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华的《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后半生厄运连连,死亡和灾难时刻伴随着他,可他却依然坚强地活着,没有被苦难压倒,没有以死来逃避非人的生活,而是乐观地活着。为什么他能不死而活下来?探究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人间的温情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性格使然。福贵的一生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生存状况,他的生存可以上升为一部生存寓言。从福贵的身上,可以学到面对苦难时的方法和态度:承受与乐观。他是现代人如何面对生存困境的一个很好范型。  相似文献   

2.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当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作品,这部作品中以一种悲凉的笔触,写下了主人公福贵长达50年的人生历程。对于主人公福贵命运和人生境界的叙述给人一种震撼灵魂的力量。福贵精神即以乐观的方式面对人生的劫难,以一种顽强隐忍和自我鞭策的精神来处理人生之厄,这种精神具有极好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中国文化长河中,出现众多优秀作品,对生命做出不同的诠释。本文从余华的小说《活着》入手,从小说角色的语言、行为等展示"活着是一种信仰,是一种生命的个体化情结"。  相似文献   

4.
《活着》是余华著名的小说之一。本文解读了余华作品《活着》中体现的自民国以来几十年的中国人民生活的变迁。作者通过描写福贵这一小角色一生的坎坷人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历史变迁,诠释了"人与活着"这个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小说《活着》中的主人公福贵,被莫言称为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就《活着》而言,是一部创作过渡时期的小说,兼有现实主义和先锋小说的特征的作品.作品描述了主人公福贵败家,失儿,失女,丧妻等种种悲剧,种种打击。但福贵仍然坚忍的活着,他告诉我们,绝望不存在,因为它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精神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勇于活着     
在音乐剧《汉密尔顿》中,华盛顿对汉密尔顿说:"Dying is easy,son,living is harder。"(死去是很容易的,孩子,活着才更难。)汉密尔顿为了自己的远大目标而活着,成为美国国父,又在一场决斗中为了自己的信念而赴死。而福贵呢?他没有所谓的远大目标,照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越活越没出息"。《活着》的最后,他在黄昏中渐渐远去。福贵是怎样活着,又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相似文献   

7.
《活着》以幽默、底层语言塑造了一位饱经磨难,"貌似"最该死亡,但却一直活着的老人——福贵的一生。通过福贵表达了老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活着。《活着》是余华作品风格改变的开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双重叙事的风格,以简洁含情的语言勾勒出以福贵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底层生活。通过福贵人物形象,读者感知到生命的厚重、活着的意义;通过两位各具魅力的女性,读者感知到包容的价值。接地气的叙事不流于形式,这正是《活着》艺术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8.
《活着》的主人公福贵的命运是悲剧性的;这一悲剧性揭示了人或生命的巨大的承受力;余华以之揭示了人生的苦难性质、肯定了生命的韧性与生活的自在性,以及人“活着”的责任与必须。  相似文献   

9.
开心果信箱     
洁宇 《小学生》2006,(7):18-21
孩子,夜深了——写给流浪的孩子 夜深了,冷了。我猜想,此时此刻,流浪的你,一定在抱着肩,牙齿嘎嘣嘣地咬着,全身打着颤,却随着秋风的节拍让灵魂在暗夜里跳舞。  相似文献   

10.
余华作为蜚声国际的先锋派小说家,凭借残酷冷静的叙事风格独树一帜,以解剖刀似的犀利、冷峻目光揭示人性和人类社会。其代表作《活着》充满着悲悯之心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余华通过描述福贵充满苦难的一生,即与他相关的四代人的悲剧命运,展示普通老百姓充满苦难的生活,给人们提供了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小说《活着》是他转变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和对现实态度的一部标志性小说。虽然作品写的是中国的乡土社会但它所以要表达的主题远远超越乡土之上。主人公福贵是苦难的象征,他在经历了人生的大灾大难之后体悟出;面对不完全的生命状态,要想"活着"就要能够承受生命中的苦难、对生命和生活怀有希望、保持乐观的精神。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而活着就是生命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2.
高源 《中学生百科》2014,(12):19-20
于是我在想,活着,是不是人的一种本能?就算没有"为什么",就算要承受种种苦痛折磨,大多数人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选择:活下来!  相似文献   

13.
陈洋 《青少年日记》2014,(12):47-47
2014年10月16日晴暮色黄昏下的老牌坊,如一位老者,历尽沧桑,不动声色地看着人间的欢情悲苦。一旁的赌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整日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福贵,就在这里,败光了家业,然后,气死了爹。随之而来的变故,终于让福贵清醒,带着借来的旧皮影唱戏养家。这是最初的最初,当一把长刀刺破福贵的皮影幕布,原本平静、充实的日子就此结束——他被抓去为国民党军队做苦工。战场上,枪声,硝烟,鲜血,这里是另一个世界,密布着最后看一眼夕阳的绝望气息。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日记》2014,(1):31-31
正余华的《活着》讲述的是一位老人的故事,他叫徐福贵,曾经是个阔少爷。他吃,喝,嫖,赌,无一不做,也只会如此。终于把其余的土地也赌输给别人了。从此,家庭地位一落千丈,全家都贫穷了起来。他爹也就被气死了。从此,他和母亲,妻子,女儿三人相依为命,过着贫苦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被国民党抓壮丁进了部队,在那两年的时间里,他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也体验了身边战友离去时另人伤心的友情,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是一部集汉魏六朝的传闻轶事之作,其出现"哭"的条目共四十余条,《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的哀悼与恸哭,表现了动乱时代中境遇悲惨的士人一往情深、质性自然的情感。在这片哭泣中,我们看到了"此是有情痴"的时代中人。  相似文献   

16.
<世说新语>是一部集汉魏六朝的传闻轶事之作,其出现"哭"的条目共四十余条,<世说新语>中魏晋名士的哀悼与恸哭,表现了动乱时代中境遇悲惨的士人一往情深、质性自然的情感.在这片哭泣中,我们看到了"此是有情痴"的时代中人.  相似文献   

17.
重读《活着》:探析余华创作思想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在《活着》中塑造并讴歌了一个做稳了奴隶的阿Q式的福贵形象,表达出他对“活着”的庸俗理解。论文重读《活着》及其前后的其它作品,探析余华创作从“狼图腾”到“牛图腾”的思想流变。  相似文献   

18.
人们纷纷在这个叫做“活着”的故事里一一死去。 作为一个冷酷的作者。余华不动声色地让我们跟随他的冰冷笔调,目睹少爷福贵的荒诞、破产和艰难;继而又假惺惺地给我们一点点美好的希望。让有庆得到长跑第一名。让凤霞嫁了人怀了孩子,让某些时刻有了一丝温情,有了简单的欢乐。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加美中一段文史因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历史上的阿卡迪奥之争是美国诗人朗费罗《伊凡吉琳》和中国学者吴宓《沧桑艳传奇》的创作之源,本文试图从接受与影响研究、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和文化研究来分析这三者之间的因缘关系,并说明向往和平,反对战争和外来入侵以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感情是形成这一因缘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20.
倪兴亮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远方的爱》的真正意义,不在小说创作的艺术上,而在于它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生存的阶层。这个阶层虽然生活得很平凡、很无奈,但也有他们无法剥夺的生活空间和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