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6 毫秒
1.
中国道教在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影响,使崂山道教文化具备了独特的文化品牌价值,从而对青岛经济、文化,特别是旅游经济和对外文化交流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多年来崂山道教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始终不受重视,致使这种作用至今未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因此,加强崂山道教文化基础研究,并在此前提下,开展相关的应用开发工作,对于青岛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道教从诞生之日起便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成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也受到了道教仪式、义理等的影响,它们之间不断地相互影响与融合。崂山道教对当地的节庆民俗、庙会民俗以及民间文学艺术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崂山道教民俗的世代传承,反映了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青岛崂山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古时有人称崂山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过去最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因此崂山的道教文化也一直影响着附近居民民风民俗的方方面面。崂山脚下的一个普通渔村——雕龙嘴村的丧葬礼仪风俗充分展现了崂山地区民俗中的道教文化因素,客观反映了道教思想文化的生死观如何影响普通老百姓生活。  相似文献   

4.
即墨先贤黄宗昌对崂山情有独尊,为我们留下了第一部《崂山志》。此后,当地学者或作续志,或作新志,其中尤以黄肇颚《崂山艺文志》和近人周至元《崂山志》最为著名。黄氏《崂山志》先以抄本传世,从民国五年(1916年)刻印以来,迄今已经出过多种版本。多年来,学者们对黄宗昌、周至元及其《崂山志》进行了相对较多的探讨。简要回顾该书传播、整理及相关的研究历史,总结其得失,对崂山文化和崂山道教研究的推进,无疑是必要和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秦汉时期,由于秦始皇与汉武帝的信奉与推崇,燕、齐之地方仙道极为兴盛,秦皇汉武多次巡幸齐地,足迹遍布山东沿海地区。地处东海之滨的崂山也在此影响下逐步被世人所知晓,并吸引了众多隐逸之士前来,从此成为崂山道教文化积淀的开始,可以说没有秦汉方仙道在崂山周边地区的影响,崂山道教产生的时间会大大后延。  相似文献   

6.
崂山道教在道光之前,出现了一批具备各方面才能的优秀道士,多所道观都得到了重修,道士人数也有所增加,从而较好地维持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明代嘉靖以来的中兴局面,实现了崂山道教的又一次辉煌。道光以后,崂山道教渐趋衰落。道士素质明显下降,宫观建设停滞不前,到了光绪年间很多道观已经荒废,崂山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青岛市在崂山道教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依然存在部分问题,比如文化遗产开发不足,监管机制不健全,资金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保护传承崂山道教文化遗产应当从文化遗产的普查和研究、统一规划管理、多方筹措资金,弘扬先进文化等方面着手,循序渐进,系统开展。  相似文献   

8.
丘处机是金末元初中国道教的里程碑人物,其修道经历在全真道诸子中独树一帜。丘处机曾数次登临崂山布道、题诗,以其道界名望和道教学识推动全真教传入崂山,对元代崂山道教的勃兴具有历史性贡献。丘处机高举三教合一的旗帜,融摄儒家和佛教思想,促进了中国传统道教的变革。丘处机对金、南宋和蒙元不同统治集团的情感取舍,是出于全真道的政治选择,统治者的扶持客观上刺激并促进了全真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以来,崂山道教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现场采访的基础上,梳理各阶段的发展历程,清点著名道长们的贡献,考察目前道众的基本情况、日常修炼及在管理、法事、道乐等方面的特点,不仅对深入了解崂山道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国道教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0.
青岛之旅     
一、崂山我们顺利地到达了青岛。青岛有许多景点,其中最令我好奇的是崂山,因为山上有道教第二丛林——太清宫。据《太清宫志》记载,自西汉上大夫张廉夫来崂山初建茅庵,道教在此得到传播。据导游介绍,太清宫是崂山规模最大的道场,号称“道教全真教天下第二丛林”。我们来到太清宫,第一眼看到的是两棵巨大的山茶树,树龄竟在200~700年间。神秘莫测、令人毛骨悚然的《聊斋》中的《崂山道士》,就是在这里写的。一个道士又带我们到了另一棵树下,说:“这可是龙树,树上有两个突起处,一个是龙头,一个是龙尾。龙头说明做事永不回头,龙尾说明永不后悔…  相似文献   

