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聚焦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的动态过程和作用机制,以产业生态系统中的龙头企业及其协同整合的行为主体为分析对象,分析在"构建-管理"产业生态系统两阶段过程中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机制。选择杭州、深圳两个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的案例,分析其2000—2013年的动态演化过程,进行跨案例比较。研究发现:在构建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阶段,主要是形成有利于"价值创造"的产业前提条件,同时厘清各主体"价值获取"基础关系;在管理电动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的阶段,一方面是维持"价值创造"的稳定性和产业系统整体竞争力,另一方面则是促进产业行为主体从中实现"价值获取"。  相似文献   

2.
数字经济创新主体要获取价值,需更好的理解平台和创新生态系统动态。创新生态系统治理与知识产权战略运用,有助于提升技术标准化效率。基于历史文献的移动通信标准跨代多案例研究,揭示知识产权战略管理与标准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的互动演化,探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独占机制、知识产权制度与企业从创新中获利的交互作用。研究发现:其一,移动通信标准创新生态系统治理机制呈现出四大演化趋势,知识产权成为标准创新生态治理的重要手段;其二,伴随标准代际更替及创新生态系统治理的演进,移动通信产业知识产权管理经历了“反专利—亲专利—亲许可—亲诉讼”的战略演化路径;其三,开放式创新环境下独占机制、互补与替代性资产、知识产权战略之间彼此相互作用。互补与替代性资产差异下企业存在独占策略与路径选择差异。  相似文献   

3.
硅谷作为美国创新能力最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孕育了有利于创业公司和科技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硅谷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体现为,大企业和初创企业共生的学习竞争机制,形成能够在“开放式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之间实现良好平衡的企业集群;大学、行业、政府多向互动交流机制,以区域科技联盟为平台的协作机制,以小企业为核心的科技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联邦政府的法律规范引导机制。硅谷创新生态系统对我国城市群和区域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综合能力在全面推进的同时,也面临着关键领域创新不够、成果转化不足、系统高效的管理和保护机制未完全形成等问题。结合知识产权能力评价理论以及西安现实状况,构建了"4维度-8层面-34指标"的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选取15城市作比较样本,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能力水平做出评价和比较分析,据此提出提升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知识产权综合实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创新生态系统是节能环保产业整合创新资源,打造创新优势,提升产业竞争力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壁垒的重要手段。在分析界定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从创新生态的视角明晰系统的六大创新组织,三大创新种群和内外部创新环境,构建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分析了节能环保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包括监管机制、声誉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需求反馈机制、协同机制和信息披露机制,为系统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合作与竞争行为会影响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性,从而影响企业的价值创造与获取。本研究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抽象为一个由技术依赖关系构成的创新网络,利用NK模型揭示隐藏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与获取协同耦合演化路径。研究表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依次遵循"初始愿景构建—价值创造与获取交互—创新生态系统漂移"三阶段演进路径。企业通过探索不同领域知识和整合不同领域架构知识,有效实施专利模块化架构战略,有助于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更好地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获取协同耦合。本研究旨在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和基于模块化架构战略管理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三、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作用现代知识产权制度是对人类所生产 (创造 )的智力资源进行公平和高效的分配、使用 (消费 )的法律管理制度。它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第一 ,促进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 ,创新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灵魂”。知识产权制度则是推动和保障技术创新的基本制度 ,建立和健全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知识产权制度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存在着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一方面 ,技术创新产生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需求 ,建立一套完整…  相似文献   

