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今记时法     
据《左传》杜预注,古代有这样一种记时法,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间段,各时间段的名称与顺序为:夜半、鸡鸣、平明、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哺时、日入、黄昏、人定。这种记时法人们比较陌生,它与子丑记时法、更次记时法以及现在的小时记时法对照如下表: 小学语文课本中,就有几首采用“夜半记时法”点明时间的古诗。如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日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  相似文献   

2.
最近从《读者》上读了一篇叫“漂起来的石头”的文章,大意是:有一个智者在向他的观众宣讲时问道:“谁能知道怎样才能让石头在水上漂起来?”于是有人说“把石头掏空”,智者摇头;又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智者笑说“没有木板”;也有人说“石头是假的”,智者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一个小孩子站起来大声喊道:“打水漂!”。智者的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正确!”  相似文献   

3.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潜能邹扶澜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第二天早晨,他估计老虎死去了,就去探看,发现“老虎”不过是一块巨石,而射出的箭已深深地扎进石头里去了。后来又读到有关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当时很觉惊奇,不相信自己居然有如此大的劲,于是又试着射了许多次,可箭却是一支支折了,最后他只好沮丧地放弃了。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  相似文献   

4.
<正>(1)唐代诗人卢纶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的是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李广出猎,见草中石",夜风劲吹,乱草摆拂,李广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后李广"囡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八石矣"。(2)误以为是猛虎,能迸发出那么大的力量,而知道是石头了,却又力有不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只有勇于挑战,全力以赴,才会取得成功.世界上不少人并不是不能成功,  相似文献   

5.
周俊根 《初中生》2006,(9):22-25,13,49
每人都有一个宝藏——潜能 邹挟澜 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第二天早晨。他估计老虎死去了,就去探看.发现“老虎”不过是一块巨石,  相似文献   

6.
“学贵有疑”,“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不过疑也应得当,不可轻易生疑。唐代卢纶《塞下曲》云:  相似文献   

7.
上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第二天早晨,他估计老虎死去了,就去探看,发现“老虎”不过是一块巨石,而射出的箭已深深地扎进石头里去了。后来又读到有关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当时很觉惊奇,不相信自己居然有如此大的劲力,于是又试着射了许多次,可箭还是一只只地折了,最后他只好沮丧地放弃了。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挽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  相似文献   

8.
卢纶与李端同为“大历十才子”,诗歌唱酬殷勤.《送李端》一诗又列严维名下,据考当属误入.又,卢纶籍里亦有歧说,据考应以河东蒲人为准.诗中异文不少,均依“宜各从长”的要求,给出己断.  相似文献   

9.
贺年永 《语文知识》2000,(12):16-17
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静夜思》)②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这两首诗中的“疑是”至今无确解。多数人讲成“怀疑是”,另有一些人释“疑”为怀疑,疑心,疑惑,以为,未注“是”为何义。这两种解释都未落实“是”为“这”的指代义。在有的语言环境中,“疑是”是可以讲成“怀疑这”的。例如唐代张渭的《早梅》诗:  相似文献   

10.
会漂的石头     
王凤娟 《成才之路》2011,(24):6-M0003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掏空",张先生摇摇头;有人说把石头放在木板上,张先生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说:“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  相似文献   

11.
偶读《四川师院学报》1978年第1期《苏轼和<石钟山记>》一文,感到文中对某些词语的理解还值得进一步商榷。现简述于下: “是说也,人常疑之。”的“常”字被讲成“经常”。按:“常”字在古汉语里,除了“经常”的意思外,还通“尝”,有“曾经”的意思。这里的“常”也以作“曾经”讲为宜。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山名由来的解说由于太简略,因此曾经有人对他的说法表示过怀疑,这是可能的。但讲成人们常常对他的说法怀疑,就不大合乎实际了。 “舟人大恐”的“舟人”被讲为船上所有的人。我认为应照课本注释,作驾船人讲。只  相似文献   

12.
阅读下面一组唐诗,完成后面练习。塞下曲(组诗)卢纶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相似文献   

