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呵护子线     
周双桥 《钓鱼》2007,(2X):23-24
在使用悬坠钓法、串钩钓等时,都要用到子线(或称脑线、支线)。子线往往是整个线组中最为娇嫩的部分,如果出现断线跑鱼现象,究其原因,除子线本身的质量问题外,钓友在细节上没有注意,也是很重要的方面,细节决定成败。  相似文献   

2.
细说子线     
赵峰 《垂钓》2006,6(5):20-21
子线虽然是悬坠钓组中很小的组件,但它却非常重要。忽视了它,就无法正确运用悬坠钓法,所以它也是竞技钓手需要精心准备的重要组件之一。不管是平时休闲野钓还是在竞技钓鱼比赛中,由于没能配合鱼情合理使用子线,造成跑鱼、不上鱼或少上鱼等遗憾的钓友不在少数。那么怎样才能发挥子线的最大功效、怎样根据不同的对象鱼或鱼情正确使用不同的子线呢?下面就以我多年的垂钓经验和实践经历给大家谈谈关于子线的话题,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使用子线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黄旺意 《钓鱼》2007,(7S):16-16
悬坠钓法的科学性及实用性,现在越来越被许多钓友所接受,在休闲野钓中时常可见它的身影,它与传统钓法相比各分秋色,悬坠钓法被引进之初始称”台钓”,主要是用于标准池的竞技比赛。经过一些细心的钓友在实战中不断改良、充实、细化,其技法的内涵进一步得以提升,把它用之于休闲野钓,亦有不凡的战绩。  相似文献   

4.
李寒停 《钓鱼》2004,(8):15-15
不论手竿或是海竿,在线组的最前端,一般细于主线的一段钓线或连接鱼钩与返捻环的一段短线称之为子线(也称脑线)。子线运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鱼获量的多少。笔者根据多年的垂钓实践,得到一些体会供钓友参考。  相似文献   

5.
蒋青 《钓鱼》2006,(18):14-15
子线又叫脑线,是连接钩和铅坠的那段钓线,当初的目的只是为了保护主线,以前早有使用,但不普遍。真正推广和普及的是悬坠钓进入大陆以后,钓鱼人赋予了它更多的内涵。它的变化,丰富了我们的钓法,使我们的钓鱼技术走向更高,充满玄机。下面我就子线的两个基本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粗  相似文献   

6.
邹思全 《垂钓》2014,(12):26-29
子线是钓组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使用悬坠钓法时,主线与子线的匹配尤为重要。垂钓时,钓者只有根据鱼情的变化匹配不同长短和粗细的子线,才能确保理想的中鱼率。可以这样说,主线与子线的搭配是否合理,直接关乎鱼获量的多少。本文将主要谈谈野钓鱼情出现变化时,钓者该如何决定子线的长短。  相似文献   

7.
何书云 《钓鱼》2004,(15):14-14
“认识事物的基础,必须注意它的特殊性。”一“钝”集中出现在悬坠钓钓螂之时,从这一客观实际出发,首先须了解悬坠钓钓系和鱼吸饵二者的特殊点。  相似文献   

8.
吴延明 《钓鱼》2009,(4):24-25
悬坠钓在国内已相当普及了。但从钓场上看到,许多钓友、尤其是初入门的“悬坠发烧友”,他们多从模仿开始,“依葫芦画瓢”,在钓组结构上最易陷入误区,往往用“直觉”和“想当然”来编织钓组,结果改来改去,就是出不了成绩,搞得一头雾水,莫哀一是。  相似文献   

9.
任志新 《钓鱼》2004,(4):15-15
把标准悬坠钓组的长子线钩换成虫饵钩,并在这根子线上系上一小坠,两钩相距5~7厘米,小坠距钩同样3~5厘米就成为一钩装粉饵、~钩装蚯蚓的新钓组。这个结构与《风催标移的信号把握》(详见《钓鱼周刊》百期精选79页)一文接近,只不过该文是全用粉饵,所以双钩距离小。本文一钩用虫饵,为保证鱼儿安心吃食,小坠离钩3~5厘米,所以双钩距离拉大了。  相似文献   

