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内容分析八年级学习的是中国地理,上册地理教材主要从总体上了解中国,使学生对我国的位置范围、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等有一定的了解,为下册区域地理的学习打下基础。"民族"一节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的第三节,是学生在掌握我国的位置和范围以及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相关的人口特点之后,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本节主要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和民族分布特点两部分内容。教材主要通过展示我国56个民族不同的服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内容 :“中国的林业”是初中地理《中国的农业》第二节内容 ,包括中国的森林资源的分布和特征、生态工程和我国的方针政策。二、教材分析 :党的十三大指出 :“农业是关系建设与改革全局的极端重要问题 ,是整个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作为农业产值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林业显示出它特有的重大意义。本节内容包括着林业的内涵、林区分布和特征、目前五个重点生态工程和国家方针政策等四大知识点 ,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的总论部分。学好它 ,将为学生了解地理广义的农业和以后学习区域地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是统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单元有这样的描述:"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尤其是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国家,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学习这段历史,重点是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与发展,同时了解君主专制的弊端,以及清朝中期以后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就历来被视为整个国家教育事业、民族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政策作为规范和促进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也因此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与国家民族政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依据。新中国的民族教育政策是一个完整的公共政策体系。民族教育政策在内容上包括党和国家制定的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方针、任务、目标、规划、具体措施等;在形式上表现为各种涉及民族教育的法律条款、条例、规章、决议、细则、指…  相似文献   

5.
一、教材分析 “多民族大家庭”是上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中华一家”中的一课。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能够说出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一些民族的主要生活区域,同时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创建中华文化中形成了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民族》是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第四节的内容。教学内容以陈述性知识为主,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就能基本理解,教学中需要适当地补充文字资料(如我国民族政策)来丰富课本的内容,补充一些视频(如民族歌舞、服饰展示等)将文本具体化,以求把我国丰富的民族风情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根据初中地理课程  相似文献   

7.
民族团结政策千里原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团结对于巩固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一贯十分重视并不断加强各民族间的团结。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  相似文献   

8.
我国很早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突出各少数民族为祖国的统一、繁荣与发展所作出的贡献,以贯穿各民族一律平等、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原则。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充分反映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的内容,以揭示各民族间相互依存、相互吸收,共同缔造和发展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史主流。在中国古代民族史教学中,应着力表现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始终贯穿民族融合的历史主动脉,客观地展现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进程,以昭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中国历史》教材,对中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科》2007,(1):11-17
【重点点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包括中华民族形成、民族融合过程,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近现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来民族压迫斗争以及新中国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内容。这是近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Ⅰ."多民族的大家庭"说课节选 1.说教材 (1)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本节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我国的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体现了地理课程标准中"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地势和地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该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地势和地形的特点及其影响。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中国地理其他章节的基础。通过学习该内容,来增强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情感,也为西部大开发积蓄力量。二、设计理念在设计过程中,我力争做到三个统一(即:课标与教材相统一;方法与手段相统一;动机与效果相统一)和三个注重(即:挖掘教材,注重深度;丰富教材,注重广度;提炼教材,注重高度)。三、三…  相似文献   

13.
陈炜  陈能幸 《历史教学问题》2010,(1):105-110,38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谱写的。各个民族之间互相交流、吸收,互相依存、融合,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融合是贯穿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动脉,昭示着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民族融合对于华夏文明的承启和发展显示出其突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乐曲中的“引子”,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景的作用。常用的导人新课的方法有如下几种:一、开门见山导课法这是一种直接阐明学习目的和要求、各个重要部分的内容及教学程序的导人方法。如讲《中国地理》第二章时可做如下身入:“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章——第二章“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必须从这一国情出发来进行经济建设,因此本章内容十分重要,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我国的人口。”二、创造…  相似文献   

15.
孙秋 《考试周刊》2009,(51):177-178
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工业的分布与发展——"工业与我们"》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三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中国的位置、中国的自然环境及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且,本节内容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工业生产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农业、交通、商业和国防的现代化,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极为密切,同时也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旅游业》一节教学中的体会□谢娟新/广东肇庆市第十中学初中教材《中国地理》中的“中国旅游业”蕴涵丰富的德育内容,它是对学生进行资源、环境、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国情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教材。在教学中我着重做到以下四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倾注语言...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史在古代史教学中占重要地位。现行九年义务教材七年级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古代民族问题描述占重要比重,如秦汉与匈奴的关系,南北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教育事业就历来被视为整个国家教育事业、民族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政策作为规范和促进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也因此成为我国教育政策与国家民族政策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统一教材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讲到了"册封",在说到吐蕃时又讲了"册命",学生们觉得难以理解。其实"册封"和"册命"主  相似文献   

20.
李华  文丽霞 《文教资料》2008,(14):59-61
当今200多个主权国家中,除少数几个是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之外,其余大多数是多民族国家.如何在一个多民族国家既要发展好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又保障国家的统一,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都是教育人们如何正确处理民族、社会阶级与阶层、地域、性别、年龄、同伴群体、特殊儿童等方面的文化形式上的以及多元价值方面的差异,具体包括基本理论、教育目标、课程、制度与政策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