13.
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第二天早晨,他估计老虎死去了,就去探看,发现“老虎”不过是一块巨石,而射出的箭已深深地扎进石头里去了。 后来又读到有关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当时很觉惊奇,不相信自己居然有如此大的劲,于是又试着射了许多次,可箭还是一只只折了,最后他只好沮丧地放弃了。 人,包括别的动物,在生命危难的瞬间,释放出的自我挽救能量是巨大的,美国科学家做的“青蛙实验”几乎人人皆知:在锅底慢慢地用温  相似文献   

14.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首破敌的诗,选自唐代卢纶的《塞下曲》(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原诗共六首,这是其中的一首。才华横溢的卢纶是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见《新唐书·卢纶传》,他曾在浑瑊河(长城外,今内蒙中南部)元帅府任判官,这六首诗想必就是当时之作。不料有位已故的著名数学家生前对此诗发过异议,这位数学家曾用一首唐诗与“四人帮”在川的黑爪牙作斗争。那位女爪牙不通数学。他只得跟她耍弄文学  相似文献   

15.
鲁迅《祝福》有,有一句为“不半年,头发也花白起来,记性尤其坏,甚而至于常常忘却了淘米。”其中,“不半年”,有人说应该讲成“不到半年”才合习惯。其实这是一种合法化的趋简说法,是可以的。而“不到半年”,“没半年(功夫)”等其是其同义句式,类似“不半年”的说法在鲁迅作品中还有。例如: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有何缘起?我们可从“石头”入手,开启四问: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前身吗?这块石头何“奇”之有?这块石头对全书的“情节”有何作用?以此四问,引导学生寻“石”探秘,开启《红楼梦》整本书沉浸式阅读之旅。  相似文献   

17.
文题一“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中漂起来?”海尔集团的CEO(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目光炯炯地看着讲台下的中层干部们,提出了这样一个像是脑筋急转弯的问题。这是海尔的一次关于流程再造的高级经理人才培训会上的一幕情景,张瑞敏作为主持人正在与学员们互动讨论。“把石头掏空。”有人喊了一句,张瑞敏摇摇头。“把石头放在木板上。”又有人答道,张瑞敏又摇摇头:“没有木板。”“做一块假石头。”这个回答引来一片笑声,张瑞敏还是摇摇头:“石头是真的。”“速度。”海尔集团见习副总裁喻子达回答道。“正确。”张瑞敏脸上露出了笑容,“《孙子兵法》上…  相似文献   

18.
一九八○年第八期《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同志《学好中国语文十分重要——复吕淑湘同志的一封信》,信中对唐朝诗人卢纶的《月黑》诗提出质疑。该诗为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之三,又见于钱起集中。一般认为是卢纶所作,卢纶写这首诗时,在浑瑊镇守河中的幕府怍幕僚。原诗是:  相似文献   

19.
每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巨大的宝藏那,里面蕴藏着无坚不摧的能量和威力。小学的时候,读唐朝诗人卢纶的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那时读书多拘于死记硬背,意思是不深究的,只知道一位叫李广的将军,晚上出去打猎,看见一只横卧的老虎,就拉开弓猛力地射去。他估计老虎死了。第二天去看,发现"老虎"原是一块巨石,射出的箭深深地扎在石头里。后来又有此诗的演化,说李广很惊奇,不相信自己有如此大的劲,又射了多次,可箭还是一支支折了,最后只好放弃。  相似文献   

20.
在白居易的《琵琶行》这篇课文中,“弟走从军阿姨死”比较难以理解。课本上没有对此句注释,教参也只对“阿姨”作了注释,把“阿姨”讲成庶母或母亲的姊妹,这里指娼女的养母或养母的姐妹。那么,“弟”究竟作何理解呢7有人认为“弟”就讲成“琵琶女的弟弟”,但从文中琵琶女自述身世的部分看,她只说了自己的籍贯和住处,所述内容全是教坊里的生活,并没有言及家世,文中也没有述及父母、兄长、姐妹,由此可以推知,这里的“弟”不是指琵琶女的“弟弟”。那么,“弟”到底指谁而言呢?在古代,既可指同胞而后生之男子为“弟”,也或可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