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楼梦》中隐喻素材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是译者的"试金石"。为了考察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中喻体转换模式,描述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笔者收集了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词条300条,建立了伊藤漱平三个译本隐喻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七种类型以及各自所占比例。经论证得出伊藤译本隐喻翻译呈多样化特征,"保留源文本喻体"的翻译策略占主流。这是译者与原文本、原作者、目标读者视域不断融合而产生的结果,也是译者在"重视源语"与"重视目标语"之间取得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2.
党政文献对外译介是国际传播的重要一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四卷外译本是外宣翻译的经典案例,其成功得益于译本生产环节中中外译者和专家的合作、严谨的翻译流程和“三种意识”的翻译原则等。要改进国际出版和发行工作,完善党政文献外译标准,打造精品外译工程。要站在跨文化交际的立场,精选对外传播的素材;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国译者的翻译优势和外国专家的母语优势,也要鼓励他们补齐各自的短板;要注重译本的设计和推广;要善于从不同渠道收集党政文献外译本的反馈意见。  相似文献   

3.
该研究基于跨度十五年的六百条书评,以加权评分、情感分析、主题词和“翻译”强搭配词分析对《红楼梦》异化与归化译本的读者接受进行历时对比,发现读者对归化译本更关注人物情节与译者,关注度随时间推移变强,而对异化译本更关注翻译作用、中国元素与翻译比对,关注度随时间推移减弱,可期为中国文学外译传播路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根据语料库检索工具自建《夏洛的网》汉译语料库,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基本宏观语言层面对康馨和任溶溶两译本进行统计分析,并就儿童文学翻译视角对比两译本的翻译风格,希望借此加强读者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度,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邦斯尔神父译《红楼梦》是该书的第一个英语全译本。对该译本的研究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译本的底本一直没有查明。本文通过对多个版本的《红楼梦》和该译本之间的文字差异进行对比研究,证明译本的底本为民国时期上海广益书局印行的《古本红楼梦》,而《古本红楼梦》是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重排程乙本《红楼梦》的翻版,且底本中的错误对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相似文献   

6.
英国汉学家翟理斯与奥地利—以色列犹太宗教思想家马丁·布伯不约而同地选译了《聊斋志异》,这两位身份迥异的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在翻译《聊斋志异》上彰显出来的翻译行为、翻译策略和翻译范式上都存在较大区别,尤其是其背后潜藏的翻译动机和旨趣有着明显差异。尽管如此,两个译本"和而不同",对后世产生了延续至今的巨大影响,成为所在语言世界的经典译本。  相似文献   

7.
J.R.R.托尔金,英国作家、语言学家,其最著名的作品是奇幻巨著《魔戒》三部曲。《魔戒》自1954—1955年出版以来,风靡全球,已被翻译成60多种语言,1998年首次出版中文版,至今已有五批译者的十版译文。本文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视角,选取实例对比分析丁棣、朱学恒、邓嘉宛三版最流行的《魔戒》中文译本的地名翻译策略及效果,以期得出对奇幻文学专有名词翻译有借鉴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我国红色旅游正在向国际化发展,这对外宣工作,尤其是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红色旅游外宣翻译的跨文化文本重构应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在分析外宣资料的文本特点、明确翻译目的的基础上,探讨红色旅游外宣译本在词汇、句法、篇章和修辞层面的特征及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作为法国著名的翻译家,2000年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翻译了他的作品《翻译及对异的考验》,从而被大家广为所知。他的这些作品为后来的翻译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为译者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客观的理论视角。但是却很少有研究关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可行性。该文以贝尔曼的翻译理论为基础,深入地分析了其理论在狄更斯的名著《远大前程》的两个中文译本的翻译过程中是如何指导运作的,同时也论述了其翻译理论是如何体现在文本的翻译中并影响翻译作品的。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初期,融合诸子百家学说,将战国至汉初的思想融会贯通,在我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基于《淮南子·时则训》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运用Word Smith 8.0语料库分析工具对约翰·梅杰译本、翟江月译本、DeepL机器翻译三英译本的语言计量特征进行对比,探究不同译本的译者风格和翻译策略。通过对标准类符、平均词长句长以及高频特色文化词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三译本均采取显化翻译策略,在翻译的过程中结合了原文的文化背景。其中,约译趋向于使用异化翻译方法,用短句将复杂的文言典籍娓娓道来;翟译趋向于使用长句将文言典籍通俗易懂地呈现给目的语读者; DeepL机译的标准类符形符比最低且平均句长数值最高,这表明机译在处理复杂文言文本时趋向于字面翻译,以此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和通顺性。  相似文献   

