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梅永顺 《武当》2011,(9):13
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拳的拳式名称,虽然与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拳式名称相同,但是拳式动作却是不尽相同或大同小异,这里介绍的"搂膝拗步"只是其中的一个拳式动作。在广泛流传的杨式太极拳套路中,搂膝拗步之拳式动作简单松柔,用意不用力,运行轨迹走的是正面方向。与之相比,我所习练的杨班侯一百零八式中平大架太极  相似文献   

2.
喻承镛 《武当》2006,(8):6-9
前言杨班侯大功架简化太极拳是在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的基础上,简化而成五十四式的一套易学、易练,便于推广的套路。该套路保持了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的风格,舒展大方,简洁明快。注重实用,以技击为主,且更具健身效果。由于历史原因,杨班侯八十一式大功架太极拳传  相似文献   

3.
谭大江 《武当》2003,(4):13-15
四、目睹张祖意合太极拳的风格 在秘谱《太极拳道论》中,记有“真人张三丰行功架谱”三路,一路为七十二势,二路为六十四势,三路为五十七势。据张兴洲介绍,此三路太极拳练法与他家太极多有不同。陈式太极偏于冷脆刚猛,不利于养生;其他太极则强调松柔,有养生大用,但技击效用得之较迟。而本门张祖意合太极拳分三步练法,一路练柔,柔中有刚;二路练刚,刚中有柔;三路刚柔兼练,得刚柔相济。学者苦练三年,不仅养生之益得之于身,而技击功夫必致大成。此三路练法惟第二路与杨班侯当年所练快架相似,个中缘由,下文有叙。  相似文献   

4.
吴家新 《武当》2003,(1):3-8
杨式传统太极拳综合老架"108式",及拆解的"定步十三式"、"动步二十五式"和"动步四十式",是中华武术宝库里一颗灿烂的明珠。是杨班侯先师与杨健侯先师共间研创,由杨健  相似文献   

5.
人们现在所熟知的杨式太极拳,如24式国家竞赛套路项目及49式、85式、103式等传统套路,这些基本都是属于健身与养生的慢架拳。除此以外,杨式太极拳还有74式、108式等以技击为主要内涵的快架拳。所谓慢架拳就是练内功的一种方法,而快架拳则是通过这个内功与对手进行技击的武器。慢架的五字诀是静、轻、慢、切、恒;而快架的五字诀...  相似文献   

6.
关振军 《武当》2007,(1):15-15
武林皆知吴式太极拳由杨班侯小架太极拳演化而来,很少有人知道吴式太极拳中还隐藏着武当内功秘传。要知此秘,还要从吴式太极拳之鼻祖吴全佑讲起。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的功用可以发挥在养生和技击两个方面,这是人所熟知的。但在早期,杨式太极拳架就有养生架(又称练架、行功架)和技击架之分,人们就未必都知道了。据杨式太极拳名家汪永泉前辈讲,目前广为流传的太极拳就是以养生为目的的养生架,注重内功修练,培养内气。使内气和外形互相配合,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一般讲,单练这个套路是不能技击的,需要补充揉手技法及其他。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然而,当前流传最广的架子却是杨健侯及其儿子杨澄甫定下来的养生拳架,其次是杨班侯传出来的技击小架,而杨凤侯传出的拳架在全国几乎看不到。世人多以为杨凤侯早亡,没有传人。但是目前在河北省廊坊市辖的大城县确确实实活跃着一支杨凤侯的正宗传人。  相似文献   

9.
李会宁  高敬东 《精武》2005,(9):40-41
众所周知,一百多年前,太极大师杨露禅将毕生所修的太极功夫传给了长子杨凤侯、次子杨班侯和三子杨健侯。然而,当前流传最广的架子却是杨健侯及其儿子杨澄甫定下来的养生拳架,其次是杨班侯传出来的技击小架,而杨凤侯传出的拳架在全国几乎看不到。世人多以为杨凤侯早亡,没有传人。但是目前在河北省廊坊市辖的大城县确确实实活跃着一支杨凤侯的正宗传人。  相似文献   

10.
在杨、吴、武、孙等各大流派太极拳套路中,常有"提手上势"呈现,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我们的先贤先哲杨班侯在其父杨禄禅教导、培育和影响下,早在120多年前继承父业基础上,就创编了108势中平大架、85式习练拳架、传统快架112式和118式、传统小架146式以及散打对练44组。还有,在近代竞赛套路杨式40式、综合套路42式拳套等,也有"提手上势"。可见它在太极拳套路中的位置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锤嘉波 《武当》2006,(8):19-19
世人只知道满族人吴全佑(1834—1902)从杨露禅、杨班侯父子习练杨式太极拳,后以太极拳小架传给其子吴鉴泉(1870—1942)和得意门徒王茂斋(1862—1940),而创“吴式太极拳”,而极少人知道吴式太极拳来源于宋氏太极拳。于志钧撰写《宋氏太极拳源流述真》一文刊发于《武当》2002年第  相似文献   