8.
为明晰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和演化路径,基于价值共创和动态研究视角,运用生态学的Logistic方程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模型,分析系统演化均衡点及均衡条件,并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不同演化模式的发展趋势,揭示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规律。结果表明:(1)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是由价值中枢层、价值融合层、价值服务层3类价值主体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围绕价值获取和创新互动而共同创造价值的复杂系统;(2)3类价值主体之间共生度的大小决定了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共生演化的稳定性和均衡状态;(3)互利共生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发挥3类价值主体协同作用,系统成员应致力从寄生共生和偏利共生模式转换到互利共生模式。为促进区域区块链产业创新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出对于区块链产业生态系统,企业应充分平衡种群共生演化动力、优化共生环境、制定和完善高效的协同创新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李莉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4):235-237
高新区产业集群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温床,能够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高新区产业集群可以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成本,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网络的形成,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扩散.政府要营造适宜于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的市场环境,通过中介机构对高新区产业集群内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公共服务,在高新区产业集群中构筑多元化核心技术聚集创新平台,构建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全面的知识产权法律支持,建立创新补偿机制,保护高新区产业集群创新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芯片领域的技术瓶颈制约着产业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国家安全。人工智能芯片的兴起将为我国突破传统芯片领域中的“卡脖子”问题带来机遇。鉴于此,本文采用扎根理论和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遵循创新生态系统的行动者A(Actor)-创新活动A(Active)-位置P(Position)-链接L(Link)模型,对中国情境下人工智能芯片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发现:从行动者维度人工智能应用企业从应用需求、政府产业政策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研发的基础研究改造现有生态系统的机会,即行动者对传统芯片产业生态系统的改造;从创新活动维度发现合理的产业投资、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知识产出能有效促进创新生态系统成长,归纳为加快创新生态系统“新陈代谢”;从创新生态系统位置维度,人工智能应用端企业、互联网企业和半导体产业链中向产业链上游、下游发展获取发展机遇,将此归纳为移动在创新生态系统的位置;从创新生态系统链接维度,优化基础研究到产业化、从科技成果到高价值知识产权,归纳为优化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链接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链生态系统演化机理,在对创新资金链生态系统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归纳系统要素涵义并阐述其整体性、动态性和循环性的特征。从资金的来源和运行的角度深入剖析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资金链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并指出制约并促进创新资金链生态系统运行的作用机制,包括重组机制、共生机制和平衡机制。研究结果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创新资金链生态系统演化机理掌握资金动向,不断提升投资绩效,取得持续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创新,创新越来越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驱动因素。高新技术产业吸纳大量资金和高技术人才,是经济发展的先导力量也是区域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和产业机构升级的关键力量。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内部各主体协调配合、优势互补,同创新环境共同构成的以创新产出为目的的高效运行系统。文中首先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在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探究,最后结合生态位态势理论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培育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对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开放式创新与互补性资产为理论基础,选择腾讯众创空间为代表,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机制.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主体通过开放协作满足各自价值获取目标和生态系统整体目标,实现价值共创;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角色不同,大企业应该肩负引领作用,政府应该提供政策保障,其他组织机构给予资源支持,共同助力中小企业与初创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大企业通过双向流动开放式创新机制帮扶中小企业与初创企业创新成长,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开放资源,为中小企业与初创企业提供互补性资产,帮助中小企业与初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关于创新生态系统(创新30)的思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迫切需要实证研究对思辨中提出的理念进一步深入探索和实际检验。建立适用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评估指标体系,是引导创新生态系统建设、优化第三代创新政策的有效举措。本文从创新政策出发,研究创新生态系统评估的思路、方法和指标等问题,建构了包含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可持续创新、开放性三个维度的创新生态系统评估指标体系。选择2007-2016年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评估。研究发现:第一,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增长空间较大,同时也佐证了当前的创新政策亟需转型。第二,近年来我国创新政策在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种群结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目前种群之间协同创新仍动力不足。第三,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改善创新投入与产出比例上尚需调整政策,未来应追求更加广泛的系统开放性。第四,创新政策应注重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动态演化、可持续创新和开放性等各方面的协同发展,避免因过度引导而产生的创新生态系统的畸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知识产权保险制度是保证知识产权权利人和使用者等权利相对人与潜在的侵权人利益的统一。专利保险有利于加强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源融合,保障知识产权价值实现,强化企业、地区及产业创新发展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苏州创新工作机制、开发综合保障、提供政策扶持,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中介参与、市场化运作"的专利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6.
<正> 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具体而言,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必要性体现在: 1.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需要有高智力的投入。包括高层次的研究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队伍。高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没有遵循传统后发国家和企业依托技术学习、低成本生产要素嵌入全新产业链的模式,而是关注后发企业如何通过价值创造影响创新生态参与者的行为。选取5家光伏产业中国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使用过程追踪的历史方法,研究了本土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机制。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制度机会窗口创造市场容量与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无法满足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市场需求结构失衡,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外部动因。(2)后发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或者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演化的内部动因。(3)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变化与后发企业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需求机会能力的提升之间不断的正反馈,是后发企业持续推进下一个阶段生态结构演化的关键。理论层面,研究突破了基于"日韩经验"追赶研究范式和欧美传统产业创新系统理论的局限,全面拓展"新兴经济大国"场景下的产业创新相关理论,进一步发现了后发企业嵌入和重构产业生态系统的情境下,制度窗口、市场窗口创造的外部机会,以及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组织模式创新互动的关系。实践层面,研究通过诠释市场结构失衡和企业资源、能力匹配的协同关系,提供了后发企业发展新兴产业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西安软件园的扎根理论分析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范式、构成运作机制进行探索性研究,阐述西安软件园创新生态系统经过了孵化器集群向产业集群跃进、产业集群向联盟化平台跃进、联盟化平台共生关系进化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得到创新生态系统初步架构,以及物种内部创新惯例、物种外部传递惯例、网络惯例三个维度的运作机制,分析指出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创新的开放性和无边界性,提出"无围墙"创新概念,说明企业应进一步强化用户创新的作用,政府应强化"守夜人"职能。  相似文献   

19.
有别于传统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数字创新在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有着核心位置,而现有研究对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探讨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探究其概念内涵、核心特征和运行机制。为进一步拓展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边界,采用文献调研法和理论演绎法,从“数字创新”和“创新生态系统”两个概念解析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与构成要素,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范式,从企业微观、产业中观和国家宏观3个层面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框架。结合数字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两大理论体系,提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六要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赋能者、运营者、研究者和生态环境,并揭示其具有模块性、适应性、多样性、生长性和共生性五大核心特征。运用概念模型法建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分析其运行机制发现,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演化主要依托于异质性创新资源整合机制、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数字价值实现机制和数字协同治理机制4个方面的有序运行来实现。为保障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应丰富系统内的创新主体类型,并建立面向企业、产业和国家三层次的价值共生协同体系。  相似文献   

20.
新经济背景下,作为我国制造业最具创新活力的高新技术产业亟需高等工程教育来提升其产业动态竞争力。基于动态能力理论,运用自回归滞后修正模型(ARDL-ECM),对2000—2017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与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之间的稳定性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等工程教育工科硕士毕业生和高校科研课题均对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有显著影响,高校知识产权对高新技术产业动态竞争力影响不显著。为此,提出扩大工科硕士研究生规模、深化产学协调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