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李芗 《文教资料》2011,(23):16-17
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的《长恨歌》,是王安忆小说创作凸显成熟风采的重要代表作,其中她赋予小说的上海市民文化精神是作品的一大闪光点。而作品鲜明的文化表征背后,蕴藏着更为深刻的精神内蕴,即对市民群体的关注,对开放精神的宣扬。以及对经典文化的守护。通过《长恨歌》,王安忆表达了内心对于上海城市文化的情感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上海女人长恨歌--王安忆《长恨歌》中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安忆的《长恨歌》以上海和上海的女人为歌,重新确定“女人”的概念。文中通过有颗“上海心”的女主人公王琦瑶琐屑的人生轨迹,展示了女人真实的生命图景。作者把上海这座城市化为女人心灵的同时,拆解了女人附属男人的历史,诠释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3.
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对女性命运寄予了女性主义的人文关怀,但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同性情感(姐妹情谊、母女情谊)的天生对立与排斥、女性文化人格的贫弱,削弱了作品女性意识的充分表达.  相似文献   

4.
将王安忆的《长恨歌》放在女性文学的坐标中进行考查,探讨了其文本的存在价值;《长恨歌》是疏淡了意识形态的女性之作;是女作家空间思维的产物;具有强烈的女性日常自我表达意识。  相似文献   

5.
《长恨歌》是一部具有悲剧审美意味的小说,它描述了小说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的悲剧命运,但是作品从另一个角度揭示王琦瑶的命运悲剧并不是外力的不可避免,而首先是来自主人公自主的选择,这种选择反映出作为小说环境的上海大都市的迷离特性,以及女性主体的局限。同时,作品从多种角度描述了以王琦瑶为其代言人的上海这个城市的悲剧,和王琦瑶周遭的人性与人情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王安忆的《长恨歌》叙写了一个上海女人王琦瑶四十年的生命历程,表现出对女性社会身份的关注。本文试从女性的视角、女性的话语、女性化的审美取向三个方面来谈都市日常生活中女性主体身份的张扬。  相似文献   

7.
王安忆的《长恨歌》在文化层面上显示出了卓绝的功力,具有丰富且深广的内涵。作者随意自如的驱遣着语言,字字句句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闪烁着智慧与理性,直指人的心灵深处,并不断扩散、弥漫,从而具有了回旋错落之美。她以女性独有的细腻和绵密将城市的历史世俗化、女性化,勾勒出了一幅幅上海弄堂中几十年浮浮沉沉的人生图画。她将视野尽量缩小,姿态尽量降低,却在平和与琐屑中折射出了最为深沉的人间悲喜剧。  相似文献   

8.
张茜 《文教资料》2014,(30):91-93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自出版以来就成为读者竞相评论的名作。对于小说主人公王琦瑶的一生,不同的读者给予了不同的评价,而对于其人生悲歌的成因,历来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即针对王琦瑶的悲剧命运展开进一步分析。王琦瑶不切实际的虚荣心与其悲剧结局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上世纪四十年代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洪流对于其生命的悲剧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一方面,上海这座城市根深蒂固的城市文化———市民气,也对其一生的命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长恨歌》的成就。第一,《长恨歌》精雕细刻了上海市民精神;第二,《长恨歌》是上海平民女子王琦瑶的爱情悲歌;第三,《长恨歌》具有风格写实,构思缜密、语言细腻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张淑云 《柳州师专学报》2005,20(4):26-28,47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为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上海女子的传奇经历,更是上海这座女性的城市的故事及生活在上海这繁华都市中所有王琦瑶们的人生悲剧.这部小说蕴含丰富,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解读出不同的内含.运用四层面分析法、格雷马斯"符号矩形"理论和精神分析批评能够对小说做出三种不同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王安忆的《长恨歌》写了一个城市故事。日常生活下的城市图象、“漂”于细节上的城市时间、卑微虚无的城市悲剧,共同构筑了这个故事的城市景观,也是王安忆对城市的独特感悟。  相似文献   

