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属称谓是交际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语言形式之一。不同语言的亲属称谓作为各自民族文化的积淀物,均具有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本文通过对汉语和英语亲属称谓所具民族文化特征的系统阐释,对比分析,揭示两者的文化差异,从而明确对外汉语亲属称谓教学的重点难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措施。  相似文献   

2.
闽南方言(即闽南话),是福建汉语方言之一。福建汉语方言的形成,首先应追溯的是汉人及汉语入闽的历史。从现有考古遗物看,上古时代,中原汉人的足迹已踏进福建。以此推断,汉人及汉语入闽的时间,应在先秦之时,由此形成福建汉语方言。因而历史悠久的福建汉语方言,在保存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特点方面,在中国汉语诸方言中十分显著的。尤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更是如此。例如在语音方面,闽南方言与古音平仄大体吻合;古音入声,在当今普通话已不存在,而在闽南方言却依然保存。正由于闽南方言的声调和音韵保存众多的古音成份,因而,用闽南方言吟…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随着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崛起,赴华学习的外国学生不断增加,对外汉语教学中经贸汉语课程的需求日益凸现,这一文化态势具有积极的重要意义,不仅需要教育界大力推进,同时也需要文化界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声调合并是声调调类发展的重要模式。近三十年来,关于汉语方言声调合并的研究不绝于缕,但缺少梳理和总结。本文从方法、原因、过程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汉语方言声调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曾先生:您的《赋比兴:中国古代诗歌审美特性的总体概括》一文,突破了把赋、比、兴看做三种诗歌表现手法的传统观点,而将其看做诗歌审美特性的三个层次以突出其整体关系。我以为这样的阐释是富于创新性的。但是,文中说"所谓‘赋’指的是诗在口头表达以特殊声调朗声宣示、铺陈抒情的特征",又说"赋与敷、布、铺、陈等的含义相通,都有要把言语表达的声调加以铺张、敷陈、扩展和绵延乃至重沓与反复的意向。这就是‘敷布其义’,即通过声调上  相似文献   

6.
李白的诗词创作兼具高超的文学素养与音乐美感,富有独特的"诗心乐意"审美情怀。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流转中,"诗心乐意"的审美追求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着明确的体现。诗词与音乐相互关联,密不可分,同时也有着各自的属性特质。在李白的上千首传世作品中,有许多都在字里行间中洋溢着"诗心乐意"的审美精神。其中,《乐府诗集》所收录的163首作品特征最为明显。通过分类,发现李白在创作中对多种音乐体例青睐有加,并使文学语言与音乐融合交织,表达多种多样的内涵与心境。他的作品将文体、内容、文风与音乐旋律、调式、节奏等重要元素形成联动,从而产生多重审美交汇之感,生动体现出"诗心乐意"的美学格调。  相似文献   

7.
正水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江河湖海中有,日常煮饭用,很少有人会去想"水"隐涵的文化。即便中国发行量巨大的《现代汉语词典》,与世界语文辞书百科化的倾向相一致,对"水"的释义也是呈科学化的:"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 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这基本就是物理学知识,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水"的感知关系不大。那么,自古至今中国人日常感知的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道教音乐仪式功能的塑成、流变及世俗化发展倾向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道教仪式音乐的原始形态及文化功能;道乐编创与应用的审美诉求;道教音乐与儒家音乐典籍之间的呈递关系;以及道家音乐由出世到入世的历史转变过程。在对道教音乐形成一定的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之后,从道教音乐的发源谈起,揭示其与儒家礼制和俗乐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以社会政治形态为背景,思考道教音乐转变的实质性原因和呈现出来的形态效果。以此,对于道教仪式音乐从"成仙"到"成礼"的转变过程形成较为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2012年和2013年的两年间,我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在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大学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安第斯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两种类型的汉语课程,一类是为本科生提供的选修课,计入学分;另一个类是继续教育课程,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学习机会。同时,孔院也开设文化课程,包括"中国书法与绘画""东西方影像与文化"等。每年安第斯孔院都会举办"中国文化周",包括专题讲座、  相似文献   

10.
<正>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作为中方院长,在英国格拉斯哥的南开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孔子学院工作两年。两年中,自己作为一位学院的管理者和汉语教师,通过汉语教学、文化交流,以及与苏格兰当地民众的广泛接触,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孔子学院的发展也使得"孔子学院"这个在当地原本陌生的名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在当地,"了解中国和学习汉语"一时成为民间的一种时尚。回想孔子学院两年来所走过的历程,从一系列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国际  相似文献   

