在,且秦政府一直有意识地向关东地区推行之。岳麓秦简、里耶秦简中有数则关于祠庙设置及管理的材料,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秦政府对祭祀活动的重视。又里耶秦简中所见的祠先农、祠是传世文献所未见的祠祀门类,也是秦重视农业的一大体现。秦代对礼俗的重视反映其治国是礼、法并行而非惟法是从。  相似文献   

5.
在长沙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多次出现有关四方的词汇,它们绝大多数出现在巫方中。研究表明,这些四方词与商周以来出现的四方神、四方风、四象、四门乃至八卦等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与季候四时、睡虎地秦简《日书·病》中的五方,以及《黄帝内经》中的八风无明显瓜葛。它主要是延续了商汤以来流被中原和楚地的巫鬼信仰和淫祀习俗,以及盛行楚地的东皇太一崇拜等,反映出楚人对生存哲学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6.
南京高淳的“跳五猖”与“大王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思炎 《文化学刊》2009,(2):127-130
南京高淳县是鲜为人知的傩文化传承区,其傩舞、傩祭活动构成了地域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以祈福禳灾为追求的“跳五猖”和以驱蝗护农为要旨的“大王会”,分别以场次、步阵和“魁头”、祭仪成为当地傩舞和傩祭的代表。它们均以木雕面具为道具,以舞蹈和戏剧的方式,表现出民俗、宗教、艺术的一统,也表现出乡傩的古奥和神秘。  相似文献   

7.
高校宗教学教育的基本底线是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宗教不能干涉教育;而按照通识教育的方式来了解宗教,客观地、学术性地、中立性地介绍宗教,这是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形态的一种尊重。我们对信仰的多元涵括应该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是信仰所包括的范围不只是宗教信仰,它还有政治信仰、文化信仰、民族信仰,甚至科学信仰等;而这些不同层面的信仰之间可能会有些交接、有些关联,但是它们所涉及的领域是不一样的。我们处理宗教和教育的关系,需要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理论学说作为基本指导,进行对宗教界的正面教育和积极引导:一方面,宗教与高校教育的关系,涉及到我们的社会建构与宗教(以及宗教建构)的关系的统一与协调;另一方面,高校教育中客观的学术研究,即可以增加宗教的正能量,也可以批评或警醒宗教中负面性东西。这也应该是高校宗教学研究的基本定位。总之,高校宗教学研究要让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结合中国的国情,结合我们新时代的世情,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宗教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逃禅与脱俗:也谈苏曼殊的"宗教信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掘文学中的宗教价值 ,已然成为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中国现代文学 ,事实上是缺乏宗教的信仰与热诚的———即使是具有宗教信仰倾向的作家及其作品。本文从现代文学浪漫派先驱苏曼殊这一个案入手 ,透过苏曼殊人生与艺术作品的表象 ,揭示其宗教信仰的功利性与表象性。本文认为 ,苏曼殊只是一个以袈裟芒鞋为道具的浪漫主义者 ,其作品的宗教意象 ,更多是一种审美想象 ,并不代表苏曼殊人生价值与信仰的真正选择。宗教没有妨碍他追求爱与自由 ,而此二者 ,是他短暂生命为我们留下的美好精神。偶然的际遇使苏曼殊与宗教结缘 ,而宗教最终只是他逃避俗累、托身暂栖的处所。当然 ,佛教的“空” ,与他对人生的悲剧体验暗合 ,使他的文学话语多了一种借禅语佛理表达虚无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楚简中的诸"司"及其经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在楚地出土了多批卜筮祭祷简,其中常见有名为"司某"的神祗受到祭祷.据统计,大约有司命、司禄、司祸、司慎、司祲、司怪、司褨、司救等八种,它们通常并列出现,同时受祭,且居于天神"太"之后.本文认为,它们大多为天神,是以中官天极("太"太一")为核心的一系列星官,如司命、司禄、司慎、司怪四神.而司祲为主太阳云气之神,也与之有关.其它如司祸、司褨、司救之具体含义尚待进一步探索.对这些神祗的解读,有助于解决经学尤其是礼学研究中的某些问题.例如,<周礼>的成书时间和"六宗"的具体内容,历代聚讼不决,楚简材料似乎倾向于<周礼>成书不晚于战国中期,"六宗"当以王肃说为胜.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学一方面主张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又对西方现代文化提出了颇为严厉的批评,表现出了立足于儒家思想的基本背景、力图成就一个更为合理的现代性的理论意向。现代新儒学的基本理论意旨,是力图对反于相对主义、平面化和碎片化,以深度整合的方式将作为人类文化之基本形态的宗教、哲学、科学乃至艺术在精神归趋上统贯为一,使之收归于“仁心”。就处理宗教、哲学与科学之整体关系的基本取向而言,后现代主义与新儒家可以说是代表了面对一个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所可能有的两种正反相对的基本选择。如何在这对立的两极之间找到一条“从容中道”,以寻求人类更健康、合理的存在方式,值得深长思之。  相似文献   

