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俗通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我国传统的礼仪文化进行全面综合论述的文章。通过对"礼的种类"、"礼的起源"、"礼之实"、"礼与仪"、"礼与俗"等题目,从形式到内容,从表象到实质进行考察和探析,从而得出如下结论:礼是以仁义为内容的社会规范,是调剂血缘关系和阶级关系的形式。它所具有的熏陶作用是其他形式的社会规范所不能替代的。当前,报上登载某些地区或学校的青年学生为立志而举办"成年"礼仪。这就给社会提出一个课题:如何使传统的礼仪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出新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田畯”一词,《诗》凡三见,曰《七月》、《甫田》、《大田》。三诗皆述农事,有套语“馌彼南亩,田畯至喜。”《七月》毛传:“田畯,田大夫也。”郑笺:“……耕者之妇子,俱以晻来,至于南亩之中,其见田大夫,又为设酒食焉。”朱熹《诗集传》:“田畯,田大夫,劝农之官也。”清儒说《诗》者如姚际恒《诗经通论》、陈启源《毛诗稽古篇》、崔述《读风偶识》、胡承珙《毛诗后笺》、马瑞良《毛诗传笺通释》、陈奂《毛诗传疏》等,皆祖述毛传郑笺,大同小异。  相似文献   

3.
王灿 《文化学刊》2011,(1):140-145
"天子"最初在《尚书》中的意义是"天的元子",而非后来所指的"天的(唯一的)儿子"之意。对此,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理解。到后来,其后起意义逐渐取代了原始意义。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西汉的董仲舒起了关键作用。这种历史演变折射了中国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过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4.
岑大利 《文化学刊》2009,(3):113-119
清代的饮酒礼俗既沿袭了汉族人的饮酒礼俗,又具有满族人饮酒的特点。这些饮酒礼俗是封建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反映了人们之间的尊卑等级地位,而且也维系了家庭内部的关系以及家庭与外部社会的联系。我们透过这一社会现象,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清代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5.
秦是中国封建官职体系建设的重要时期,但过去由于资料匮乏,无从知其详。《睡简》的出土,使我们得以一窥秦官面貌,澄清了一些模糊认识。我们选取了几个官职名称,联系其他秦汉史料,略作梳理。  相似文献   

6.
扫帚早在母系氏族社会就已出现,比杜康发明了扫帚的传说要早得多。甲骨文中已有“帚”字,但却用作妇女的“妇”,这是词义相同相通的情况下文字被借用的现象,反映了妇女与扫帚的密切关系。古代扫帚的的用途很多,由此形成了很多的礼俗和俗信。  相似文献   

7.
1936年郁达夫访日史实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社作家郁达夫于"七七"事变爆发的7个月前曾对日本和台湾进行过为时一个月的访问。关于这次访问的目的、邀请者以及演讲内容等问题,这次访问目的究竟何在?应何人之邀请?访日期间讲演内容是什么?这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日关系史上必须弄清的问题,过去由于缺乏第一手资料而一直众说纷纭。仅就访日的直接目的而言,"国家秘密使命说"似乎成为一种定论,从而使得此次访日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然而据笔者新近考察,史实并非如此。事实上,此次访日是日本政府策划的一次"有助于日华亲善"的活动,包括社会考察和多场学术讲演。然而,日本政府对著名中国文人郁达夫访日所寄予的期待,却因他在东京对大批留学生进行露骨的"反日宣传煽动"而落空。  相似文献   

8.
关于徐志摩弃美赴英留学的真正动因,学术界主要有"从罗素"和"从拉斯基"两种观点。因为康桥是徐志摩的精神故乡,康桥情结是徐志摩人生信仰和价值观念发生"质变"的渊源所在,所以有必要对徐志摩赴英动机作出考证。本文根据徐志摩当年的从学时间、交游经历、个性气质、特定心理等,重点对"联袂来英""去伦敦上学""出眼泪,做悼诗""混了半年"等说法进行深入考辨,并结合徐志摩《留美日记》中的一则新材料,对徐志摩赴英留学的初衷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9.
高迪 《文化学刊》2022,(12):167-170
21世纪以来,随着礼俗研究热潮的兴起及交叉学科的蓬勃发展,礼俗词语研究也渐渐被学术界关注,涌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本文从礼仪习俗词语研究、汉语与其他语言礼俗词语对比研究等方面梳理总结了新世纪以来礼俗词语研究现状,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依据等层面对礼俗词语研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期对未来礼俗词语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0.
婚姻礼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被传承与遗忘。从婚姻形态、婚姻观念、婚姻方式以及婚姻习俗等方面来探讨畲族的婚姻礼俗,不仅可以揭示出该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而且对整个人类历史文化的研究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九云记》是据朝鲜小说《九云梦》增演而成的汉文白话小说,又曾吸纳数十部中国小说的内容,在东亚古小说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其作者的国籍问题曾引发激烈讨论,为"1998年文坛十大论争"之一,然囿于材料,迄无定论。利用新见《九云楼》抄本可重作探讨,首先回应中国小说论者的三大力证:《碧芦集》等文献记载歧见迭出,难成定论;小说的中国色彩因袭自中国小说并衍生出种种漏隙;不同来源文本白话语言优劣悬殊,作者并不娴于白话。其次从有关中国地理描述的反常讹误与朝鲜视角,词汇语法使用的非中文母语痕迹与朝鲜指向等认定:《九云记》作者是朝鲜人。  相似文献   

