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晓红 《英语辅导》2010,(1):196-198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乔治·爱略特由于受到费尔巴哈、孔德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在其小说创作中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艾略特在其经典之作《米德尔马契》中通过对四位主要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两个层面的自我中心主义的表现。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通过对《米德尔马契》的分析,探讨乔治·爱略特反对自我中心主义、主张同情宽容的道德情怀。  相似文献   

2.
3.
《安娜·卡列尼娜》和《米德尔马契》分别出自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英国女作家乔治·艾略特之手。两部小说在结构、心理描写和女性意识上存在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两部小说都采用了双线结构,前者是隐秘的内部联系,后者是内外双重联系;心理描写上前者注重展现人物的心灵辩证过程,后者通过对话和内心独白来挖掘人物的心理状态;两部小说都体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但后者比前者更具有超前性。  相似文献   

4.
杜松  刘鎏 《文教资料》2012,(22):22-23
论文以乔治·爱略特的晚期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为范本,分析这位善于哲学思考和心理分析的女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所蕴涵的道德伦理内涵,指出其对责任、同情等"善"的伦理观念的认同,以及她在作品中通过对多萝西娅、利德盖特、布尔斯托德夫妇等人物的塑造所呈现出的对维多利亚时代道德思想的颂扬与反叛。  相似文献   

5.
乔治·爱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是英国19世纪最著名、也是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她以为数不多的高质量作品,跻身于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文坛的大师之列。英国评论界的泰斗、权威学者F·R利维斯盛赞她的作品具有“托尔斯泰式的深刻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产生过程,不难发现:鲁迅不仅描述了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而且通过构建小说史,实现了文化批判和"学问根柢"重建的目的。"全本"《中国小说史略》应该是学术专著和课堂教学两种存在形态的统一。从"教学版"到"学术版"的变迁,《中国小说史略》通过小说类型命名和增删等将现代意义的"小说""历史化"和"自然化"了。鲁迅重写小说史不仅在于大学教育体制内作知识的更新,而且重新反思小说教育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傅紫琼 《文教资料》2012,(20):31-32
《失乐园》有两部作品,一是17世纪英国作家弥尔顿的描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受恶魔撒旦引诱偷尝禁果而被逐出伊甸乐园的史诗著作;二是日本现代著名的情爱作家渡边淳一的描写中年男女陷入不伦之恋,追求纯粹的爱而背离传统道德,背叛家庭,选择殉情的代表作,《爱的流刑地》也是他同类题材的著名作品。本文拟探讨其中隐含着的相似意象,以得出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的英国女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受到维多利亚时代及简·奥斯汀和勃朗特的影响,在继承的基础上又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性。她们三人共同之处在于,美满的婚姻要以真爱为基础,不同之处则是艾略特并不具有强烈的性别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9.
乔治·艾略特作为一名跻身英国“伟大的传统”的女性作者,作品影视化后广受好评并造成轰动。她在女性的叙述权威的构建上做出了不少尝试,这或是作品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在女性主义叙事学视角看来,她对于英国小说传统中的女性形象“天使与恶魔”范式进行了解构。在叙述声音上,她利用了男性的言辞来传递作者的女性叙述声音。在叙事视角上她将女性从“被凝视”的客体变成了“观察”的主体。她从这些方面对于女性叙事权威进行建构,但是却受制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环境,她又不得不对其进行了削弱,似是相当矛盾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英国19世纪女作家乔治·爱略特的作品《织工马南》为例,分析了爱略特的宗教观,指出该小说体现了爱略特的宗教尊崇思想和人文主义的道德观,并指出爱略特的宗教思想和她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经历有关.  相似文献   

11.
George Eliot(1819-1880)is an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 in Victorian Age.Virginia Woolf,a feminist pioneer,once praised her as"the pride and paragon of the female".However,her feminism is ambivalent.On the one hand,she dares to challenge the male-dominated society and supports women’s rights to receive education and freedom of love and marriage.On the other hand,she emphasizes that women should make self-sacrifice to help men achieve their goals.Based on The Mill on the Floss and studies of previous scholars,this thesis tries to analyze George Eliot’s ambivalent feminism.Thus it is beneficial for readers to observe and think about women’s future.  相似文献   