11.
云山道家     
松龄先生笔下的《崂山道士》让崂山和道士都名扬四方。正如文中异史氏所云:“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笑归笑,但凡去了崂山、参观了太清宫的人,心中涌起的便是对这云山道家的赞叹了。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约公元前125年),到东晋南北朝时逐渐完备,并在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特别是医药学上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金元时代,道教又分成了两大派别,即南方的正一派和北方的全真派。现在崂山的太清宫便是当时全真派的第二大道观(第一大道观是今北京的白云观)。人称“神仙之宅,灵异之府”的崂山,对道教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慈利县五雷山以其悠久的道教历史和宫观群而著称,在鄂西南、湘西北一带享有重要的地位.其道教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兴盛于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规模宏大的修建工程留下了众多文化遗存,也造就了当地浓郁的道教文化氛围.作为武当山武当文化向全国辐射的一个重镇,五雷山不仅同样具有明代官方修建的背景,而且同样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完成武当...  相似文献   

13.
林蔚小学地处崂山腹地,居民的文化程度、家长的自我教育意识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意识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受崂山水库水资源保护的限制,当地就业岗位很少,居民只能外出打工,早出晚归的现象居多,这种地域的特殊性,深刻的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记忆理论关注文化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构建,有助于细致还原文化现象的形成过程.崂山狐文化作为一种典型的地方民俗文化,其形成过程具有复合性、开放性和融通性的特点.在文化记忆理论的考察下,崂山狐文化的建构可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狐文化的历史积淀进行筛选和重组,另一方面是和崂山特色地域文化产生叠加和融合.崂山狐文化是地方民...  相似文献   

15.
由民间文艺家张崇纲主编的《崂山民间故事全集》是一部煌煌宏编.全集收入1200余篇崂山民间故事,计320余万字.这部全集的出版是崂山文化史上的一件有着广泛、深远影响的盛事.崂山,又名鳌山、不其山,辅唐山,秦之前属东夷,汉朝划归不其县,隋朝开始划归即墨县管辖.它位于山东半岛西南,东南两面紧靠黄海,北邻古城即墨,西接青岛.最高峰巨峰海拔1133.5米.山区总面积为486平方公里.由于它依山面海,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川风物景观:群峰削玉,石崮林立,林美似锦,渊清如镜;海边陡崖千仞,古松虬枝.《齐记》上曾对它作过这样的赞美:“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被誉为“海上名山第一”;又加九宫、八观、七十二庵映于奇峰、幽谷、翠竹、密林之中,形成“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崂山以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文化传说著称于世,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是旅游、观光、避暑、疗养的胜地.  相似文献   

16.
敦煌遗书有一批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受佛教斋文和当地民俗的影响,这些斋文的文体形态和内容与当时中原地区的传统道教斋醮文书迥异。归义军时期的道教斋文充分展现了以生命关怀、伦理道德和祈禳信仰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内涵,揭示了道教文化在敦煌社会生活传播领域的另类生存状态。究其根本,归义军时期道教斋文的演变是宗教文化之间以及宗教与世俗文化之间依附共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豫南民间道教音乐作为道教文化的载体之一,除具有道教音乐的基本特征外,尚有许多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音乐结构庞大、旋律婉转华丽、节奏丰富多彩,深深扎根于民间,并与当地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同时又保持了道教音乐超然纯净的清新风格。  相似文献   

18.
隆阳区的历史沿革;隆阳区的宗教文化丰富,道教在其中举足轻重;道教音乐与隆阳当地礼俗活动不可分割;道教音乐在礼俗活动中的演出形式与规模;今天的社会里,道教"礼俗乐"兴盛的驱使。  相似文献   

19.
沙河道教斋醮科仪文化源远流长,尤其以大杜村的道教音乐活动最为典型。对沙河大杜村道教音乐及其发展历史进行初步探究,以期能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崂山》这张邮票很贵,8元一张。从邮票上可以看出崂山处在山东南部,青岛市区北部,濒临黄海。崂山拔地而起,气势雄伟,风光变幻,云气离合,是闻名遐迩的海上名山和道教胜地,国家重点名胜之一。这里突出的特征是:春凉回暖晚,夏温热风多,秋爽降温迟,冬暖少雨雪。崂山的气候景观颇具特色,夏秋之季,有如絮似缕、变化无穷的云海;春末夏初,有迷蒙飘渺、弥漫翻腾的海雾,这些为崂山风光增添了无限的韵味。崂山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物,众多的古文化遗址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指导老师:张瑛我最喜欢的一张邮票$新疆农业大学附小四(2)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