12.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13.
“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7~1892)所传,首见于杨班侯再传弟子吴孟侠所著《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之中。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要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徐太平 《精武》2007,(1):26-27
太极打手是太极拳练习技击的方法,不练打手,很难深刻领会太极拳法的各种要求,很难学以致用。“走架(练套路)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要求在练习太极拳时必须处处想像着与敌手对阵,无人若有人,揣摩每招、每式的作用,灵活运用拳架中总结的各种技击方法和动作。本文介绍的这套打法捶法。是笔者综合各派拳法创编的,是太极拳打手的具体打法。其采用的是孙氏太极拳的高桩身法和进必跟、退必随的步法,武氏太极拳的步法在里面也有所体现,全套打完共击拳230多次,使太极拳能打、善打、敢打,并能适应散打、搏击运动。动作以刚为主,柔为辅,招招既打又防,势势能攻能守,连贯顺畅,节奏分明。速度可快可慢,劲道可大可小,力度可轻可重,动作可柔可刚,因人而宜,灵活采用,呼吸可采取自然呼吸,也可配合呼吸,整个套路让人感到十分新颖、自信、轻松、简单,适合各种人群习练。此套路共有四十八式,可以全套习练,也可以拆出单式习练。下面向大家重点介绍其中的五个捶法。  相似文献   

15.
周世勤  周梦华 《精武》2007,(11):I0001-I0002
李式太极拳是近代著名武术家李瑞东宗师和好友王兰亭等,在陈式和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集多种门派的武术精华创编的。李式太极拳又称太极五星捶、刚柔太极拳,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一带广为流传。早年,李瑞东宗师从好友王兰亭(杨禄禅宗师的弟子)习练太极拳,从李老遂宗师习练戳脚翻子拳,还习练过少林拳械、八卦掌、心意拳等。李瑞东宗师以老架太极拳的肘底捶、撇身捶、指裆捶等捶法为基础,揉入太极十三式和八卦掌、形意拳的一些手法,创编出李式太极拳。在动作和技击的方法上,吸收了多种门派拳术的手法。尤其侧重刚柔相济,以体松缓慢、连贯灵活、意念引导动作为基本原则。李式太极拳讲究练"理"、练"势"、练"气"、练"机"。以"理"为主导,认为:明"理",才能"势"正、"气"畅、"机"灵。李式太极拳的风格特点是:"体松舒展,刚柔相济,连贯灵活,体用兼备"。  相似文献   

16.
路迪民 《武当》2000,(10):44-45
在深圳荔枝公园晨练队伍中,有一位太极拳名师,以传授“杨班侯太极拳”著称。“班侯拳”的传授场地,还有香港的一些学员每周前来学拳,这在深圳大概是少见的。这位名师叫苏学文,1966年生于杨式、武式太极拳故乡——河北省永年县,现任河北省永年杨班侯太  相似文献   

17.
技击术是太极拳的精华,没有技击含义的太极拳就不能称之为“拳”,练太极拳只有体用兼备,才可达到武术之上乘。太极推手是练习太极拳技击的一种基本方法,“沾连黏随”作为太极推手技法特点的表现形式贯穿于太极推手的始终,通过深入分析这一技法来进一步揭示太极推手之精妙。  相似文献   

18.
四、赵堡太极拳对呼吸与通大小周天的要求呼吸是赵堡太极拳十分重视的。赵堡大极拳要求走架练举时必须配合呼吸,并且无论是练架与推手都必须运用过腹式呼吸法。即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微外凸,丹田要与架式动作配合,当然这种配合不县妹对的一船的百米昙呼气时气由...  相似文献   

19.
杨露禅(1799~1872年),河北省永年县人,自幼好习武,后至河南温县,从陈长兴(1771~1853年)学练架式宽大的陈式老架太极拳。后至北京传习,逐渐删去了原有的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适应一般学拳者的需要。经杨露禅第三子健侯(1839~1917年)修订为中架子,又经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年)再次修订定型为杨式大架子,以区别于其伯父杨班简洁,  相似文献   

20.
尤志心 《中华武术》2007,(12):23-24
懒扎衣是孙式太极拳中的母式,其他各式都是由它演变来的。先岳父陈健侯先生是孙禄堂宗师的弟子,他留给我们两种懒扎衣。第一种是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中的懒扎衣,还有一种是"九手"中的懒扎衣。孙氏三十六手太极拳是孙禄堂宗师亲传的,属于高层次的技击套路。"九手"是陈健侯为子女健身而自编的"套路",属于健身套路。两种拳势在动作上有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