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的心理现象是“心理内容”和“心理形式”的对立统一,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内容,也研究人的心理形式。那种认为心理学只关注心理形式而不关注心理内容的观点,既有悖于辩证唯物主义内容与形式之关系的基本原理,也不符合人的心理活动事实。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外部事物对主观内部进行“刺激一反应”的心理过程表现,由此产生各种“心理效应”现象。影响幸福的因素不仅包括人的基本需要,还有其他诱因,而最主要的是人的心理品质。了解幸福的“心理效应”现象,有助于幸福感的建构,也有助于对人的心理教育。  相似文献   

3.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应邀为许多报刊做专栏撰稿人,也接待了许多来访的朋友,知道了许多家教故事。在本文中我想和朋友们“实话实说”。如果您是一位特别想让孩子成为“人上人”或“超人”的父母,那么请您不必费心关注本文,因为心理咨询师关注的仅仅是怎样让孩子成为一个“人中人”,成为心理健康的“凡人”;如果您是一位特别想让孩子成为经天纬地之“才”的父母,那么也请您不必费心关注本文,因为心理咨询师关注的仅仅是怎样让孩子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心理咨询师越来越认为,我们大都是凡夫俗子,然而,只要我们拥有了健康的心理,就能经得住…  相似文献   

4.
王建成 《学习之友》2010,(11):55-55
生活中人们强调“慎独”比较多,其实“慎众”亦不可缺。不注意“慎众”,同样会犯错误。对于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常常别人怎样评价,自己也跟着怎样评价;别人怎样去做,自己也跟着去做。这种心理现象就叫“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5.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心理科学的地位得到恢复和发展以来,心理教育的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十分繁荣的景象.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开展心理教育的可能性及必要性,心理教育课程化的建议也已被提上了日程。但是关于心理教育的纷杂的提法常使人产生歧义,比较常见的可以列举的有:心理教育、心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卫生教育等。这些不同的提法,代表了人们对心理问题认识的侧重点不同。也表明关于心理教育的共识尚未达成。有人认为,能够从这些不同的名称中抽取相同的内涵,这些活动都以人的心理为指向,即人的“心理”是共同的、共通的领域,而对人的心理行为指导、咨询、训练等等归根结底是属于“教”与“育”的范畴,因此,可以用心理教育这一概念来统摄上述诸多提法,本文采用这种提法。  相似文献   

6.
在计划经济的“大锅饭”、“铁饭碗”时代,国家对职工采取“授之以鱼”的政策。鱼虽不多,但是职工一般不会遇到下岗的问题。由此换来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即,把三个人的活儿分给五个人干,三个人的“鱼”分给五个人吃。这期间不但牺牲的效率无法计算,同时还使相当多的人吃鱼而不思渔,养成了“工作岗位由厂里分配,一切听从组织安排”的依赖心理  相似文献   

7.
今日占台湾总人口约97~98%的台湾汉人中以漳泉系闽南人为多数(约65~70%),客家人则居人数弱势。清代台湾是“移民型社会”,使各个族群间“械斗事件”频仍,亦使清代台湾“客闽关系”欠佳。因清代台湾客家人处于“闽强客弱”环境,当时台湾客家人也会倾向成立“客家义民军”帮助朝廷平定几场以台湾闽南人为首的乱事,即是寄望朝廷能多垂青台湾客家人,多替台湾客家人主持正义的集体心理。后清朝虽灭,此心理因素在“闽强客弱”环境下仍不断酝酿,到民国时期广东罗香林等人呼吁客家人当“崇正中原”时,便自然地转化为台湾客家人想“崇正中原、孺慕中原”的集体心理。  相似文献   

8.
语文学习有视野问题。这里仅从阅读角度来看 ,学龄前及小学低年级儿童爱听童话故事 (爱看这方面的连环画 ) ;小学高年级及初中学生开始爱看介绍大自然奥秘的读物 ;进入青春期后 ,对含有情爱描写内容的读物逐渐关注起来。……语文学习中的许多现象说明 ,语文学习视野是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的“视野” ,与通常所说的开拓“视野”———多读些课外书籍以增加知识的“视野” ,不应当是同一概念。这种“视野”与人的心理发育成长关系极为密切。它反映着人的心理成长发展一定阶段的概貌 ;它受制于心理发展水平 ,同时也能限制或促进心理的发…  相似文献   

9.
心理素质教育在中专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心理素质教育在中专的地位和作用谈一点看法。一、概念界定“素质”在《辞海》中的解释是“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素质只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不能决定人的心理的内容和发展水平。人的心理来源于社会实践,素质也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的,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因此,“素质教育”就是要在人的固有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生理条件基础上,开发和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并赋予人的“心理内容”和提升人的“发展水平”的工作和活动…  相似文献   