10.
任志新 《钓鱼》2004,(9):37-37
2004年2月28日,在较强冷空气南下的前一天,慈溪悬坠钓高马新林在休闲钓鱼时用0.2号“渔师”子线、0.6号“UP”主线、5.4米“津新”细身2号竿、“欧娜”0.8号0C金钩,曾二次遭遇大草鱼,最终经20分钟的斗智斗勇,最终把第二尾重达3.8千克的大草鱼擒住,创造了本地区钓友细线钓上大鱼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1.
衣善新  孙文泉 《钓鱼》2006,(5):32-32
在前面的文章中,我们分析了鱼吃饵上送时饵钩运动盲区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分析了鱼水水平拉饵时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现在让我们再简单分析一下鱼在下拉饵钩子线长度对钓组灵敏度的影响。钓组在钓浮时,饵钩悬在半水,鱼吃饵后也有下拉饵钩的情况,下拉的角度可能因鱼不同  相似文献   

12.
刘定龙 《钓鱼》2009,(12):24-25
子线消耗比主线大,子线断的情况比主线多,垂钓中如果能做到既要细、又能尽量少断,必然多了一份胜利的砝码。要想子线细而强,首先必须解决最薄弱处的强力——整副钓组,最薄弱处必然是绑钩的地方。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用同一根线作主线和子线,在遇到大的拉力时,必然是绑钩处断的最多。  相似文献   

13.
任志新 《钓鱼》2005,(9):16-16
休闲野战玩悬坠钓,有时受客观条件限制往往不能尽兴。这主要体现在三个不理想:钓位不理想——斜坡居多,人不能舒舒服服坐在钓箱上。周围的杂草、庄稼等影响抛钩和起鱼;钓点不理想——有水草、芦苇极易挂钩;水深不理想——过于浅的塘口,子线极易缠上漂尖,操作不便,还有重坠和鱼漂入水声响大,破坏了鱼儿就食需要的安静环境。  相似文献   

14.
于文福 《垂钓》2002,2(10):66-67
浮游矶钓已经在大陆沿海“炒”起来了。但是,目前玩浮游矶钓的人好像都有一个误区,那就是子线越细越好!据说细子线可以提高黑鲷的上钩率。  相似文献   

15.
马建华 《钓鱼》2007,(9X):24-26
(四)针对不同鱼情的调钓对策 (1)鱼吃口重中鱼率高时,调高目钓低目(比如调5钓2)。因为这种鱼是典型的生口鱼,钓这种鱼的对策必须是在钓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养窝,一般要采用大而散的饵料,钩子也可以适当用的大一点,调高目钓低目既可以保证子线绷直,也可以利用浮标的浮力平衡掉一部分钩饵重量使下阻力降低,[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刘定龙 《钓鱼》2009,(13):22-23
三十九、子线号数的变化 过去,大多数钓鱼人不善于更换子线,一根线“通杀”所有水域。这种方法的可取之处,是钓到“大鱼”后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吴延明 《钓鱼》2005,(7):16-17
多年来钓坛上争论得最热烈、参与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谁也难下定论的焦点,就是悬坠钓的鱼漂问题.以及围绕鱼漂理论引伸出的无数论点,占第二位的热门话题是钓饵问题,其次是常识性的主线与双子线、双钩与悬坠的搭配问题,我发现似乎很少有人对悬坠的功能进行仔细的分析、论述、探讨和“较真”。恰恰在这不被钓友们注意的、很容易被忽略的悬坠上,却存在着一个“谜”样的“悬机“呢  相似文献   

18.
李学成 《垂钓》2005,5(7):23-24
提起单钩钓法,很多钓友总要将其与传统钓联系在一起。笔者没有接触悬坠钓法之前,在钓鱼时曾尝试过将单钩子线长度确定在6~15厘米,用去掉别针的小转环来连接主线和子线,试验后感觉效果不错,现在来看,这种钓法从外观上看已经近似于现在的悬坠钓法。实际上,我这里所说的单钩钓法既有别于悬坠钓法,和传统钓也有区别,而且这种钓法能非常灵活地演变成单钩沉坠钓和单钩悬坠钓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杨毅 《钓鱼》2009,(2):19-20
我在钓50克左右的鲫鱼是常用0.5号的主线,子线会准备0.15号、0.29两种,2~3号的袖钩。子线长度一般是15cm。这种小鲫鱼线组,可以在最开始拿0.159的细子线过来,探摸一下钓位上的鱼情。有小鲫鱼时安心钓小鲫。遇到150克以下鲫鱼也是从容应对。但是,线组上的8字环,最好是利用那种带有快速环线功能的别针环,不要用鸭嘴环。这样做可以灵活的根据鱼口的大小变化,灵活的更换子线。  相似文献   

20.
老姜 《垂钓》2013,(3):14-16
以前聊天的时候,有人新买了一支浮标,使用后特别满意,跟我显摆:这浮标真好,钓鲫鱼能看出黑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