11.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论语》中核心术语的阐释与翻译的规范化,一直是译界颇有争议的话题。本文以"义"为例,从专业性、单义性和理据性三个方面,结合目前《论语》代表性译本中"义"的翻译实例,具体探讨如何在翻译中兼顾"义"的术语属性,以实现术语翻译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2.
深度翻译不仅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翻译策略。2014年,美国华裔历史学家、耶鲁大学金安平教授的《论语》英译本由企鹅经典出版,该译本所蕴含副文本的元素,呈现出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本文以其为个案,归纳译本中的序、前言、附录和文献目录体现出的深度翻译特征,并通过分析译文的评注,探讨深度翻译时的译者角色,以及结合译文中的注释,尝试总结深度翻译时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华典籍翻译和学术外译,带来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3.
《骆驼祥子》是我国经典文学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其中程抱一和程艾兰的法译本具有很大影响力。两位译者在原作的选择、理解和阐释、目的语的表达以及两种语言文化间的平衡中都充分发挥着主体作用。翻译过程中的信任和侵入主要是关于文本的选择和理解,受到个人经验、教育背景、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同时,文化差异也促使译者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使译本易于被目标语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既是一项语言活动,也是一项认知活动,同时还是异文化间的交流活动。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日文译本与中文译本的具体译文进行分析,基于Friedrich Ernst Daniel Schleiemacher提出的自国化翻译和异国化翻译的概念,探讨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的中译本和日译本在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时对异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闵福德(John Minford)是资深汉学家,早年以翻译中国经典小说《红楼梦》后四十回而名闻国际汉学界。其后,他翻译的《孙子兵法》和《聊斋志异》被企鹅出版社相继出版,并取得了很大反响。近期企鹅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翻译的中国群经之首《易经》,该译本不同于现有以理雅各、卫礼贤等知名学者为代表的译本,而是采用直译处理,通过类似于中国经典的传统注疏编译形式,从而使读者更易于阅读和接受。本文主要从闵福德的主要汉学成就与翻译《易经》的缘起、英译《易经》的翻译思想及其策略、易学思想内涵等三方面进行评述。最后指出闵福德的翻译实践对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无疑是一个成功范例,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绘本是童年时期重要的阅读材料,中文原创绘本的西班牙语译本既能帮助国内儿童提升西班牙语学习兴趣,又有助于我国文化在西语国家传播,因此对其译本质量把关显得尤为重要。绘本的双重读者性质要求译者以“读者中心论”为翻译原则,在翻译过程中需充分考虑绘本读者的年龄、认知、词汇量与兴趣点。《小鸽子救火》一书现有两个西译本,该文结合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从题目、译者、译文及排版等角度对两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译文时又涵盖语法层面、词汇层面、用语习惯、标点符号、原文忠实度的传递多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苏童作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最受推崇、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苏童小说于1992年首次被译介至韩国,最新的译本出版于2019年,27年间苏童作品在韩国的译介经久不衰,共有18部译本陆续出版,是中国当代文学在韩译介的良好典范,其成功之秘具体剖析为作品的艺术品质、电影的成功改编、译者的创造性翻译、作家的个人宣传。  相似文献   

18.
澳籍华裔汉学家邝如丝,兼具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独特身份,厥有聊斋节译本《中国鬼怪爱情故事》。"女性"与"戏剧表演者"的译者身份引致了其聊斋英译本不同于其他译家的别样之处。以译者身份为观照点,辅以比较的视野,细察邝如丝对译本选目,异史氏评论话语,故事中的爱欲书写、人物对话以及若干情节等内容的操控及其所产生的翻译效果,藉此揭橥邝如丝聊斋节译本的鲜明特征与后续影响。  相似文献   

19.
《虞美人》是中国词学史上经典之作,也是李煜的绝命之作。此词译本诸多,其中最著名的为徐忠杰和许渊冲所译。本文基于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从音、形、意三个层面对《虞美人》的这两个英译本进行全面的对比研究,以此深入理解中国古诗翻译的美学原则,并进一步分析“三美”原则在诗歌翻译对比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德国传教士卫礼贤的《易经》译本是其译介中国典籍的巅峰之作,被公认是最出色的西方语译本之一,出版后在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成为西方社会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主要来源之一。本文力图通过对卫礼贤《易经》译本体例、翻译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揭示卫礼贤对《易经》乃至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及其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