12.
田广林 《文化学刊》2010,(1):135-139
中国源远流长的崇龙礼俗最早起源于东北西辽河一带的红山文化时期。龙最初的形象特征是兽首蛇躯,周身蜷曲。约在红山时代晚期,源于红山文化的崇龙礼俗,开始流行到黄河流域和江淮之间。三代以后,崇龙礼俗遂凝结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之中,并在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长期地起到重要的规定性影响。从红山文化时期开始,中经史前的龙山时代,复经商、周、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汉代,4000年间,龙的形体特征始终保持着红山文化以来的兽首蛇躯蜷体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3.
殡葬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德治”的潜移默化,也需要“法治”的警醒约束。殡葬改革需通过仪式的民俗变革以反作用于法规的国家意志,形成对社会心理的有序反作用和对民众精神世界的有效催化。仪式是现代殡葬礼俗的显性形态,该文基于现代殡葬仪式的一般形式,分析了现代殡葬仪式的两难处境,论证了现代殡葬仪式的3种心理效力。  相似文献   

14.
正月亮的圆缺是没有什么人文内涵的。不过中秋一旦成为节日,也就被附上种种人间情怀,滋生出许多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古往今来,许多与中秋相关的神话传说不胫而走,广为传播,成为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之夜,总是一年中月亮最为圆润、饱满、明亮的那一夜,非常特别,早就被我们的祖先当作一个特殊的日子。不过,古往今来,人们话说中秋明月,并非在讨论天体,实际上诉说的却总是人间情怀。  相似文献   

15.
拗九节考     
农历正月二十九的拗九节是福州及其周边地区所特有的传统节日,民间关于拗九节来历的看法主要有三种,即"目连救母"说、"正月晦日"说与"送穷"说。通过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拗九节真正的来源应是古时"送穷"旧俗的遗留。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考证与梳理拗九节这一节日的起源与演变,以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时期人民大众的生活状况、思想情感、宗教信仰,窥见传统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考驾照     
我是一名保险营销员.要是有一辆自己的车该有多好,多年来我一直这样对自己说.现在好了,我的愿望即将实现,只不过我还需要一本驾照.  相似文献   

17.
《儒林外史》共14次与婚姻礼俗有关的叙述,对每场婚礼的礼仪、程式以及各种细节都作了非常细致的刻画,并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将这些题材相同的场面描绘得各具特色,表现了传统社会对于婚姻的重视以及婚礼的隆重。《儒林外史》中的婚姻礼俗描写传达着士人追求功名富贵的社会风气,展现着下层人民淳朴、真挚的感情。同时这些描写也极具艺术特色,塑造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充满了强烈的暗示意义,加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相似文献   

18.
赵晓歌 《文化学刊》2009,(3):136-139
《金翼》是一部浩瀚于世的文化人类学巨著,它展示给世人的中国乡土生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蕴。通过对《金翼》中丧葬礼俗所体现的人生情结和人类观念意识进行社会学考察,并透过文化人类学中的习俗关切,进一步揭示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和人类观念被习俗化的演革过程。  相似文献   

19.
蓑衣饼考     
儿时看小说,很注意小说上所写的吃。梁山好汉熟牛肉下酒,一吃好几斤,实在吓人;贾府上的茄鲞太希罕,差不多成了猪八戒的人参果;只有《儒林外史》写的云片糕、肉心大烧卖等等对我才最有吸引力。马二先生游西湖,一路上吃个不停,“橘饼、芝麻糖、粽子、烧卖、处片、黑枣、煮栗子,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人认为食胡麻饭是得道成仙的修炼方法之一,而传说中的神仙也以胡麻为食,这种观念的形成与胡麻的原产地以及胡麻本身的特点密切相关。胡麻来自于在中国古人眼中充满神话色彩的西域地区,它本身又是一种医学上常用的药材,各方面因素叠加,使得这种原本很普通的植物成了道家服食求仙的修炼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