12.
乔治.爱略特突破了妖魔化或理想化的模式,重塑了吉普赛人形象。在她笔下,吉普赛人不再是神秘莫测、不食人间烟火的邪恶妖魔或高贵原始人,而是一群在苦难和迫害中仍然乐观生活、可敬可亲的普通人。这种重塑源自爱略特的人本主义宗教道德观。  相似文献   

13.
《宝剑记》主要取材于我国古典小说《水浒传》中"林冲落草"这段故事。相较来看,《宝剑记》继承了《水浒传》的很多方面,包括主要人物设置,故事情节内容,"忠奸"主题思想。除此,《宝剑记》在人物形象、情节脉络、中心矛盾、起因结局等方面又有所创新。《宝剑记》对《水浒传》的改编凸显出明中叶反封建专制统治的社会思潮和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作者李开先个人心灵世界的直接映现,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两篇核心著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河,在实践基础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进而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胜利。时至当今,《实践论》和《矛盾论》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秀拉》中创造了一个主流社会主宰下的黑人社区——“底部”,书写了“底部”的黑人勇士秀拉、伊娃、夏德拉克等挣脱白人压迫、建构主体身份的艰辛努力。在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域下,小说《秀拉》的三个狂欢化特征——狂欢化的"边沿"时空、狂欢化的怪诞人体和狂欢化的死亡形象,深化了作品的批判性主题,彰显了作家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16.
尖锐形式的恶是文学的表现。《洛丽塔》与《黑暗之地》这两部小说都用第一人称诚实地交流表达出对恶的严格道德上的认识,其中的主人公都涉及父女乱伦与强奸,在怪癖、丑陋的变态与病态空间里讨论人们尚不熟悉的恶的美学,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创作主题。纳博科夫通过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的畸形恋情描写探索了伦理道德世界的复杂人性;格伦维尔创造阿尔比恩的恶的形象充分说明了男权话语霸权对男女双方造成的身心伤害。  相似文献   

17.
乔治·艾略特早期作品中的叙事模式与远古成年礼仪式有着同构关系。主人公都实现了由自我中心主义到获得完整自我意识的道德进步。服从是实现成年礼的首要条件。磨难使个体意识到自我的力量与弱点,从而调整意识自我,以更开阔的视野认识客观世界的真实联系及自我与集体的联系。个体对记忆的虔诚及其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个体自身以及个体与集体内部能够重新统一对立的力量,最终结束其成长过程的边缘姿态,实现对社会意识形态的认同和皈依。对成年礼原型的模仿体现了作者对个人及社会道德进步的倡导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
卢云  李雪芹 《英语广场》2011,(Z5):14-15
The literature in 20th century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irrationalism presented in moder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how Eliot attempts to use modern art techniques in The Waste Land to reveal a real life to readers.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总集、别集、地方志等各类文献中,辑得《全清词·雍乾卷》未收之作品49首,其中17首为《全清词·雍乾卷》已收作者的佚作,32首为《全清词·雍乾卷》未及收录的作者之词作.凡未及收录的作者,略考其姓氏、字号、里籍、科第、仕历、著述及其他事迹.  相似文献   

20.
李希梦 《唐山学院学报》2024,37(2):79-84,93
乔治·伯纳德·萧是继莎士比亚之后最负盛名的英国剧作家,他继承和发扬了亨利克·易卜生开创的真实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痼疾的优良传统,创作了大量批判现实的社会问题剧,《卖花女》便是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在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视角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底层女性被边缘化、他者化、异化。《卖花女》中的女主人公伊莉莎经历了权力压迫下的身体和话语的双重规训,被消解了行动和话语的自主支配权。然而,反抗与规训是共生的,伊莉莎最终顿悟觉醒,勇敢地反抗资产阶级的权力控制和压迫,实现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