10.
从创作心理谈纳兰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自伤情多”的清初满族词人纳兰成德,其作品当时曾被“传写遍于村校邮壁”,“家家争唱”;清末况周颐将他评为“国初第一词人”,王国维更誉之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迄今为止,论者多从时代、政治、家世、生平诸因素去考察、解释反映了词人心理流程的词作。本文拟以创作心理为视角,略陈浅见,俟正方家。  相似文献   

11.
王文娟  张怡 《辅导员》2010,(6):56-57
异步分层的指导思想:一是要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把划分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为“差生”,更不能歧视低层次的学生,而要一视同仁,给予他们“多一点理解和尊重”“多一点信任和支持”“多一点表扬和鼓励”“多一点温暖和体贴”。二是要注意阶段性调整。学生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之中,因此学生自身在阶段间的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在分层次时切忌把一名学生长期置于低层次中学习,否则会造成心理上的不健康。  相似文献   

12.
社会改革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可促进人的个性解放和发展,促进人的潜能的充分发挥,丰富人的需要满足的内容和途径,促进需要层次的发展。改革也会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改革主要会存在“集体焦虑症”、“心理贫困症”、“心理软骨症”、“情感淡漠症”。社会改革需要健康的心理基础,心理健康是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可通过调控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3.
<正>一天,我打开心理中心的联系信箱,看到学生小杰发来的一封信:老师:您好!昨天上完心理课,我困惑于自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晚上做梦时发现有两个人在对话——一个说:“我是一个看谁都不爽的人。”“我是一个内心狭窄的人。”“我是一个嫉妒心强的人。”“我是一个废话连篇的人。”“我是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另一个说:“你是一个很逗的人。”“你是一个话多、风趣的人。”“你是一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你是一个自恋的人。”“你是一个超级自恋的人。”  相似文献   

14.
爱的再反思     
金华学生徐某弒母事件发生后,全社会为之震惊。在议论弒母的原因时,人们多归结为“不孝之子丧尽天良”、“打骂孩子的恶母终于害了自己”、“应试教育害死人”、“法制教育太薄弱了”、“年轻人的心理太脆弱了”等等,但很少有人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考虑,那就是:“爱”,也能致人死命。  相似文献   

15.
“怨”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要的审美情感之一,“恨”也被韩国人看作一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中韩古典爱情故事,尤其是其中的女性形象较多地体现了“怨”和“恨”的心理机制。对两国古典爱情中“怨”“恨”心理的研究和分析,能够帮助现代读者了解故事人物心理,同时可进一步理解两种心理机制的内涵及其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来,“心理平衡”一词经常出现在一些教育文章中,人们在工作中也每每用“心理平衡”来分析、评价某些教育现象。本文想就“心理平衡”在教育中的意义作一粗浅的分析。 “平衡”原属于力学中的一个概念。“心理平衡”在这里指的是“人”这个个体通过感官得到的信息输入与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相符合的一种心理反映。  相似文献   

17.
现代心理学有一种说法,认为心理活动是一种“流”,是在不停地“流动”着.只要人活着,心理就没有停止流动的时候.甚至连做梦也是心理的一种“流动”,直至人体死亡,心理才停止”流动”.既然心理活动是一种意识流.我们不妨再形象地设想一下这种“流”必定是在一个人的“沟渠网络”中流动.如果这样来认识的话.“沟渠网络”自然指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个性特点三方面.这三个方面往往又各人各异.所以每个人的“沟渠网络”是不尽相同的.而心理的流量流速则是时、空  相似文献   

18.
《庄子》“顺”思想具有多层面性、多线索性和流动性,“顺”思想体现于心理领域也是如此。“虚静”和“累”便分别涉及到心理领域的“顺”与失顺。针对干扰心理之“顺”的因素,为了重建心理领域之“顺”,《庄子》提出了实现的路径:顺心。顺心主要包括“常因自然而不益生”、“谨守而勿失”和“虚己以游世”等等。  相似文献   

19.
面对学习方面的激烈竞争和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家长对孩子们普遍管得比较多,有很多“训导”,这体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干涉了孩子们的自由。这篇文章反映了中学生在家长的“训导”之下,渴求自由的心理,但自始至终充满了活泼幽默的气息。比如‘寻找属于你的金子”、“婉霞让菜”、“看看风景,说不定又能找到写作文的好题材”等,让人忍俊不禁。此外,“模拟”家长“训导”自己的视角,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结尾出人意料。  相似文献   

20.
高校中高学历、高学位和高职称的“知识人”越来越多,他们自身的高素质和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要求高校必须注重或实施有别于“刚性管理”的“柔性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