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纾翻译研究新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纾及其林译小说一直是中国文坛的热点话题,但对他的译作持否定态度的人很多。笔者拟用新世纪的新的翻译理念从翻译态度、归化与异化倾向以及他的译文与变体翻译的关系三个方面来审视这位翻译界的前驱及其译作。  相似文献   

2.
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文学之父”,其对中国翻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写作方法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译小说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遭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林译小说的漏译、误译、增译等现象正是林纾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所致,因此应充分肯定这种翻译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朱幸梓 《文教资料》2013,(35):89-91
林译小说是近代文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开创了我国早期翻译作品的先河.林纾以其独特的“耳受手追”式的翻译方式,翻译出上百部外文小说.他的翻译理念对我国的翻译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他的译作中所传递的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促进了我国近代社会维新思想的传播.林译小说在文学、翻译和语言领域都有着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可以用归化和异化的方法和策略对语言层面的翻译和文化层面的翻译进行有效的处理。在一种民族语言尚未成熟时,侧重语言形式的异化和文化因素的归化,并以语言形式的归化和文化因素的异化为辅;而当民族语言走向成熟时,则应侧重文化因素的异化和语言形式的归化。同时以文化因素的归化和语言形式的异化为辅。两个层面的归化和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另外,应该尽量避免两个层面的归化和异化过度。  相似文献   

5.
林纾的翻译小说在当时造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几乎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五四时期的文学巨人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都曾说自己受到“林译”小说的很大影响。林纾不经意间获得的惊人成功说明他无意中迎合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时尚。因此,要了解当时的文化时尚,对“林译”小说进行分析考察无疑会是一个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翻译界一直把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看作是对立体,对二者的争论伴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持续不断。本文通过分析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以及一直以来关于争论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之间的关系,对归化和异化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译者在语言层面应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在文化层面应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思想。最后指出归化与异化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许渊冲和严维明合译的司各特的小说《昆廷·杜沃德》为例,对其翻译策略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方面进行归化、异化的量化描述,然后再运用具体译例进行进一步分析。以期对许渊冲小说翻译策略有一个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林纾的译本有两大特色——归化的语言、异化的思想。深谙中国人心理的林纾,巧妙地将异化的思想根植于归化的语言之中,既契合了接受主体的文化心理,又传播了进步的资产阶级新思想。本文拟从"多元系统理论"及"归化"、"异化"的概念入手,对林纾译本的两大特色进行深入剖析并探究其根源,旨在全面地看待林纾译本在中西文化碰撞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认识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国内学界对韦努蒂的异化理论存在一定的误读,韦努蒂本人对此做了澄清并进一步修正了他的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使之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本文追溯了韦努蒂在归化异化翻译观态度上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新闻翻译重新探讨了归化异化在新闻翻译中的运用,指出在新闻翻译中,归化和异化不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而是统一的,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重叠的,异化的翻译也需要落脚在归化通顺的语言上。  相似文献   

10.
林纾散论     
本文通过林纾夫人之死及口译合作者和出版者的作用,探讨“林译小说”的发端及风行原因,强调偶然因素对历史事件所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次则讨论林纾的“古文”观及与桐城派和林译小说文体的关系,辨正所谓古文与西洋小说之间“义法”、“语言”的相合。最后论述林纾的思想、文学的守旧观点,以及他的保守主张与一度俨然“新党”的历史。本文对林译小说的基本事实不予讨论,重在分析其中迄今多少为人忽视的一些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霍米·巴巴《奇迹的符号》一文讲述的故事入手,通过对该文中三个关键词——"混杂"、"模拟"和"第三空间"的阐释,对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问题进行了再思考,提出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的策略,并非截然分开,而实际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作为译者,只有做到归化和异化的平衡,用归化的语言来传达异化的思想、内容,才能在实践中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林译小说虽然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删减、增补、或改写等形式的误译现象,使其自问世以来受到不少非议和指责。在全球化语境下,生态翻译学为林译小说中的误译现象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基于此,将林译小说中的误译现象置身于当时整个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研究,解析林纾及其口述合作者如何发挥主导作用,选择性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完成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13.
论林纾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译小说”第一次向国人介绍了众多的世界作家及作品,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和艺术视野。他代表了翻译文学初期的水平,是新旧交替时代翻译文学的里程碑;另一方面,“林译小说”又是“五四”新文学时期部分作家最早借鉴的范本,当时的作家大多是通过它的诱导和媒介才开始接触外国文学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等,都曾有过一段嗜读林译小说的经历。林译小说打破了章回体这一传统长篇小说的唯一格式,并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国人轻视外国小说的陈腐观念。  相似文献   

14.
应该采用异化法抑或归化法,是译者在翻译时常见的问题。该文通过探讨小说片段与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提出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尽量使用异化法保留源语语言文化,加以归化法辅助调整译文,使受众更好理解源语作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应该采用异化法抑或归化法,是译者在翻译时常见的问题。该文通过探讨小说片段与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提出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尽量使用异化法保留源语语言文化,加以归化法辅助调整译文,使受众更好理解源语作品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异化、归化的理据与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分析异化、归化的定义人手,探讨了异化和归化各自的理据。指出谈论异化和归化在翻译中的应用不应笼统而言,而需分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进行;对异化归化的讨论也不应该停留在孰主孰次上,而应以文化的特性和语言的张力为基础,从篇章的角度进行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胡杰  邹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3):108-110,113
林纾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小说虽然在后世受到了不少的指责和批评,但在当时的确是享有盛誉,备受青睐。很多年后林译小说有了更忠实,更完善的译本,但风行程度远远不及前者。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的接受过程并不仅依赖于文字传达上的忠实与否,而很大程度上与译入文化语境有关。在晚清末年这一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下,评论家,译者本人,以及读者通过操纵译本,使其符合当时主流的诗学标准和意识形态,从而共同创造了林译小说风行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晓丽  苏瑜 《海外英语》2011,(10):192-193
归化与异化之争在翻译界由来已久。从异化和归化的英语对应词的来源和内涵入手,可明确异化和归化的含义,使该术语的概念界定更加准确。异化和归化作为翻译策略,与直译、意译有一定联系,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异化和归化的翻译策略涉及到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因此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可以采取异化和归化互补的双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直译和意译,归化和异化倾向于从文化角度探讨翻译。异化主张保留原文中"异"的部分,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异国文化和语言的魅力。归化主张以更为贴近译语文化的、地道的、通俗易懂的语言翻译。从框架理论来看,一个好的译本应该能够激活与原语相同或相似的认知框架。由于文化差异,译者在翻译时可以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