12.
王红丽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5):65-67,70
从精神文化的角度,对中唐女性的精神生活进行了解读。认为:宫中女性的精神生活因其人数的众多和依附对象的特殊性而带有惨烈的色彩;因为别离,中下层家庭中的女性对丈夫的情感变为执著的爱恋与热切的思念;而社会伦理关系外的女性,其内心世界自然是凄惨无比的。虽然各有特色,她们的精神生活普遍仍然是单调愁苦的。  相似文献   

13.
近来评论界总是将王安忆和张爱玲这两位女作家放到一起进行比较,本文试图从王安忆的获奖小说《长恨歌》出发,在其对城市与人的书写、对女性形象和两性关系的描绘对悲剧人生的体味这三个方面将之与张爱玲作比,从而揭示出两位作家的异同来。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吴尔夫与上海作家王安忆是两位著名的女性作家,这一西一中两位作家在其作品《达洛维太太》与《长恨歌》中对女性意识有着两种独特的表现。这种认识既不同于西方女权主义的霸权意味,也有别于中国当下文坛的身体写作。吴尔夫在《达洛维太太》中通过克拉丽莎.达洛维太太的意识流动,回顾了30多年的人生历程和情感纠缠;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则通过王绮瑶30多年的人生经历讲述了一位女性和4个男人的情爱故事并流露出浓浓的怀旧情结。同是回忆,克拉丽莎与王绮瑶却呈现出女性意识瞻前与顾后的两种不同情感取向,吴尔夫通过克拉丽莎的怀旧更多呈现的是一种苦闷的思索;王安忆通过王绮瑶的怀旧更多表现的是女性沉醉于审美的天然嗜好。其具体表现为对爱情的追求和固守,对时间的恐惧和优游。  相似文献   

15.
韩雅琪 《文教资料》2011,(19):21-22
《长恨歌》面对《传奇》的高峰没有彻底俯就,在极繁复极华丽的叙事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群体弄堂女儿们的形象——沪上淑媛,成为了这部小说最悲悯最温情的所在。本文主要对《长恨歌》中弄堂女儿形象的女性叙事分析和小说悲剧淡化的处理两个层面进行细读。  相似文献   

16.
王安忆的《长恨歌》是一曲城市之歌,是一座城市的肖像.作品同世已有十余年,但尚无人对其中女性与城市的同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从女性生活映照上海发展、女性视角书写城市风貌、女性精神映射上海精魂三个方面,探讨作品中城与人是怎样水乳交融、合而为一的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身为女性作家,王安忆写《长恨歌》是为中国的漂亮女人谱写了一曲无尽的挽歌。如果将这个世界比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那么女性就是这作品中万千种令人炫目的饰品,而作为“底色”的是男性世界,女性再繁闹也不过是装饰,可刻意描绘亦可轻描淡写,并且光阴会剥离她们的光彩。王安忆为女性的被动处境和易逝的红颜发出轻轻的“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息。  相似文献   

18.
《长恨歌》是王安忆的巅峰之作,这部作品奠定了她在女性文学创作中的地位。作品中因其本身的女性性别身份以及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现出了不同于男性作家的女性写作立场和女性话语方式,通过作者独特的女性叙事视角,塑造出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女性形象,文章主要通过《长恨歌》中叙事方式和王琦瑶的形象来分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 ,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从女性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它 ,我们不难发现女性文化的精粹就是爱与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 (Mrs.Ramsay)是一位集爱与美于一体的圣母玛丽亚式的母亲。尽管长期以来 ,女性文化一直受到男权中心的文化的压抑和忽视 ,但是由于女性文化具有非同寻常的同化力 ,对男性世界和整个人类命运 ,都产生了悠久而深刻的影响 ,在《到灯塔去》这部小说中 ,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对女性之爱的圣颂来消解男权中心的文化布置下的冷酷、孤独、焦虑、彷徨和虚无。  相似文献   

20.
戴玮 《文教资料》2014,(6):9-10,13
《长恨歌》作为由杰出的女性作家王安忆创作的一部着力描写女性人生历程的经典著作。女主角王琦瑶与几位女性之间的情谊作为感情线的副线在作品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王琦瑶在不同年龄、不同时代背景下,与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年龄文化层次的女性的交往呈现不同的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