11.
"虽遂"等字与"须叙"等字同音是西南官话中的特殊现象,与其他方言的"虽遂岁碎"同音不一致.从语音规律考查,这是汉语方言中在舌尖前音声母ts、tsh、s、z的影响下,三等合口韵介音-iu-有两种演变方式的结果.从与邻近主要方言的比较看,这种读音现象是西南官话的特点.从<蜀语>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记栽的这种语音特征出现的时间来看,西南官话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18-19世纪欧洲的语言、哲学研究领域,汉语被看做是停滞、低级的语言,也因为其语言系统与欧洲语言的重大差别被欧洲学者判定为难学。19世纪下半叶开始,更多欧人来华,遵循欧洲语言研究方法,学习和研究实际使用中的汉语。夏德从语言事实出发,用欧洲语法框架来分析和归纳"文件"体汉语的用法规律,体现了历史比较语言学拟构和描写的视角与方法。夏德通过考察"文件"体汉语深入思考汉语的特性,强调汉语与印欧语一样具有自身的语法规则,并处在发展变化中。夏德同时强调汉语与欧洲语言的异质性,反对在深入了解汉语特点之前,在历史与比较框架中简单、生硬地套用语法规则。这也注定了夏德的汉语及中国研究观点无法被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主流学术界所承认和接受。  相似文献   

13.
“我是法国人,我喜欢中国。”这是稍有汉语基础目前正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汉语提高班继续学习的雷克莱(Leclerc)先生发自内心的表达。一到傍晚,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教室便传出阵阵朗朗的读书声,汉语教学计划随“中国文化年”的开幕和汉语教学的需求而正式启动。根据中国文化部对海外文化中心功能的定位,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活动主要以汉语教学展开。该中心对巴黎当地汉语教学的基本情况经过详尽调研,制定出以日常汉语教学为依托、商务汉语定向培训为目标的教学计划。汉语教学与已开办的中国书法和绘画教学等,共同构成中心教学工作的主体。他们…  相似文献   

14.
两汉语类文献部分延续了先秦记言、编言传统,但由先秦的重在编纂向重在撰述转化,从而显示新的文献生成方式。从文献编撰及功能角度来看,两汉语类文献可划分为奏疏体、经解体、纪传体、模拟型、编纂型、混合型等类型。两汉语类文献在篇章"语体"方面延续先秦时期问对体、事语体等形态,并极大地发展了专论体;专书"语体"则创制纪传体、拟语录等体式。由于篇章"语体"与专书"语体"的多缘关系,两汉语类文体又呈现复杂的文体形态。整体言之,两汉语类文献在篇章"语体"方面大抵只是继承先秦传统,其中只有专论体得到跨越式发展;然而两汉语类文献在专书"语体"方面取得较大的突破,纪传体的综合性较国别体有质的飞跃。因此,在早期语类文献演进过程中,两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两汉语类文献无论是生成方式还是文体形态均有着自身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在新形势下为提升国家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汉语国际传播是其中重要一环。汉语教材作为学习者学习汉语过程中接触时间最长的媒介,成为构建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本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以美国使用广泛的两套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从教材涉及的话题内容、频率以及话语态度等角度,对中国形象塑造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分析,发现教材塑造了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在话题选择上多元、有序;话语态度较为客观、公允。最后,在教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中国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孔艳 《世界文化》2022,(12):60-62
<正>韩国的汉语教育相较于其他国家开始得比较早,发展也比较快,开展汉语教学的机构以及教学形式也相对丰富。汉语教学机构2000年,韩国兴起“汉语热”,此前韩国中小学开设的第二外语课程主要是日语、法语、德语等。2004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2005年,韩国教育部提出在全国中小学普遍开设汉语课。2009年,韩国教育技术部又规定了中小学的外语政策,汉语为第二外语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中国计划在未来的5年里,通过在国外建立孔子学院、推动网络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等方式,推动全球汉语学习和汉学研究,使海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人。中国教育部采取主动设立孔子学院之举十分高明。之所以命名为“孔子学院”,是因为孔子能代表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部分,也是  相似文献   

18.
李新业 《寻根》2010,(5):102-104
<正>"夜叉"是佛教词语,梵语音译词,随佛教传入中土而生根发芽,并被汉语词汇吸收,并引申出新的意义。夜叉不仅出现在佛教典籍中,在中国文学作品中也大量出现,完全被汉语化了。在汉译佛经中,夜叉有很多译名,音译有:药叉、阅叉、野叉等;意译有:能啖鬼、轻捷、贵人、祠祭鬼等。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五:"阅叉,以拙反,或云夜叉,皆讹也,正言药叉。此译云能啖  相似文献   

19.
正"足下"是古代书信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词语,用于对朋友的尊称,所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足下"解释为:"对朋友的尊称(多用于书信)。"但在涉及这一词语历史上的用法时,各类词典都加上了尊卑等级的限制。《汉语大词典》(缩印本)"足下"释义中有"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之义。杨应芹等  相似文献   

20.
网络文化暴力存在于网络空间中,其行为主体在种种特定政治原因或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在对抗的权力以及权力的流动关系中,利用各种符号,对受体的身心、权益实施文化影响,进而动摇受体态度、观点和立场的一种有组织或非组织的、自觉或自发的、有目的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网络文化暴力呈现出非理性、偏激的特征。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网络文化暴力进行研究,指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80后网民应选择自律的心灵态度,注重网络法律与道德自律意识的培养,加强对网络文化负效应的自觉过滤,摈弃网上"垃圾"符号,为创建"真善美"的网络文化环境作出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