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外功夫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提及一位老教师备课的事,很发人深思。事情是这样的:有一位老教师上了一堂出色的公开课,博得听课者的热烈赞扬。课后,有人问老教师:“您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回答是:“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直接准备只用了十五分钟。”这位老教师的回答道出了他与众不同的备课经验。他所说的“准备了一辈子”,并非说为了上这一节课,要用一辈于的时间来备课、写这节课的教案;而是说,教师平日在读书、接触学生、了解自然界和社会的过程中,要不断丰富知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优秀教师都是在教学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研究,进行创造性教学,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更贴近学生实际,更适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重视加强备课策略的研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备课的策略主要包括系统备课的策略、课时备课的策略、吸纳备课信息的策略、教案书写模式的策略。一、系统备课的策略1.常年备课。一次,北京市特级教师陈毓秀讲“战国七雄”一课时,极为精彩。课后有人问他:“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备课?”她回答说:“要说时间长,我准备了一辈子;要说时间短,我准备了1…  相似文献   

3.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存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老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道出了教师用整个生命去备课的真谛,可见课前准备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一位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听课的教师们本来打算在课堂进行中间写一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课吸引住了。课后,一位老师问“: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这一段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作为一名教师,都应该用终生去备每一节课。怎样才叫用终生去备课?苏霍姆林…  相似文献   

5.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记叙了这样一件值得我们玩味的事:一位历史教师上了一堂观摩课.原来听课者打算在听课过程中做些笔记,以便课后提意见,但他们都忘记了做笔记,他们和学生一样,屏息坐着听得入了迷.课后一位邻校的教师说:“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备这堂课?”这位教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也可以说是课前的准备,则仅花了约十五分钟”.这是很中肯綮的经验之谈,给我们揭示了教师备好课的奥秘:处理好终生的一辈子备课和十五分钟的一阵子备课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6.
改错题精练     
一位特级教师上完公开课后,有位年轻教师对这位特级教师说:“您的课太精彩了!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两个小时吧?”这位特级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大半生!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倾我一生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内容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我只用了20分钟。”确实,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师的工作除了真正的课堂教学以外,为其教学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视为“备课”。所以,  相似文献   

7.
一位特级教师上完公开课后,有位年轻教师对这位特级教师说:“您的课太精彩了!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了自己的学生,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两个小时吧?”这位特级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大半生!而且,对每一节课,我都是倾我一生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内容的直接准备或现场准备,我只用了20分钟。”确实,从某种角度来讲,教师的工作除了真正的课堂教学以外,为其教学所做的一切都可以视为“备课”。所以,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很成功。有人问他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他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起初读到这个故事时,我就不能不被书中那位教师的话所震撼:用一生的时间准备一节课,这是怎样的一种敬业与追求啊!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广义地说,备课是关于上课的一切准备工作,乃至一个人的教学经验,著名教育家于永正就说过:“这节课我备了几十年”。狭义地说,备课是课前钻研教材,分析学生,选择教法学法,确定教学程序,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案等的具体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备课,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精典故事:一个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出色的观摩课,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堂课?"那位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一辈子与15分钟,  相似文献   

11.
备课,就是课前的必要准备,是每位上课的老师,无论教哪门功课,都预先有的一番计划与准备。笔者认为语文的备课,一般包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钻研课文和了解学生两个方面,以及弄清本课的教学内容及其在本教学单元以至本册教材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本课教学目的要求和课文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方法等。有的课需要借助实物来演示进行直观教学,还得准备必要的实物、教具、图片等。这样既备课文,又备人,还备物,这叫“备课三要”三者都是不能忽视的。但是,在这“三备”中,重点一般应放在钻研课文上,因为不弄懂弄通课…  相似文献   

12.
现如今要上好一节课要求教师要对教材极度熟悉,弄清里面的每一个细节,这就要求教师要去探索,去研究,分析学生,分析教材,怎么去教,怎么教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完课之后,从各个方面来交流,说清备课的类型、准备、内容。怎么样能更好地去上一节完美的课程,说好这一节课,这就是英语这门说课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3.
说课是一个新兴的教研课题。说课是指任课教师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已备好的课面对同行们进行概述,以表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目的的确定、教学的总体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的依据和理由。说课可在课前,也可在课后。说课源于备课,而高于备课。备课主要是备“教什么”和“怎样教”,而说课侧重于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教”。因此,说课对提高备课质量、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说课的目的要求,说课一般应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说《大纲》和教材;二说教学过程;三说教学  相似文献   

14.
"缺位"是教学现实对文本价值生命视角的忽略--文本张力应得到应有的体现.从备课开始,许多教师迷恋教案,对名师的教学设计生搬硬套,有的教了多年书却没有正儿八经自己备过几节像样的课,难怪有专家说:"一辈子生活在别人的教案里,顶多是每学期把这本文字挪到另一本本子上,有的老师拿别人的一本教案用了一辈子."这就给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5.
“说课”,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过程,并且显示出教师对大纲、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 姜仲平老师的这节说课,是一节成功的课,他不仅层次清楚的说明了这节课怎样教?而且简炼精辟、顺理成章地揭示了这节课为什么这样教,下面我以姜老师这节说课为例,对“怎样使说课更深刻、更生动”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17.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堪称“经典之经典”。书中讲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受到普遍好评。当这位老师的同行问他花了多少时间备这节课时.他是这样回答的:“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相似文献   

18.
我有幸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的“单位复习”一课,本节课是朱老师为了实践他的教学理念(“有的事情你不教他长大是会知道的,有的事情你不教也许他一辈子也不懂”;“数学就是一种模型,更要强调数学结构”;“结构要沟通,类型也要沟通”,这三句话是朱老师在课后向听课教师指出自己在本节课中所渗透的教学思想)而设计的一堂复习课。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有一个为很多人所熟知的案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非常出色的公开课,课后,有人问他花了多长时间备这节课。那位历史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不过,对这个课  相似文献   

20.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必须注意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些军事学原理,同样是教学论原理,同样适用于教学领域。“知彼知己”,就是既知书(教材),又知人(自己和自己的学生);“不打无准备之仗”,就是不上无准备的课。 写作要构思,建筑要设计。备课,就是教学活动的构思和设计。课前的构思和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从来没有这样的教学记录:没有备好课,却能上好课。所以,对教学负责的教师,对自己有一条基本要求:决不上一堂没有准备好的课。 如果说,备课途径、备课效果反映了一个教师的业务水平,那么,备课态度就反映了一个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备一节课究竟需要多少时间呢?苏联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19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