11.
在人口老龄化的大背景下,随着现代医学临终关怀理念的多元化发展,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和方法逐渐引起学界关注。佛教各宗派对于临终关怀都有各自的理论与方法,净土宗以称名念佛为主的临终助念是其中一支典型代表。从宗教哲学角度来说,净土宗往生的时间维度指向来世,解脱和超越的临界性特征是净土宗的信仰基础,临终关怀则是其信仰的具体实践,佛教临终关怀为临终者与家属提供了宗教信仰层面的精神辅导。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时代要求下,本文在梳理净土宗临终关怀理念与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实现其在当代的积极实践,发挥宗教服务社会的正能量。  相似文献   

12.
<正>一、伊斯兰文化交流与构建中国在阿拉伯世界软实力的逻辑关系伊斯兰教对中国而言,原是一种外来宗教,唐代之后逐渐从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从宋至明,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来华经商,在中国长期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并繁衍,甚至有不少人熟悉汉族文学、思想及典籍。到了明清两代,以刘智为代表的中国穆斯林学者自觉地尝试思考儒家哲学和伊斯兰教义的互通之处,用汉语翻译、创作了一批中国伊斯兰典籍,这些典籍至今影响着中国穆斯  相似文献   

13.
海南海洋文化缘于南海而生,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海南人民的生产、生活、节日、信仰等民俗方面烙下了鲜明的印记。海南海洋文化与原生海岛农业文化、迁入农业文化等多种文化特质相互融合,具有价值取向的多元性、流变整合的缓慢性和表现形式的朴拙性等基本特征。当前,要大力拓展海南海洋文化,首先要做好海洋民俗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宣传工作;其次要推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开发海洋民俗文化资源;最后还要探索"文化+旅游"发展模式,丰富海洋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4.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服饰是民族文化之一,可以直观地展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情趣及价值观念等。本文以阐释日本传统服饰中的和服为中心,通过追溯和服的起源和发展,归纳和服的种类及特征,分析日本服饰文化中表现出的日本人的自然崇拜和神权信仰等宗教意识;日本人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重视并继承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以及日本人以崇尚闲寂古雅、纯粹风流为基调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王琴 《文化学刊》2011,(1):76-82
凤、夔常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关于古乐起源的神话传说之中,这并不是无端的想象或偶然的巧合,而是以象征的方式表达远古先民的乐观念,体现出以巫术信仰、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对乐观念形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生老病死是生命的自然过程,也与人们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等深度交织。丧葬制度,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为人们提供了一面独特的镜子,映射出不同文化和社会的丧葬习惯,但无疑也承载了其特定的历史、宗教和哲学背景。在这方面,中国与波兰作为两个有着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丧葬制度有异有同,两国都高度重视对逝者的怀念和尊重,这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继承。通过比较和探究中国与波兰的丧葬制度,更加深入地了解两国人民对生死的思考,以及文化、宗教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对比,不仅增进了对各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为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一种全球视角。  相似文献   

17.
蔚县历史悠久,现存部分碑刻涉及了祭赛演剧、剧场修建、活动组织等多个方面的问题,颇具地方特色,是了解和研究蔚县古戏台与戏曲发展状况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8.
民族学与宗教学在西方几乎是同时产生、平行发展的。从西方引进了民族学之后,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我们曾经认为宗教是鸦片,所以,宗教学的创建受到过阻碍。改革开放以后,宗教学研究方才逐渐兴起和发展。中央民族大学"宗教学"学科体系的建立,直接参与和推动了中国"民族宗教学"的酝酿和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宗教研究并非是"价值中立"的纯客观,应该是"同情之默应,心性之体会",其目标是为了使人民更好地认识宗教,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中华民族的民族格局是"多元一体"的,与之相应,中国宗教则是"多元通和"的模式。中国是一个宗教的联合国,中国人是信仰的混血儿,中国人的宗教和哲学具有良性的互动,有一种"中庸的性格"。  相似文献   

19.
萨满文化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文化。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萨满作为一种原始文化,起源于原始人类自身的脆弱和缺乏安全感,原始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多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原始性宗教。随着人类生产力的进步,世界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这种文化也就逐步走向了衰微。本文从萨满文化的内涵、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萨满文化诞生的深层原因等方面进行论述,探讨在轴心时代的精神诉求下探讨萨满走向衰微之因。  相似文献   

20.
农业科技人才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关键,对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学者武忠远将农业科技人才定义为:人力资本积累程度高.整合效应好且在农业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促进、传播和应用活动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做出积极贡献的人才资源。根据工作性质与学历水平的高低,武忠远将农业科技人才分为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实用人才三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