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大工程观"理念被工程教育界广泛认同,为现代社会所需要工程师的教育培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了在复杂工程背景下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实践表明,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推动下,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工程实践教育和创新与个性化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得到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2.
面对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存在不适应之处。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积极更新实践教学观念,围绕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平台等关键要素对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3.
面向未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自1997年至2003年七年间在国家教育部、天津市和天津大学三级教育与教学改革项目支持下,利用自身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材料学科门类齐全与发展平衡的特点,面向未来科技与社会对材料学人才发展的需要,组建面向现代社会发展和面向未来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过程与经验。重点介绍了教育与教学改革的主导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的确立、平台课程的建设、实践环节与教学管理的改革等各方面的实践过程与方法。同时也介绍了结合专业建设进行的人文主义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针对专业现有培养模式与学生就业之间存在部分错位缺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专业特征为基准,面向就业市场,以学生为本,灵活设计专业培养方向,拓宽了就业渠道。通过构建特色培养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实现专业共同性与特色方向专长化的有机统一,探索出了紧跟行业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2007年厦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级"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本文就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对该特色专业的建设进行了总结和阐述。  相似文献   

6.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采用"材料科学四面体"的研究分析方法,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按照"厚基础、宽口径"的教学指导思想,合理的进行课程整合与合并,循序渐进地构建专业知识群。设置《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学》、《材料研究方法》、《材料制备与加工》和《金属学与热处理》五门课程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群之间紧密衔接、相互支撑、有序融合,充分体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中材料设计分析能力培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改革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实验课程体系改革是实验教学改革最为熏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文分析了重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体系的现状,并围绕重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实验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建立起了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对独立的实验课程体系,并对改革后的实验课程体系的实施进行初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工程伦理课程,是国家和社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是新工科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伦理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的全新改革.通过此次教学改革,该课程在教学模式和理论体系上得到改进与完善,专业特点更加突出,可为我国工程伦理学在线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体系四个基本要素入手,研究了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培养创新人才推进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归纳总结了本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新举措。  相似文献   

10.
为了加强高校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文章首先分析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管理现状,然后提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管理路径,包括加强实验室设备管理、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自身实际出发,以专业核心课程群、专题选修课群、工程实践课程群构建了应用复合型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任志英  赵云 《教育教学论坛》2014,(11):132-133,282
紧跟时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我省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符合我校的办学地位与传统特色,力求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培养车辆领域的高技能人才教育模式。通过探索适合社会实际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地将人才培养模式的完整过程结合起来,形成从社会需求调、课程体系建设、课程知识点分析和方案合理实施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3.
面向新世纪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素质教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1世纪对材料人才的要求,培养具有材料综合性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研究,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进行新的尝试,即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将科学文化素质与人文文化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在“大学科”背景下。以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组成与结构、性质、使用性能等四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含特色课程)、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工程实践环节为框架的课程体系;以“深化课程基础实验教学、加强综合实验能力训练、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宗旨,构建了大材料学科共同的知识和技能平台实验室。即课程基本知识-专业综合-设计创新三层次实验教学体系,以满足21世纪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围绕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实施了由教师和实验员监督、高年级本科生管理和带教低年级本科生,将扩大实验室开放与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室管理创新模式。实践表明,这种模式具有较强可操作性,不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创新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室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PBL是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过程,藉此过程使学生发展高层次的思维技能、解决问题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各学科的教学所重视。问题的设置是教学中最关键的环节,本文给出了材料专业二维材料合成制备及性能测试综合性实验的问题设置,阐述了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知识建构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教师》2018,(8)
在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普遍不高和国家大力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的背景下,文章从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实习基地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师资队伍六个方面开展论述,以期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今后华东交通大学顺利通过环境工程专业认证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以海南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从制定原则、过程以及实施要求等方面探讨了如何结合高校和企业特点制定"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培养方案。为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借鉴"3+0.5+0.5"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在化工原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将工程观念贯穿于实验预习、实验授课、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结果讨论等四个实验教学环节中,依托典型化工单元设备的操作,渗透工程概念与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学生工程思维模式和团队协作精神,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素质,推进我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详细分析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包括其1998年到2011年的修订情况。通过对其课程设置、部分课程教学安排和考评方法、选课进度安排以及本科生去向与培养计划关系的研究,发现MIT材料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调整为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本科生着力加强材料基础研究的知识教育,把专业方向的基础知识教育挪后到研究生阶段,这可能是其材料专业(研究生)在美国名列前茅的重要原因。这种调整也许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关,是制造产业转移的一种影响。无论如何,材料研究应该"依据其行为特征、而不是依据材料类型来进行"的认识与发展趋势没有变化。此外,MIT材料专业本科教育的日常管理也很严格,专业教育从二年级(第3学期)就全面展开,对国内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