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汉语中,尤其是在古代汉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一个音和形完全相同的词,有时因语境的不同,其所表达的意义却完全相对。例如“三”在成语“三令五申”“三番五次”中表示“多”的约数,而“三言两语”“三三两两”中则表示“少”的约数。  相似文献   

2.
李冲 《语文教学之友》2005,(11):F0003-F0003
去年3月15日《报刊》上有“力争到2010年左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语,俞敦雨先生撰指出:“‘左右’改为‘前后’才对。”“左右”为何要改为“前后”?俞先生作了如下阐述:“‘左右’用在数字后面表示概数,跟‘上下’相同,如‘年龄在30左右’,‘收入2000元左右’。面‘前后’则用在表示特定时间的词语之后,指比某一特定时间稍早或稍晚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3.
说“三”     
子晨 《中文自修》2006,(6):56-56
在汉字中,“三”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字,它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数词,二加一的和就是三,可是,清代却有一个叫汪中的学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研究“三”和“九”这两个汉字,因为他发现,“三”其实并不简单,当“三”和其他汉字组合成新的词组时,会呈现出丰富多彩而又十分有趣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说“三”     
最近,笔者的另类思维比较活跃,深夜里,于似睡非睡之中,忽然想起了“三”,不由生出许多感慨。“”,三这个东西,真不是东西。别的数字,什么一、二、四、五、六、七、八、九、十,等等,都是比较单纯、确切的东西,它们就是一些数字,不蕴含别的什么东西。可是,“三”这个数字就与其他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助词"把"的分布特征、表义方式进行了多角度的考察和分析,描写了"把"的搭配限制和句法位置,揭示了"×把"单向取值和双向取值的原因,探讨了"个把"的多种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面对全球性的现代化大潮,牟宗三致力于为儒学"开出"以科学和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外王"。他认为,就特征来讲,西方哲学是"理性的架构表现",而中国哲学是"理性的运用表现"。为了实现现代化,必须在形上层面由"理性的运用表现"通过"曲通""转出""理性的架构表现",而此"曲通"即是"良知的自我坎陷"。进而,为了在现实层面促进科学与民主,牟宗三提出了"三统并建说",主张通过"肯定""道统"以稳住儒学之传统慧命,"开出""学统"以建立科学知识,"继续""政统"以确立民主政治。在这"三统"当中,面对现时代之需要应以"学统"和"政统"为主,但"学统"和"政统"的根本还在于"道统"之"肯定"。  相似文献   

7.
吴宓的“三境”说和王国维的“境界”说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两个诗学理论。尽管二者的具体内涵不同,然而二者在创作来源、创作过程以及艺术鉴赏等方面都有着某些相通之处。描述并辨析这些异同之处,不仅有助于理解它们各自的理论内涵,更能帮助我们把握它们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康有为早期社会历史发展观与“大同三世”说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前后相承关系,前者确定了后者的基本内涵,是后者的真实起点。“大同三世”由古老的名词术语到成为康有为社会历史发展观概称的过程,实质是对今文经学不断改造,使其旧有的概念形式被赋予日渐增多的新思想内容的过程。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重新解释“三世”内涵,明确添入原所未有的君主立宪主张,仍有其积极意义,不宜说成是思想“蜕变”。  相似文献   

9.
有学生问,为什么能说“不三不四”,不能说“不五不六”。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反复学习修订版“大纲”,我深深体会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做到“三多三少”。即 :多读书少做题 ,多感悟少分析 ,多积累少讲解。一、多读书少做题修订版“大纲”明确指出 :“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有所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避免“琐碎机械的练习”。阅读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技巧 ,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而语文能力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语感问题。要培养学生的语感 ,不是靠多做题 ,而是靠多读书来完成的。读 …  相似文献   

11.
李明 《学语文》2016,(4):31-33
诗歌鉴赏是一种深层次的阅读与情感体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广泛的阅读,大量的积累和不断的体验。中学生诗歌欣赏若能把握三何即何世、何时、何地,及三所即所见、所闻、所想,则能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举一反三”还是“举三反一”,这是一个问题。“举一反三”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反:类推。“举一反三”,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自孔子时代以来,“举一反三”就是知识被掌握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三”与“四”再普通不过,似乎没什么叮说的。其实不然。细细考究,从“三”与“四”切入,看以“三”与“四”开头的词语,我们会发现进入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世界,走一圈,能够长许多见识。  相似文献   

14.
15.
盘笋 《初中生》2005,(3M):42-44
英语学习中,当我们要用英语表示“多于某个数”“少于某个数”或“大约在某一范围内的数”时.常常不知所措。其实,这些问题都属于“约数”的范畴。“约数”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在汉语中,我们通常将其表达为“左右”“大约”“将近”“…多”或“不足……”等。英语中“约数”的表达法有多种,现就课本中出现的几种情况作一归纳,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发展教师的专业品格,专业品位,专业品牌。因此,我们通过对比研究、行动研究、学习反思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对"三品"教师与三品文化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通过培育师德有品格,知识有品格,能力有品牌的"三品"教师来营造"三品"文化,达到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对高质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进行有益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数词“三”有“多”的意义,自清人汪中明确提出这种现象之后,尚无人作出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笔者从原始思维的角度出发,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认为在人们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原始思维时期,在一个阶段内,数词只有一、二、三,人们便用“三”表示“三”以上的数量,“三”便有了“多”的意义,这个意义一直沿用到“三”以上的更大的数词产生之后。其它如“九”、“十二”、“三十六”则是“三”的倍数,它们表示“多”,是以“三”的“多”义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18.
其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人在少年时代,由于涉世未深,思想单纯,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往往很直观,总是停留在表面.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参悟出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19.
李红艳 《考试周刊》2014,(67):194+188-194
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小学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至关重要的时期。为了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三勤"、"三心"是教师管理班级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20.
郑小燕 《上海教育》2008,(10):57-58
校长听课天经地义,关于校长是否要听课,无须多议。然而,同样坐在课堂中,听课的目的不一,方式不一,效果也不一样,因此,校长不仅要有听课的数量,更要追求听课的质量,评课的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